摘要:我国的UTUC占尿路上皮癌的比例在9.3%~ 29.9%之间,明显高于西方人群。上尿路同时存在原位癌的比例在11%至36%之间;约17%的UTUC病例同时存在膀胱UC。而对于UTUC经治后出现的异时性NMIBC,目前研究数据较少。近期,一项研究分析了这类患者的
编者按:我国的UTUC占尿路上皮癌的比例在9.3%~ 29.9%之间,明显高于西方人群。上尿路同时存在原位癌的比例在11%至36%之间;约17%的UTUC病例同时存在膀胱UC。而对于UTUC经治后出现的异时性NMIBC,目前研究数据较少。近期,一项研究分析了这类患者的特征及BCG治疗结局,肿瘤瞭望-泌尿时讯特别总结,以飨读者。
研究背景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属于泌尿系统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尿路上皮癌中占比较低。尽管UTUC患者能够得到有效治疗,但仍有约3%~50%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异时性膀胱复发。目前尚无针对此问题的具体指南,肾输尿管切除术后异时性膀胱癌复发的治疗方法与原发性高级别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治疗方法类似,均采用膀胱内注射卡介苗(BCG)来降低疾病进展。目前而言,大多数预测NMIBC复发和进展的风险模型侧重于病理分期、分级、原位癌的存在、大小和多灶性。既往UTUC的治疗,对后续NMIBC的临床预后的影响尚不明确。同时,BCG在这两个不同人群中的疗效仍未得到充分分析,部分原因是这类异时性NMIBC较为罕见。最近的证据表明,异时性NMIBC可能预示着BCG疗效较差,复发的可能性更高。
尽管组织学和形态学相似,但上尿路和下尿路的尿路上皮癌之间存在明显的分子差异。异时性NMIBC可能代表一种泛尿路上皮转移和增殖,其克隆性类似于亲本UTUC,因此与原发性NMIBC相比,其对膀胱内辅助治疗的响应可能不同。鉴于研究异时性NMIBC临床信息匮乏,本研究旨在评估与原发性NMIBC相比,这类异时性NMIBC患者是否面临更高的BCG治疗失败风险和病情进一步进展的风险。
研究方法
研究者对前瞻性泌尿肿瘤学数据库中2017年至2021年接受经尿道切除术治疗高级别NMIBC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分析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数据、病理信息、BCG治疗情况、复发时间、病情进展、膀胱切除术以及生存结局(例如远处转移进展和总生存期)。根据EAU指南进行风险分层。主要结局指标为评估高级别患者膀胱内复发及进展为MIBC的情况。次要结局指标包括远处转移进展和总生存期(OS)。
研究结果
在183例确诊为HG NMIBC的患者中,有35例(19.1%)既往接受过UTUC治疗,并接受过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RNU),且切缘阴性。在异时性NMIBC亚组中,高危患者复发的中位时间为RNU后24个月。异时性NMIBC亚组包括25名男性和10名女性,平均年龄为75.0岁;而原发性NMIBC亚组包括113名男性和35名女性,平均年龄相似,均为77.02岁。
▽ UTUC患者接受RNU治疗后出现NMIBC的疾病特征
在HG NMIBC的患者中,异时性NMIBC亚组仅23.9%的患者出现症状,主要为血尿或刺激症状,而原发性NMIBC亚组为79.7%(P≤0.001)。异时性NMIBC亚组的最大肿瘤平均大小为15.4 mm,而原发性NIMBC亚组为25.7 mm(P=0.001)。异时性NMIBC亚组病理T分期显示,Ta占48.6%,T1占37.1%,原发性原位癌占14.3%;而原发性NMIBC亚组Ta占44.6%,T1占55.4%。原发性NMIBC组无孤立性原发性原位癌病例。根据EAU NMIBC预后因素进行风险分类显示,异时性NMIBC亚组有17例(48.6%)属于中危,13例(37.1%)属于高危,5例(14.3%)属于极高危。相比之下,原发性NMIBC亚组中危患者比例相对较低(n=33,22.3%),高危(n=94,63.5%)比例较高。原发性NMIBC的变异亚型(n=21,14.2%)的出现率高于异时性NMIBC(n=1,2.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异时性NMIBC亚组完成的平均BCG总剂量为5.84剂,原发性NMIBC亚组为5.81剂,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37.9个月和33.8个月。
▽ 研究纳入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 BCG治疗后高危NMIBC复发的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
在非匹配分析中,异时性NMIBC与膀胱内高危复发风险增加相关,多变量分析显示,异时性NMIBC亚组复发率为54.3%,而原发NMIBC亚组复发率为28.4%(P=0.012,HR 3.12)。组间复发平均时间相似(异时性NMIBC亚组为11.2个月,原发NMIBC亚组为13.2个月,P=0.548)。除了既往UTUC病史外,多变量分析显示,其他复发高危因素包括EAU风险评分高(P=0.047,HR 2.84)和未能继续维持BCG治疗长达6个月(P=0.009,HR 5.49)。此外,异时性NMIBC亚组中有10例患者(28.6%)最终进展为MIBC,显著高于原发NMIBC亚组,后者仅有7例患者(4.7%)出现疾病进展(P=0.007,HR 4.19)。异时性NMIBC亚组也显示出更高的远处转移进展率(20% vs. 6.5%,P=0.017,HR 3.33)。在非倾向匹配分析中,总生存率无显著差异(8.6% vs. 18.4%,P=0.248,HR 0.44)。
△ 未调整NMIBC患者进行膀胱内无复发生存的Kaplan-Meier分析(未进行倾向评分匹配)
△ 未调整NMIBC患者进展为MIBC的生存Kaplan-Meier分析(未进行倾向评分匹配)
▽ 入组患者的肿瘤学结局
△ 未调整NMIBC患者进展至转移性疾病的Kaplan-Meier分析(未进行倾向评分匹配)
在倾向匹配分析中,对照组由35例异时性NMIBC患者和123例原发NMIBC患者组成。异时性NMIBC患者同样膀胱内高危复发比例较高(54.3% vs. 22.8%,P=0.001,HR 2.67),进展为MIBC比例较高(28.6% vs. 5.7%,P=0.022,HR 3.42),以及进展为转移性比例较高(20.0% vs. 6.5%,P=0.033,HR 3.02)。两组的患者适应良好,多变量分析显示,患者人口统计学特征、EAU风险评分和BCG剂量均无差异。倾向匹配分析显示,总生存率无显著差异(8.6% vs. 18.8%,P=0.134,HR 0.40)。
△ 调整后NMIBC患者膀胱内无复发生存的Kaplan-Meier分析
△ 调整后NMIBC患者进展至MIBC的Kaplan-Meier分析
△ 调整后NMIBC患者出现转移性进展的Kaplan-Meier分析
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UTUC经治的异时性NMIBC患者预后较差,膀胱内高危复发率更高,且膀胱内BCG治疗后进展为MIBC几率更高,提示BCG治疗反应率较低。BCG疗法是否真正有效,或是否应考虑其他替代方案,尚未明确。研究提示,应将UTUC纳入风险分层和预后模型的重要考虑因素,并将其作为患者的诊疗参考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Lim B J H, Fong K Y, Lu T, et al. BCG response and oncological outcomes in high risk 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following previously treated 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 A propensity-matched analysis[C]//Urologic Oncology: Seminars and Original Investigations. Elsevier, 2025.
来源:肿瘤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