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无知,所以才骂许倬云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4 11:48 1

摘要:8月13日上午,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称许倬云先生为“知名历史学家”,并强调,许倬云先生具有民族情怀,始终以自己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一份子为荣;强调两岸同属中华文化,“两岸的文化血脉无法割裂”,反对“文化台独”。他表达希望看到“九州同”的统一期盼

8月13日上午,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称许倬云先生为“知名历史学家”,并强调,许倬云先生具有民族情怀,始终以自己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一份子为荣;强调两岸同属中华文化,“两岸的文化血脉无法割裂”,反对“文化台独”。他表达希望看到“九州同”的统一期盼,受到两岸民众的赞许,值得后人学习。

以上应该算是官方对许倬云先生的盖棺定论了,以郭松民、项立刚为代表一批在网络上抹黑许倬云先生的极端分子是不是可以闭嘴了?如果不闭嘴相关网络平台是不是该出手了呢?

其实,当网络上偶见对许倬云先生的诋毁之词时,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声音的背后,除了极个别的出发点就是“恶意”,大多数往往是因对这位史学巨擘的无知。

事实上,许倬云,这位用残躯书写华夏历史、以深情拥抱民族文化的老者,是当之无愧应该被认可、被尊重的伟大华人。

在专业领域,许倬云的成就足以让任何真正了解史学研究的人肃然起敬。他的《西周史》整合多方资料,首次系统论证周人通过文化认同奠定 “华夏意识” 根基,提出的 “封建制度平衡论” 重新定义了西周史研究范式。《汉代农业》颠覆传统认知,揭示汉代农业模式对农业文明的支撑,成为经济史经典。他将社会学计量方法引入历史研究,在《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通过大量数据发现历史规律,开创中国社会史研究新路径。晚年的《经纬华夏》结合考古学提出 “三大核心区互动” 理论,为华夏文明 “多元一体” 的形成提供有力实证。这样一位在学术上不断突破、开创新局的学者,其贡献早已超越国界,2004 年获美国亚洲学会杰出贡献奖,2024 年荣膺唐奖汉学奖,著作被国际学界高度评价,成为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读物。那些对他恶语相向的人,若稍稍了解这些学术成果,想必也会为自己的无知言论感到羞愧。

许倬云对中国民族的热爱,渗透在他人生的每一个细节中。70 岁后,他转向大众史学写作,《万古江河》《说中国》等著作以生动笔触描绘华夏文化基因,销量超百万册,成为众多高校新生的精神礼物。他借助新媒介,用能动的手指打字,向年轻人传递信念,这份对文化传播的热忱,源于对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怀。他提出 “天下格局” 理念,呼吁落实《礼记・大同》理想,对国家统一与文化复兴的期盼溢于言表。在人才培养上,他发起 “浩然营”,创办高研院,八旬高龄仍坚持授课,自费资助贫困学子,将知识传承视为己任,希望让知识照亮时代。

更令人动容的是,许倬云自幼患小儿麻痹症,13 岁才拄拐行走,留学期间接受多次手术,晚年仅剩右手食指能动,却以惊人毅力完成 58 种中文专著,93 岁仍推出新作。他 “以残躯叙历史”,身体被困在轮椅上,思想却飞遍九州,要让每个中国人听见历史的回声。这种与命运抗争、与民族精神同频共振的精神,是何等的伟大。

那些谩骂许倬云的人,或许从未读过他的著作,不了解他为史学研究付出的艰辛,不知道他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他们被偏见和无知裹挟,用狭隘的目光审视这位值得所有人敬仰的老者。

许倬云用一生的学术研究和行动,诠释着一位知识分子对民族的责任与担当。他的每一部著作、每一次演讲,都是对 “何以华夏,何以中国” 的深情作答。我们应当摒弃无知,用心去了解他的贡献与情怀,让这位伟大的华人得到应有的认可与尊重,因为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更是对知识、对文化、对民族精神的珍视。

来源:草根评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