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热评|“炒菜多放辣椒”引热议,讲好好人故事需要更走心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4 15:15 2

摘要:近日,吉林白城市公示2025年第二批“吉林好人”候选人,00后基层工作者齐某因公示材料中包含“炒菜多放父亲爱吃的辣椒”等生活化细节,引发了不少网友的质疑,认为其事迹太过“平平无奇”,够不上“省级好人”的评选资格。

图源:文明白城

近日,吉林白城市公示2025年第二批“吉林好人”候选人,00后基层工作者齐某因公示材料中包含“炒菜多放父亲爱吃的辣椒”等生活化细节,引发了不少网友的质疑,认为其事迹太过“平平无奇”,够不上“省级好人”的评选资格。

这场争议背后,既是对个体善行的肯定与鼓励,也折射出公众对道德评价标准的深层思考。

何为“好人”?是何标准?要想讨论齐某是否够格,我们先要回看此次好人评选的官方标准和评选流程。

此次白城市“身边好人”评选和申报过程聚焦“凡人善举”,候选人均由基层推荐。而齐某候选的“孝老爱亲”类是评选好人的五个类别之一,其公示材料中悉心照看长辈的种种事迹符合以行动践行孝道的表现。此外,齐某的候选推荐也已征求了相关单位的意见,并经过了资格审查和走访核实。据最新消息,齐某的“吉林好人”候选人资格并没有被取消。

一次身份符合、事迹对应、审查合规的评选公示,何以引发全网热议?舆论分歧的关键在于对“好人”定义的认知差异。

为树立模范典型,起榜样引领作用,许多人往往习惯“平凡人做不平凡事”的好人形象。殊不知,好人的评价标准绝非对标“宏大叙事论英雄”,从身边做起的点滴细节也是美好品德的践行体现。

另一方面,此次争议也是对道德评选工作的一次审视。评选单位如何在公示传播中讲好好人故事,做好真实性与典型性的平衡,是一项事关社会效应的重要课题。

例如在公示材料中谈及“放辣椒”“剪指甲”的细节是否必要?这些事迹表现虽真实具体,但不够典型,可能模糊评选“好人”的公共价值导向,引发舆论歧义,让公众产生更多的“不匹配”解读。

道德评选要考虑到大多数人的认知接受,经得起社会公众的审视。同时也要做好真实性与典型性的平衡表达,让榜样人物的故事更具情感厚度和示范效应。

来源:读特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