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6年,那可真是个拧巴的年份,什么大事都撞一块儿了。在那个有点闷的初秋夜里,华国锋走在去陈锡联家的路上,鞋底磨着寂静。他没让车送,脚步一点都不急,却藏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劲头。这天晚上,京城的气氛都透着古怪,风吹得树叶沙沙响,好像知道他们要甩开命运来个大
1976年,那可真是个拧巴的年份,什么大事都撞一块儿了。在那个有点闷的初秋夜里,华国锋走在去陈锡联家的路上,鞋底磨着寂静。他没让车送,脚步一点都不急,却藏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劲头。这天晚上,京城的气氛都透着古怪,风吹得树叶沙沙响,好像知道他们要甩开命运来个大转弯。屋子里,陈锡联的眼里光闪一下下,他摆了摆手:“你得小心,那个家伙有枪。”这一句,不像开玩笑。可到底慎到哪种程度,外人哪看得明白?
“那个人是谁?”这个问题其实北京城里头早已经有人心里听见了答案,但没有谁愿意带头点明那层窗户纸。1976年头上,党里变动满天飞。叶剑英身体出了点状况,政治局一会儿开个会一会儿传出新决定。毛泽东那时候还在,但话语总归不像最初那么响。当中央军委的大权交给陈锡联,相当于把最后的牌递到他手里。有人心里咯噔了一下,外面的传闻更嚣张,私底下还真没几个人夜里能睡得安稳。周恩来那会儿刚刚走,邓小平的风头也被压下去一阵,国家的气韵很阴沉,哪都透着些灰色。
唐山地震,“飞来横祸”这词摆这里最合适。陈锡联本想在北京坐稳了,却一脚踏进了救灾前线,这一走背井离乡,中央军委的屋子静得能听见针掉地的声。人都说天灾无情,可这地震偏偏砸下来,有些人却忙着人事文章。政治局的会刚开完,救援刚刚展开,背后暗流其实涌得更猛。救灾归救灾,政治筹码谁也不肯松手,怕被别人趁虚而入吗?很正常。毛泽东走的时候,北京比冬天还冷,江青他们跃跃欲试,气氛里弥漫着大事要来的味道。
抓“四人帮”啊,这事儿外头是风传,屋里就是憋气。9月那天,李鑫去了华国锋家,话没多说,意思很清楚,四人帮这仗非打不可。汪东兴和叶剑英也串通好,私下敲定边界,大家都盯着这张网什么时候收口。四人帮的落幕其实就是个倒计时。时间拨到10月,汪东兴再度登门,是夜露凉,人心未定。华国锋跟陈锡联见面那回,说白了就是摊开了。明天动手,而且是要快刀斩乱麻。陈锡联倒没什么废话,只留一句——王洪文手里有枪。真是有点像老酒馆里的江湖人,说多了没劲,要紧的是那个“枪”字。华国锋,那口气挺平淡,说“都安排好啦。”是自信?还是装的?谁能分清楚呢。
10月6日这天,中南海里头安静得过头,大伙都看着汪东兴,他倒一副什么都没发生过的样子。老北京的秋天,天色灰,地上都是落叶。差不多中午,派出去的人把情况摸了遍,没什么风吹草动。汪东兴点了个头:“开始吧!”简短得很,就像街头卖糖葫芦喊一下那样。华国锋他们第一个盯上的就是王洪文,全城都传他手里有东西,别人不信,陈锡联可一口咬定:王洪文怕是不好对付。当初要不是他警觉,说不定计划会有疏漏?不过有人说王洪文其实没什么能耐,这话也不见得全对。看人,有时候就是一念之差,道听途说的东西太多了。
王洪文被抓,场面不算很激烈,但气氛绷得紧。怀仁堂的灯光亮着,叶剑英那晚坐得直,一字一句,带着点老江湖的凛冽。王洪文进门时身板又僵又直,还拎个包。本来以为日子照常走,可门口一围人,队员一个照面就把他按下去了。吵闹都省了,王洪文大喊:“你们疯了?”其实他比谁都明白,闹到这个份上,结局就剩两条,生还是死。华国锋亲自站出来下令——篡党夺权,直接抓捕。说实话,华国锋的口气不算狠,倒有点像在宣判自己都不太熟悉的命运。王洪文嘴硬,可现实摆那儿,转眼就失去自由。
四人帮的其余仨也没跑掉,安保队按部就班,没出纰漏。那会北京坊间就传疯了,说有人在会场昏倒了,说有人夜里高兴得睡不着。全中国热闹一阵,不管真假,气口总算是松下来了。有人以为这就是句号,其实真要论,这只是新篇章的个开头。清查运动遍地开花,昔日的风暴英雄,转瞬成了历史照片。
后面怎么走,改革开放徐徐展开,新开端的光折射在每个人脸上。可这一切恩怨纠葛的背后,总绕不开陈锡联。论他,大白话说,这人就是个“硬茬子”。小时候家里穷,日子过不下去,也没见他求饶,就是咬牙顶上去了。参军那年,他身上有一股决绝,那是后生仔才有的昂劲。讲个八卦,听说陈锡联胃口好,啃骨头不眨眼。邓小平调侃过他,这男人不是吃软饭的主。
七七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陈锡联带着八路军趟河走泥,敌机低空喊声如鬼叹,他没被吓到。倒是琢磨敌人的动静,捕机场方位,心思活络。夜袭机场那回,遇敌暴露本来要乱,一招狠咬反而反转,飞机烧了,士兵跑了,日本人挨了狠狠一刀。那场仗后来成了八路军的谈资,朱德、刘伯承都夸他机灵。蒋介石打仗惜兵如金,这次倒好,被八路军抢了彩头,奖金都送过来了。
不过,硬气的人也会有郁闷的时候。大战黎明,129师打了胜仗,陈锡联这好钢炮却没怎么露脸。他心里不是滋味,邓小平安慰他,说早晚有用武之地。没过多久,临汾又急战。伏击日军,陈锡联又成了主角。跟771团商量配合,敌人一头扎进包围圈,方圆几里,死伤成堆。胜负已分,接下来的人都明白,陈锡联就是八路军里不爱闲着的狠人。
百团大战时,战场滚滚,谁都想多捞几分军功。天天硬仗,夜里炸机场,白天围点打援,陈锡联成了外号“小钢炮”。临界点逼出来的勇气,真比教科书上磨出来的还实用。到了解放战争,淮海会战,陈锡联跟着中原野战军围着国民党精锐转。战争场面大,成败就落在那么一两天上。
抗美援朝爆发,中央命炮兵部队组建。谁来领导?“小钢炮”当然适合。毛泽东心里有数,老部下自己最放心。组建炮兵时兵荒马乱,装备旧人心浮,不过陈锡联头一顶干到尾,监督得很死,连连打了几个漂亮仗。三年下来,部队成熟了。朝鲜战场上,他冷静看大局,也不是没失误过,可大体方向对上了。
1976年,重大关口又落到陈锡联头上。有些人认为,他其实没什么太高明的谋略,不过正好赶在重要时候搭了把手。但实话摆那儿,关键时刻能站出来,已经撑起半边天。毛泽东去世前这棋走得不急不躁,没有陈锡联,军心谁稳?不方便说太满,但不能否认,陈锡联在关键处没掉链子。
抓捕“四人帮”成功了,历史的齿轮咬得正巧。那些年,手握重兵的人物不少,靠谱的不多。他既没全然顺从命令,也没弄权自肥,说他清廉未必所有人信,起码做事实诚。有趣的是,老了以后,陈锡联还关心时局。南联盟被炸,情绪上来了就喊:“我能上!”这可不是作秀,八十岁老头的倔劲,真真假假谁能说得准?
其实,陈锡联的一生没什么华丽铺垫,连传记都写得直白。也许正因为这样,需要的人生没有太多戏剧性的起伏,反倒更能藏得住厚重。不同立场的人,评价都有差异;你说这人没城府,他能坐头把交椅吗?
回头看去,那些年的惊涛骇浪,在今天都成了笔底微尘。主角各自下场,没人能翻书再演。故事停在这里,新旧的交错,现实和回忆夹杂。**历史就这么掀过一页,没什么应不应该,只有走过的人,和留下的事。**
来源:magicb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