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家里接班争高下,父亲偏心二哥,今年二哥退了给大哥补20000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2 05:08 1

摘要:我出生在东北一个普通的三线城市,当时,我们一家人除了父亲是轴承厂工人外,母亲和我们兄妹三个都在乡下生活。

文/清华 讲述人:李萍

(为方便阅读,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请理性阅读)

我出生在东北一个普通的三线城市,当时,我们一家人除了父亲是轴承厂工人外,母亲和我们兄妹三个都在乡下生活。

我有两个哥哥,大哥老实憨厚,嘴笨不爱争,闷头干活从不计较吃亏。

二哥脑瓜活泛得很,见啥人说啥话,嘴上总挂着热乎劲儿,可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一点亏都不肯吃。

我是女孩子,不像大哥那样闷头吃亏,也没二哥那么多心眼算计,待人实在,该争取的不含糊,可也不爱耍滑头占便宜。自认为挺正直的一个人。

我们三个小时候还有生产队,父亲在市里上班,母亲在生产队干活挣工分。

当时,我们村里只有3个工人,一个在供销社,一个在鞍钢,再就是我父亲在轴承厂。

那时家里有个工人可吃香了,起码每个月领几十块钱工资,不像邻居家,一年到头见不到几个钱。

他们一年到头在生产队干活,年底分点粮食回家过年,赶上年头好,分的粮食够吃,年头差分点粮食吃不到明年。

每当这时候,大人只好饿肚子。把粮食留给孩子们吃。尤其家里有7.8个孩子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反之,我家只有兄妹三个,父亲挣工资,母亲挣工分,日子过得比邻居们好些。

很快大哥上学了,不过大哥成绩一般般,初中毕业啥也没考上,只拿回一张毕业证,便回家干农活。

我们这里1982实行分田责任制,大哥正好这年初中毕业。

我们家共分了12亩地,那时种地全靠人工,不像现在机械播种收割。

这10多亩地全由母亲一个人打理,根本忙不过来,父亲便顺势将大哥留在家里,帮母亲种田。

二哥头脑灵活,成绩比大哥好点,父亲当时想法,不管付出多少努力,都要供二哥读大学,考不上大学考中专也行。

谁知二哥刚上学时成绩拔尖,可上了初三就不肯好好学了,成绩一路往下掉,最后连大学的边儿都没摸着。

无奈二哥也回家种田,父亲瞅着俩儿子都窝在村里刨土坷垃,急得直搓手,一咬牙就想出一招,把工人的铁饭碗匀出来。

这一年,大哥20岁,二哥17岁,我14岁,不管从年龄上还是从身高体重上考虑,大哥才是合适人选。

这一点,父母比谁都清楚,可是父亲不这么想,他把两个哥哥喊过来问:“就一个接班(子女顶替就业制度)名额,你俩看看谁去合适?”

大哥心想,从各方面条件考虑,当然是我这个长子接班更合适。可他憨厚不爱吱声,总以为父母心里有数。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二哥当时身高不足1.6米,体重才80斤,年龄未到18周岁,在大哥看来,父亲再偏心都没用,按当时接班政策,二哥不够资格。

没成想父亲早有主意,喊哥俩来商量不过是个幌子,就是想让事儿办得“名正言顺”,好日后不背上偏心的名声。

于是,父亲对两个哥哥说:“要不你俩抓阄吧,这样公平公正。”

大哥胸有成竹的说:“不用抓阄,假如我抓到了,老二去不成,他能接受这个结果吗?不如您来决定吧。”

大哥对父亲说的这番话,一半发自内心,一半认定二哥条件不够。

没曾想,父亲当场拍板,让二哥接班,理由是:二哥头脑灵活,去工厂能吃的开,再一个二哥身体单薄,干不了农活。

其实,说白了就是父亲偏心,这一点在后来经历过一系列事情后,更能说明。

接下来便是父亲一番操作,二哥顺理成章接父亲班,成为轴承厂工人。

安排好二哥,父亲安心回家种田,也许是想补偿大哥吧。

父亲四处打听哪有好木匠,后经亲戚介绍,大哥跟刘师傅学徒。

那时跟人学徒,不用出钱,只要师傅出去给人家盖房子、做门窗、做家具,徒弟帮忙打打下手,有点眼力劲,多帮干点活,师傅都会认真教徒弟。

大哥心眼实诚,舍得出力,刘师傅去谁家干活愿意带上他,很快大哥学成手艺,能独立出去揽活干了。

期间,和大嫂相识并结婚,结婚时,父母将5间老房翻新,给大哥两间当婚房,我和父母住另外三间,二哥住在厂里。放假才回来一两次。

后来二哥和工友恋爱结婚,住在单位家属楼里。

之前,父亲曾说过,二哥接班后,家里再不管他了,包括结婚办酒席和给媳妇钱。

可当二嫂提出,要定亲礼时,父亲照样掏出2000元,还拿出1000多元,让二哥回请单位工友和女方亲属。

为这事,大嫂一直耿耿于怀。

大嫂和二嫂差3年进门,父亲只给大嫂800元,换谁都会有想法。

主要是,大哥大嫂跟父母住在一个院里,父母这边有活,挑水劈柴全喊大哥,洗衣服做饭喊大嫂。

反之,二哥过年过节回来一次,买点东西临走给父母点钱,然后拿腿走人。

二嫂原本是城里人,不是嫌我们家冷就是嫌家里脏,几乎不来看望父母。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父亲患肺癌病逝,父亲从有病到去世,不用花两个儿子的钱,但需要人照顾。

大哥大嫂没有正式工作,大哥干木匠活自己说了算,伺候父亲多数是大哥,大嫂则变着花样给父亲做好吃的,补充营养。

二哥二嫂上班,父亲根本得不到他俩照顾。

父亲走后,母亲和大哥大嫂一起吃饭,土地给大嫂种。

大嫂年轻力壮,又是种菜能手,经他打理的蔬菜,棵棵都水灵灵的,叶子嫩得能掐出水来,果实饱满鲜亮,看着就透着一股子生机劲儿。

二哥住在市里,可吃不到这么新鲜的蔬菜,于是,二哥和二嫂每隔一段时间,开车回来一次。

到家二嫂拿个袋子直接去菜园,摘芸豆,黄瓜,茄子,辣椒,去完菜园在去地里,拔些花生,再刨些地瓜,土豆更是一箱箱往车上搬。

母亲站在街上,满心欢喜的看着二嫂“扫荡”大嫂劳动果实,手里提着刚塞过来的菜还带着泥土气,嘴角的笑意藏都藏不住,仿佛这占来的便宜成了天大的美事。

母亲心里总偏着二哥,我实在看不过去,曾不止一次劝她:“妈,您别太偏心了。日子长着呢,谁也说不准哪块云会下雨,老了以后能指望上谁更是没准的事。手心手背都是肉,对两个儿子还是得一碗水端平,这样家里才能安生啊。” 可她每次要么听听就过,要么嫌我多嘴。

还说什么,你大哥大嫂种的地有我的份,我不跟他们要钱就不错了,你二哥回来拿点吃怎么了。

我说:“大嫂要照顾您,要种10多亩地,要摆弄菜园,家里家外一把手,有多辛苦您看不见吗?

您心里得敞亮敞亮啊。大嫂天天守在您身边,给您洗衣做饭、打扫房间,哪样都是实打实的照顾。

天冷了她想着给您添衣服,饭凉了她赶紧热好,这才是真真正正的孝顺,是细水长流的暖心啊。

二嫂呢,是偶尔回来一趟买点点心,这热乎劲儿猫一天狗一天,哪能跟大嫂比?您可别光看那偶尔的热闹,忘了身边天天为您操劳的人。手心手背都是肉,对谁好得看实实在在的付出,别让真心待您的人寒了心,这样家里才能和和气气的呀。”

母亲听了,脸上虽掠过一丝迟疑,内心却还是习惯性地偏向二哥那边,那神情,像是听进去了几分,又像是把我的话抛到了脑后,依旧按自己的心思行事。

有时会替二哥说话:我不是偏心,你二哥家是个儿子,负担重,你大哥家两个女儿,负担轻,当妈妈看哪个孩子过得累,就想帮哪个。

母亲说的也是,大哥家两个女儿聪明懂事,双双考上大学,大女儿毕业后当老师。二女儿毕业后做销售工作。

二哥家儿子,脑袋不太灵活,勉强读完初中在家待业,呆着没事整日打游戏,二哥用尽各种办法,儿子也不出去找工作。

后来大哥家两个女儿出钱,在市里买一套房子,把大哥大嫂接过去住。

大哥要带母亲一起去,母亲不肯,总念叨着农村的前后院菜地离不开人,蔬菜干了涝了得天天侍弄才舒心,更舍不得街坊邻里这些老亲少友,热热闹闹的日子比城里的高楼敞亮多了。

大哥搬走后,三天两头回家看望母亲,帮干点家务活。

二哥从参加工作到现在,一直住在40多平方家属楼里,还是个步梯6楼。

近几年,二哥二嫂岁数大了,腿脚不灵活,每天爬上爬下,苦不堪言。

我们都让二哥换套大房子,二哥说:“算了吧,俺老两口将就着住,我得攒钱给小伟买套大房子,有房子幸运他能娶上媳妇。”

如今,侄子小伟已经36岁了,去年大哥家二女儿办出阁宴,我们坐在一起好说歹说,劝侄子出去找活,后来他在商场找份保安工作。

今年7月份,二哥退休了,二嫂早退休8年,老两口一个月退休金过万。

二哥开了一个月工资后做出决定。

一天,二哥给大哥打电话,说要给大哥20000元。

大哥不解,二哥说当初是大哥把接班名额让给他,他领退休金要补偿一下大哥。

大哥说:“有你这句话就够了,心意领了钱我不要。”

二哥想了想说:“你那台车开十多年了,我给你拿20000元,你再添点钱买辆新车。明天咱俩就去看车。”

大哥还没反应过来,二哥挂断电话。

第 二天早上,二哥八点来接大哥去看车,连着跑了10多天,没有合适的。

依二哥想法,大哥家两个女儿已经结婚了,且条件好不用操心,大哥这些年干木匠活攒下一些钱,应该换一辆10万加好车开着。

大哥很为难,换一辆贵点车,自己得添一大笔钱。

他对我说:“我今年都64岁了,这辆车还没到报废期,我再开三年五年够本了,岁数大再不想开车,你二哥非逼着我买新车,买新车他出20000元我得添十多万,这不是为难我吗,依我心,拿这20000元把老家房子屋里收拾一下,将来咱都老了,可以回老家住,享受田园生活。”(母亲去年走了,老房子空着)

听大哥这么说,我一下子就明白二哥用意。

二哥想补偿大哥20000元发是自内心的,但有要求,要求专款专用。

大哥想不到二哥“良苦用心”但我懂。

二哥这人最是好面子,做事总爱往“面上”摆,啥都讲究个排场好看,说到底不过是在搞些中看不中用的面子工程罢了。

关键他这么做让大哥左右为难,不要这笔钱心不甘,要这笔钱就得按二哥想法来,自己说了不算。

前天,我约二哥出来聊这件事。我把大哥的想法直截了当地告诉了二哥,末了叮嘱他:“你愿意拿钱补偿大哥,这份惦记兄弟情的心意是好的,但既然把钱给了人家,就不该限制大哥怎么支配,别再掺和这笔钱的用处了。”

二哥听后似乎意识到了不妥,当即让我把这两万元转交给大哥。

大哥接过钱,便立刻忙活起来,天天往建材市场跑着挑材料。

他本身就是木匠,手艺扎实,很多活儿都能自己上手。

之后他索性住回了老家,一砖一瓦、一木一漆地打理,没多久,老屋渐渐褪去了陈旧的模样,窗明几净间,仿佛又有了往日父母在时的暖意。

大哥站在收拾妥当的院子里,望着焕然一新的屋子,心里默默念着:这样,爸妈留下的念想,就一直都在了。

来源:育儿常识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