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建筑是城市文化的“活化石”,更是延续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成都市住建局高度重视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保护修缮工作体系与活化利用工作模式。通过实施分级保护、分类施策,协同各区(市)县创新构建了市级、区级、街道、社区、保护责任人的五级联动
历史建筑是城市文化的“活化石”,更是延续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成都市住建局高度重视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保护修缮工作体系与活化利用工作模式。通过实施分级保护、分类施策,协同各区(市)县创新构建了市级、区级、街道、社区、保护责任人的五级联动保护机制,形成了“立体化保护、市场化利用、多主体参与”的成都模式,确保工作层层落实。同时,持续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探索构建多元活化路径,有效推动历史建筑从“保下来”向“活起来”的实质性转变,实现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焕新。
位于成都锦江区红石柱横街10号的一座川西四合院,见证了城市变迁与空间功能的不断演进。2022年,经系统修缮后,这座百年建筑以餐厅的全新身份重新对外开放,成为城市中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地标空间。
改造后的红石柱横街10号四合院
“四合院的木梁屋顶与雕花窗棂保留了成都老街巷的神韵,而现代餐饮业态的引入则赋予其新的生命。”一位常来就餐的市民表示,“每一块砖瓦都仿佛在讲述成都的城市记忆。”
“保护不是封存,而是激活。”在“留、改、建”城市有机更新模式下,成都坚持以“历史建筑+”为抓手,通过创新保护利用方式,推动传统空间与现代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可持续的文旅与文化消费新场景。
在成华区,曾作为仓储设施使用的“107仓库”,如今已转型为“红仓·萌想星球107文创产业园”。该园区在尊重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融入直播、电商、设计等新兴产业,以“文创公园+产业高地+创新社区+工业遗产”为共生模式,获得“四川省文旅融合示范园区”等荣誉。
“园区内保留的红砖墙体与老工业元素不仅承载了城市记忆,也吸引着一批年轻创业者。”园区运营负责人介绍,目前园区已入驻20余家企业,空间使用率超九成。
历史建筑的修缮、改造和利用都是在尊重建筑原有历史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活化利用”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保护发展模式,它回应了时代发展、注重与大众生活的互动。
位于双流区的彭镇观音阁老茶馆,则以“原生态”的形式保留了传统茶馆文化的完整风貌。这座始建于明代中后期的建筑,历经数百年依然保有原始结构与空间格局。2021年起,成都启动系统保护工程,联合高校、企业对建筑本体进行抢救性修缮,同时深入挖掘其民俗文化与社区价值。观音阁老茶馆项目即为三方合作典范,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路径。
历史建筑作为城市“文化基因”,应在尊重历史、尊重社区的前提下,植入产业、激活功能,实现“活态传承”。从“四合院+创意餐饮”到“老茶馆+民俗传承”,再到“工业遗址+文创经济”,成都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让老建筑不仅“可见”,更“可用”,在保留城市记忆的同时,服务城市未来。随着更多历史建筑修缮工程和活化项目的推进,成都将继续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的有效融合和相互促进,使历史建筑真正成为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来源:川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