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日,一则关于北京大学法学院易教授的传闻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网传 2023 年 12 月 28 日,在易教授的生日饭局上,他一句 “小何,今天这顿你来结吧”,让尚未正式拿到北大法学院博士录取通知书的新生小何,不得不掏出信用卡,刷出了 28304 元的账单
前几日,一则关于北京大学法学院易教授的传闻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网传 2023 年 12 月 28 日,在易教授的生日饭局上,他一句 “小何,今天这顿你来结吧”,让尚未正式拿到北大法学院博士录取通知书的新生小何,不得不掏出信用卡,刷出了 28304 元的账单。
又有消息称,在 2024 年 9 月 14 日的另一场私人宴请后,小何再次被迫为易教授结账,金额高达 22337 元。这两顿饭合计 50641 元,如此高额的消费由学生承担,瞬间点燃了公众的怒火。
大家纷纷指责易教授师德有亏,利用师生间的不对等关系,让学生为其私人饭局买单,甚至有人怀疑背后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等违规行为。
随着事件的发酵,公众急切地等待着北京大学以及易教授本人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然而,截至 8 月 12 日,双方都选择了沉默,这种沉默在舆论的放大镜下,显得格外刺眼,也让谣言有了更多滋生的空间。
一时间,网络上众说纷纭,有人开始深挖易教授的过往,质疑他在招生、学术等方面是否存在更多不端行为,“违规招生” 等谣言甚嚣尘上。
8 月 12 日下午,媒体致电北京大学纪检监察机构 2025 年暑期值班电话求证此事。据相关媒体报道,一名接线工作人员表示,尚未注意到上述举报内容。
在工作人员指引下,媒体又联系了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暑假值班办公室,办公室工作人员未对举报内容予以评价,只是强调,根据北京大学有关规定,社会媒体采访须将提纲先发到指定邮箱,等收到后再做回复。
这一系列操作,虽然符合学校的流程规范,但在公众迫切想要了解真相的心情下,难免让人觉得学校的回应不够及时、不够透明。
就在大家翘首以盼真相之时,8 月 13 日晚,北京大学法学院在其网站上发布了情况说明。说明指出,学院在注意到网络上出现涉及该院教师易继明的相关信息后,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了调查组。
已于 8 月 12 日向有关人员核实情况,并调取相关证据,认真开展调查。经核查,未发现网传所谓 “由在校学生支付餐费”“违规招生” 等情况。同时,针对恶意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学院将保留依法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的权利,切实维护学院和师生的合法权益。
北京大学法学院一直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对师德失范行为坚持 “零容忍”,一经查实,绝不姑息。
这一通报犹如一颗定心丸,让关注此事的人们松了一口气。易教授得以洗清不实罪名,学院的声誉也避免了进一步受损。然而,此次事件背后的网络造谣问题,却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令人咋舌。一些人仅仅为了吸引眼球、赚取流量,便毫无底线地编造谣言,对他人的名誉和生活造成极大的伤害。就像此次易教授事件,一条毫无根据的谣言,差点毁了一位教授的清誉,也让北京大学法学院陷入舆论漩涡。
面对网络谣言,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保持警惕,提高辨别能力。在看到一则信息时,不要盲目跟风转发,而要多思考信息的来源是否可靠、内容是否合理。同时,相关部门和平台也应加强监管和治理。平台要运用智能化手段,精准识别网络谣言,及时进行辟谣和处置;相关部门要加大对造谣者的打击力度,提高造谣成本,让造谣者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沉重代价。
此次北大法学院易教授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任何恶意造谣、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和道德的谴责。我们要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清朗、真实、和谐的网络环境。
来源:文史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