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被特赦的唯一军统要员沈醉,后来怎样了?其家人境况如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3 15:00 1

摘要:1960年,有一个名字被特赦名单专门拎出来,沈醉。许多人听说过他,各有各的说法,很难把历史中的他和公开资料中那个安静的老人联系到一起。但事实是这样,他就是军统最后那批被特赦出来的人之一,有些事情还真是没法讲得太圆。

1960年,有一个名字被特赦名单专门拎出来,沈醉。许多人听说过他,各有各的说法,很难把历史中的他和公开资料中那个安静的老人联系到一起。但事实是这样,他就是军统最后那批被特赦出来的人之一,有些事情还真是没法讲得太圆。

沈醉并不是一开始就干特务,他其实从小喜欢练武,脑筋转得快。和姐夫余乐醒的关系拉起来。复兴社的门槛低,也不是谁都能进去。1932年,他才十八岁,风风火火又有点少年心气儿,被带进了“社”,命运急转弯,一步步踩进戴笠的圈子。

他教过人,自己创了套特工术,说起来好像挺厉害,其实也就是把武术和当时那些新鲜玩意儿掺一起,别人说新,其实也有没啥门道的。戴笠见了面,喜欢刚劲的主,沈醉被提拔,进军统局做事。再难也不愁,他总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军统里的活儿本来很复杂。沈醉专管培训和情报,捣鼓出来的特工术还是让上面满意,经他培训的特务据说有上千人。很多成了重要角色。这么一来,他和陈恭澍那几个并列,军统局里名声也是上去了。什么“四大金刚”?听起来唬人,其实都是给后来人看的。

抗战爆发后沈醉主导情报线,去了武汉,也干过不少深水活。可这段日子,很多针对进步人士的行动,说好听点是保命防奸,说难听了,是清理异己。谁曾想,过去那些动作他自己后来就一直过不去那个坎。这种事,光讲成就没什么意思。

东北那场国共争夺战,他也没少折腾,最后还是形势所迫,撤到了云南。到这会儿,蒋介石信不过其他人,关键节点就想着沈醉。云南成了国民党最后的拦截线。没过几个月,形势变了,沈醉站在了起义阵营里,签字、广播,做出决定也没拖泥带水。

押到北京之后,沈醉的日子和普通战犯不一样。关在专门的小房子里,天天写材料——反思、交代、讲故事。他其实也没少贡献内容,军统的那些细节都记下来了。有人说战犯管理所吃得不差,能看报纸,听广播,怕是比很多人想象得轻松。可这日子也长,十年能磨掉不少心气。

周总理一直关注沈醉,他在云南起义时表现被看中,1958年后放了口风,说可以试试特赦,对沈醉来说那就是天大的希望。1960年特赦名单下来,他就是唯一被拎出来的军统要员。世事无常,一转身就成了大学资料员,开始给人整理历史文献。

他的新岗位清静,他把军统局那套史料重新梳理了一遍。后来还写了《军统内幕》,有的细节只有他知道。1964年,成了全国政协委员。政协会议上,他只讲事情不讲人,历史问题上还是能站得住脚。一些报告会总有人捧场,大家指望听点隐秘故事,他只说自己见过的,不夸张,也不隐瞒。

几年下来,工作稳了,生活也不折腾。他靠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带着点冷静,把一段段历史编成文。也许这才是他真正的救赎方式。

谈家庭就绕不开那些辛酸事。沈醉三次结婚,六个子女分散在大陆、台湾、香港。每一段婚姻,都有历史的烙印。

第一任张静宜主要在南京认识。1935年结婚,两个女孩儿。1949年局势突变,张静宜带着娃去了台湾。两个闺女,一个叫沈韵,一个叫沈莺,在台湾长大,后来都当了老师。那边的事,沈醉有心也插不上手。

第二任李芸重庆阶段结的婚。那场婚姻里有儿子沈杰和女儿沈珊。1949年李芸带着沈杰留在上海,沈珊给姑姑带去了香港。沈杰后来成了工程师,沈珊搞文化,这些信息和公开报道差不多。

第三任王敏是在战犯管理所认识的,算是后半生的安稳。1960年特赦后,两人组了新家庭,两个儿子沈勇和沈强。沈勇行医,沈强在政府部门,具体在哪工作的外界没什么细节披露。

沈醉曾试着联系台湾的第一个家庭,1972年报了申请,但那会两岸关系紧张,这种事哪那么容易批下来?他不死心,1979年又申请见香港的女儿沈珊,这次终于见成了。这么多年没见,父女的关系说不明白,即便团聚也只说点日常,敏感话题都避着不谈。

等到1987年台湾那边解禁探亲,沈韵沈莺才能回大陆看父亲。岁月没饶谁,老人家见了外孙,感慨归感慨,对于那些家庭遗憾还是没办法弥补。偶尔写信联系,生活琐事还是聊的多,历史相关却一直不言不语。沈醉自己后来也觉得最亏欠的就是家庭,钱能补的少,感情补不来。

沈醉晚年更多是在写作,想起来有点孤独。每天窝在北京西城的院子里,连续整理军统资料。他的很多稿子后来成了民国史料。像《军统内幕》、《戴笠其人》、《特工秘闻》这些书或文章,都是他用几年时间一笔一划造出来。

有个细节,沈醉写资料时经常反复推敲,前面说的和后面写的常常不一样。比如说“策反计划”的事,他在一封信里说那是戴笠主意,后来又称是几个人一块儿定的,真假其实分不清。有媒体甚至说,沈醉的手稿有不少夸大了自己,实际情况复杂,不能全信。他自己倒是承认过,有些地方就是记不清了,谁能保证老人年纪大了还能字字如金?

1988年专门写了《特工秘闻》,曝光军统一些隐秘行动。有人说真实,有人说故弄玄虚,各种版本在网上流传。1980年代后期,全国政协那头还专门请他做座谈,专访内容后来陆续发出来。一些讲话和新发现内容被收入公众文献。

到了1992年,他还参与《党史研究》杂志访问。三天时间里,他讲了不少情报工作内幕。有些是补漏,有些又和之前讲的版本对不上,历史总有盲点,好像也没人刻意去纠错。

最后一年,他自己整理回忆录,补加很多细节。有些段落写得断断续续,不太顺。当时身边的亲友也说,沈醉晚年其实心里很矛盾,既想让后人看到自己的努力,也不愿把黑历史全抖出来。

1996年死后,他留下很多没发表的手稿,官方整理完存到国家档案馆,供研究民国特工史用。实地调研下来,军统内部那些事,比公开书籍还是复杂不少。

再说一点,沈醉这一辈子有过风光,也有黑暗。抗战期间多起大案,比如破获日本在重庆的特务网,23人被捕,缴获情报,被官方认定是功臣;又比如策反日本特务机关,全是硬碰硬下的结果。这些成就谁都会拿出来说。然而,镇压共产党人的那些行动,他被指认参与者之一,到后来是负担,也是心病。

云南起义一下子换了身份,这决定本身并不完全是信仰驱动。说到底,他也不得不承认当时局势变了,自己只能顺势而为。有些分析给他说成了主动求变,有的又讲是无奈之举。说不清,也没啥定论。

十年战犯生涯,他拿出来的交代材料能撑起半部军统史。态度得管理所认可,这才有后来的特赦。转身后,他成了历史著述者,自己那些书在圈里传得快,学者也用。很多地方没回避错误,也没抬高自己,算是把真实和虚构拉得很近。

晚年坐在一堆史料里,回忆起来,自己到底干了什么,谁也不能全听他一面之词。不过他说过这么一句话,“当年做事,总觉得是为国家,结果失败了,就是个人的事了。”听起来有点诡异,谁知道哪句才是真的心里话?

遗物和手稿经过整理,补充了官方史料的盲区。也许这些东西以后还会有人挖,有谁愿意刨根问底,历史不会全都清楚。这种身份的转变,到底算不算自我救赎,本人没说,别人说了也不一定准。

沈醉的一生,散在书页里,也摊在亲情的裂缝之间。他不是完人。人世间的混乱和选择,都没办法一言蔽之。每个时代留给被参与者的,都是要咀嚼一辈子的记忆。

来源:小南粤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