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十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的风潮席卷而来,上海电视台的《海外影视》栏目作为当年为数不多的了解世界的窗口,也让无数国人为之欣喜,随着《鹰冠庄园》、《神探亨特》、《大饭店》、《成长的烦恼》等高收视率的连续剧不断推出,《海外影视》成为了当时上海最受观众欢迎的栏目,而这
孙重亮先生,国家一级导演、上海京剧院原院长。
八十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的风潮席卷而来,上海电视台的《海外影视》栏目作为当年为数不多的了解世界的窗口,也让无数国人为之欣喜,随着《鹰冠庄园》、《神探亨特》、《大饭店》、《成长的烦恼》等高收视率的连续剧不断推出,《海外影视》成为了当时上海最受观众欢迎的栏目,而这个栏目的背后推手、就是时任上海电视台译制部主任的孙重亮,说起栏目的组建过程、背后也是有着不少的故事。台里给了自己二十个指标招影视演员,但是一边招、自己就一边在考虑,自己发现各地演员剧团的演员都是全国到处借,也不可能完全为本厂服务,那自己这上海电视台演员剧团演员招了以后也是到处跑,自己做了一些调研、还正好那会儿改革开放嘛,译制片特别受欢迎,自己当时就想、还是招配音演员吧,自己觉得招配音演员才能真正地为我台所用,然后我们顺势就成立了译制部。孙重亮十分清楚、要让栏目受欢迎,首先得在剧目的选择上下功夫,于是上海电视台便和美国洛丽玛影视公司合作,签订了电视剧引进协议,保证了优质的片源供应,1987年10月21日、《海外影视》栏目正式开播,首播的是美国电视连续剧《两代夫人》,紧随其后的是《玛丽安娜》、《家族的荣誉》等一批极具影响力的剧目,栏目收视率一路飙升、观众好评如潮。他们引进的片子特别好,也就是当时美国在播什么、马上就引进来,进来以后、一个时间差,我们把它译制好了、就在上海播,那时候就是一些系列剧、长篇连续剧,都是很长的,比如曾经我们让译制厂的曹雷来配《鹰冠庄园》,为里根的前夫演的角色配音,她刚从美国回来,她在美国就是在看《鹰冠庄园》,回来马上就让她配《鹰冠庄园》、她太激动了,所以我们的片子都是“热炒”。1981年,上海电视台曾试探性地引进了一部日本电视连续剧《姿三四郎》,那时候电视台一没有专业的译制队伍,二没有像样的配音设备、主要还是依靠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协助,如今、随着演员译制部的成立以及《海外影视》的播出,孙重亮意识到是该扔掉拐杖、勇敢地把年轻人推到第一线去了,这支队伍虽显稚嫩、但是在译制片厂老师们的指导和大量的实践中,他们得到了飞速的成长。我们招来的演员需要有个培养的过程、要有实践的过程,比如《神探亨特》这个片子,亨特和麦考尔两个男女主演谁来配,有人就说要乔榛和丁建华,不行就自己台里的陈燕华、晨光,但自己觉得他们不合适,你想乔榛他是适合配绅士的,亨特是洛杉矶一个小警察呀;陈燕华的声音比较柔弱、配麦考尔那个警察也不太合适,我们推出了刘彬和张欢,他们当时的压力非常大,但是播出以后、后来观众的来信极大地肯定了他们,终于站住了脚,就是如何使用我们自己的演员、把他们推上第一线,当年有一封观众来信、他说我们过去只知道毕克、乔榛、丁建华、刘广宁这些演员。现在我们知道了刘彬、张欢、刘家祯这些演员,就是你们上海电台是培养青年演员的摇篮,后来我们译制部就单独获了一个奖、就是培养青年艺术人才先进单位。《海外影视》的传播效应、不仅仅是停留在娱乐大众上,华夏宾馆三周年庆典时、把《大饭店》的配音演员全部请去,组织了一次“大饭店里谈《大饭店》”的活动,旨在学习国外同行的敬业精神,根据阿历克斯.哈利的同名小说《根》改编的连续剧播出时、很多中学抓住机遇 指定学生必看,以此为教材、让孩子们形象地感受什么是奴隶制和种族歧视;《成长的烦恼》更是让不少家长看到、原来父母和孩子也可以像朋友一样相处,这无疑给相对传统的家庭注入了全新的理念。当时公安局文保有两位我们熟悉的警察说,我们非常感谢你们,你们《海外影视》一播、播出期间案件就非常少、小偷也少了,他们也都看电视去了。2001年、上海文艺界体制改革,文广集团的领导班子找到了孙重亮,一上来就宣布了两道命令,一是任命他为上海京剧院党委书记;二是任命他为上海京剧院院长,这两道命令好似二月天当头的一盆凉水,遥想当年孙重亮也算是科班出身、但适应不了梨园的按部就班便投笔从戎,去部队拓展了人生的新境界,谁料兜兜转转三十年、命运却要给他开如此一个大玩笑。自己听到这个事情、自己真的是不太愿意,因为自己从小是进的上海戏校,自己以前坦率说我不太喜欢那个氛围、而且那时候整个民族文化的生态不太好,演出时底下的观众是越来越少,所以自己不想去。但孙重亮反复陈述的各种理由都被领导一一驳回,无奈只得领命,2002年1月10日、孙重亮正式走马上任,当时的上海京剧院曾是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队伍,先后创排过《曹操与杨修》、《狸猫换太子》等优秀剧目,但此时却非同以往,一进剧院、各种艰难困苦便扑面而来。自己去的时候是2002年,查了2001那时候全年人均年收入只有一万九千多,太惨了那时候,但是大家还在坚持着,在外来文化的层层包围下、大家在那孤独守望,拼命的要突围,这种精神一下子感染了自己,自己觉得自己有责任、因为自己当过兵啊,当兵带给自己什么,责任担当嘛,再艰难也得率领团队突围,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打造精品。少年时代常听的京胡声仿佛又在耳边响起,让他深刻地感到京剧不仅仅是艺术、更是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只一缕能勾起乡愁的情丝、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正气,虽然来京剧院是被动的开始、但此后却变成了主动的继续,他以德艺双馨的尚长荣先生为楷模、将原有的新编历史剧《贞观盛世》打造成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再组织力量、先后创排了《廉吏于成龙》、《成败萧何》,并且双双夺得了全国戏剧类奖项大满贯,不仅带领着上海京剧院走出了困境、更是带动了整个社会对京剧的关注。现在“黑头发”也慢慢多起来了,应该说这几年中央也很重视,此外自己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变我们院团员工的生存状态、让他们活得有尊严,因为他们当时在上海租房子租不起啊,有的小青年三十多岁了谈恋爱、谈了几个都吹了,太穷了,要改变,自己提出要求、希望我们上海京剧院的员工将来一定要达到远看像模特、近看像时装代言人,仔细看看是上海京剧院的人。在孙重亮的带领下,上海京剧院员工的生活条件与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他也不忘激励、培养年轻一代,如今青年演员们奋发努力、都已成为上海京剧院不可替代的青年台柱。培养年轻人、自己在院里搞的“青春跑道”五年培训计划,第一年起跑、第二年跨越、第三年接力、第四年冲刺、第五年决胜。自己退休以后院里觉得这个方法很好,又搞了第二轮“青春跑道”,所以我们现在上海京剧院年轻力量非常强,看着他们成长起来真的是由衷地高兴。迄今为止、孙重亮是上海京剧院任期最长的一任院长,他把上海京剧院从低谷一举推向了行业的巅峰。酷爱京剧的朱镕基同志曾经握着孙重亮的手、热烈而又风趣地说,重亮、重亮,就是再放光明的意思啊,并且在信中写道、不忘振兴京剧之志,毋失追求卓越之心,是所至望。2004年,时任中国驻丹麦大使甄建国找到孙重亮,希望上海京剧院能打造一部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京剧《哈姆雷特》、去丹麦的科隆堡参加“哈姆雷特之夏戏剧节”,以此扩大中国传统文化在北欧的影响力,此项活动已经连续几十年,每年世界各国的剧团都会到那儿去演各种版本的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丹麦人民十分钟爱这位丹麦王子,他们不厌其烦地观看着同一个故事的不同版本。我们中国从来没去过,世界发达国家的著名团体都去过,咱们能不能搞一个京剧的哈姆雷特,自己说可以啊。甄大使的提议正中孙重亮的下怀,强烈的创作激情和民族责任感更是点燃了他的信心,中国的戏曲、尤其是京剧,唱、念、做、打形式多样 语汇丰富,一定能打造出一个独特的“东方王子”。不要把我们的演员打扮成外国人去演,而是把他们的故事搬到中国来、作为我们中国古代发生的一个故事来演,其实我们中国古代后宫秘闻很多的、什么《烛影斧声千古之谜》,《狸猫换太子》,这样的事情很多,所以搬过来是一点都不费劲。创作团队把故事置于一个虚拟的“赤城国”,以王子复仇为主线,砍掉枝蔓、精简人物,以中国化的形式演绎,把“莎剧”中大段富有哲理性的独白通俗化,分别纳入京剧念白和唱词中,唱腔设计充分体现流派特色。那么这点也正好是我们京剧唱词的长处,也同样能进一步把它诗化,在表演上比如奥菲利亚的父亲、这个人物是一个比较卑劣的形象,我们就用小丑来演、用矮子步,把他卑劣的人格外化,噢哟、观众心领神会啊,把观众们逗得很乐,到谢幕的时候哗站起来,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是我们京剧特有的技巧、西方的观众看不到。唱腔设计用各种流派,皇后用梅派唱腔,鬼魂老国王用裘派唱腔,奥菲利亚用程派唱腔,总之能够区别各个不同的人物。2005年7月27日,上海京剧院一行人终于来到了丹麦、来到了哈姆雷特的故居科隆博格城堡,广场的主楼前已经搭起了露天舞台,围墙内侧则是梯形看台,优美的环境并没有配以热情的接待,也许是看到剧团的主创们过于青涩、见惯了大场面的主办方并没有把这群来自东方的小年轻放在眼里。我们当年所有的演员加在一起平均年龄23岁,很年轻啊,除了演丞相的严庆谷年龄大一点,平均年龄被他往上拉了一点,其他全是学校毕业没多久的。等到第一次演出完了,当地39家媒体一致给我们的演出评五星级、五颗星,外国团体没得过,他们很惊喜、因为他们看过太多的《哈姆雷特》,没看过那么独特的 我们京剧的《哈姆雷特》,他们见过无数次哈姆雷特最后的死、没见过我们京剧的死法,它用京剧的技巧,最后一句吟唱、一个技巧动作探海,突然翻身、啪一个僵尸摔下来,把全场都惊呆了,整个谢幕掌声不断,前前后后大概超过五分钟,完了之后观众不愿意离去、到后台跟演员合影。观众热烈的反响、说明了此次北欧之行的圆满成功,上海京剧院用最纯粹的传统艺术去碰撞西方经典,呈现出中国文化古老和现代的双重面貌,使当地刮起了一股中国传统文化的旋风。丹麦文化大臣他们评价就是说,很莎士比亚、也很东方,京剧的神、莎翁的魂,所以我们要有自信、文化自信,大胆地把我们的民族文化精品拿出去。
来源:铁面人解读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