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感叹,价格比前几年低了,摊位上的蟹看着还活蹦乱跳,但买的人寥寥。
今年东海梭子蟹刚开捕,鱼市却冷清得出奇。
有人感叹,价格比前几年低了,摊位上的蟹看着还活蹦乱跳,但买的人寥寥。
这到底是蟹不好吃,还是人没胃口了?
---
八月的梭子蟹确实赶不上中秋后的状态。
那时候海水温度降下来,蟹为了过冬会长满膏黄,肉质饱满又甜。
现在刚开海,蟹肉偏瘦,膏黄不多,嘴刁的人一看就直摇头。
一位宁波老渔民说得直白:想吃好的,你还得等一阵。
这也让一部分“老饕”宁可忍着不吃,也不凑这个热闹。
---
市面上能碰到的肥蟹更是稀罕货。
渔民打捞上来,会先挑好的送餐厅酒店,因为那里肯出高价。
等到市场上的,多半是个头小、膏少的货色。
一些买蟹的市民就抱怨:“花了钱,回家一蒸,全是壳,还不如买点虾过瘾。”
久而久之,口碑就下来了。
---
住在海边的人能直接买到刚打捞的鲜货,滋味完全不一样。
可一旦要运到内陆,故事就变了味。
梭子蟹对盐度、温度要求高,运输条件差点,蟹就容易掉膏、掉肉。
今年又赶上天气热,长途运送时活力明显下降,肉质发松,还带着股怪咸味。
一些批发商也吐槽:“本来就瘦,再折腾一趟,口感还不如冰冻的。”
---
还有个关键点,不少人没注意——产地问题。
今年市场上大多是东海的货,而真正让行家追捧的,还是丹东、大连一带。
那边海水温度偏凉,饵料丰富,出来的蟹肉质紧实,膏黄细腻。
不少北方消费者干脆等本地开捕,也懒得买南方蟹。
有水产商私下说:“这就像南方人看冬枣,没到季节,根本提不起兴趣。”
---
还有现实的一刀子——钱袋子紧了。
这几年经济环境让不少家庭花钱更谨慎。
猪肉、鸡蛋这些随便吃几顿的家常食材更受欢迎。
梭子蟹壳多肉少,一斤的价格能买两斤猪肉,算算账就知道划不来了。
特别是不会挑的人,买到空壳的概率还挺高,一次踩坑,能让人直接放弃这口。
一位杭州的老顾客直言:“不是没钱吃,是觉得值不值。”
---
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商贩尝试直播卖蟹或者搞拼单,但效果有限。
原因在于,口碑差不是靠促销就能扭转的,尤其是食品。
反倒有的商家在尝试冷链升级、提前预售,主打中秋后的优质货,反而订单更多。
这说明,消费者其实愿意为好东西付钱,只是他们不想再买糊弄人的货。
---
从产业角度看,梭子蟹的季节性太强是老毛病。
今年的冷淡,也许会逼着某些养殖户和经销商考虑调节捕捞时间,优化运输保鲜。
但这说起来容易,真要改,还得有人试水、有人愿意投资设备。
坊间甚至有水产老板开玩笑:“梭子蟹能全年卖火的唯一办法,就是让它不长在海里。”
---
这场“卖不动”的遭遇战,其实折射的是现在的消费心理。
人们越来越看重性价比与体验感,而不是单纯的价格低。
尤其是海鲜这类有口碑属性的东西,一旦口感或品质低了,想翻身就难。
---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你会为了提前解馋买一只不够肥的梭子蟹,还是宁愿多等一个月等到最好吃的那批?
对此你怎么看?
来源:会游泳的小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