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那段波澜壮阔的烽火岁月,无数仁人志士以血肉之躯筑起长城,以身许国书写了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情的告白。本报即日起推出“百名女大学生讲述抗战故事·烽火中的家国情怀”系列全媒体报道,选取革命纪念地(纪念馆),以女
伟大抗战精神,如巍峨的丰碑,矗立于民族记忆深处。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那段波澜壮阔的烽火岁月,无数仁人志士以血肉之躯筑起长城,以身许国书写了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情的告白。本报即日起推出“百名女大学生讲述抗战故事·烽火中的家国情怀”系列全媒体报道,选取革命纪念地(纪念馆),以女大学生的视角,深情讲述抗战故事。通过一封封穿越烽烟的家书,一页页尘封已久的历史文件,一段段抗战老兵及其家属的动情追忆,重温历史中的家国情怀,感悟革命先辈根植于民族血脉的伟大抗战精神。让这血火淬炼的情怀,引领我们跨越一切艰难险阻,向着民族复兴奋勇前进!
今年86岁的赵战生老人常对着珍藏的那幅牡丹国画出神。画上的题字格外醒目:“赠给老前辈赵毅敏先生在九一八之夜任中共满洲省委宣传部长之时起草宣言为中国抗战第一声”。
2001年的一个周末,赵战生第一次在父亲赵毅敏家的客厅中看到这幅沈阳军旅画家李人毅送给父亲的画作时,才从父亲口中听到了那段深藏在1931年烽火里的往事。
革命先辈赵毅敏之子赵战生讲述历史故事。黄威/摄
首份《宣言》揭露真相
“父亲说,宣言是1931年9月18日当晚,在沈阳三经路的家里写的。”赵战生的记忆清晰如昨。那一夜,日本关东军按预谋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路轨,嫁祸给中国军队,随即攻占沈阳城,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这份诞生于烽火中的宣言就是《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它不仅是中国第一份抗日宣言,更成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声呐喊。
彼时,北大营的炮火划破夜空,街道上日军的嚣张气焰扑面而来,当晚,赵毅敏伏在昏暗的灯下,笔尖在纸上疾走,一份宣言的草稿逐渐形成。
19日清晨,日军正在沈阳城内烧杀抢掠之时,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福安巷3号一栋青砖瓦房内,中共满洲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聚集到秘密的省委机关,召开紧急常委会。会议讨论了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沈阳后的紧急形势和当前各种紧迫任务。鉴于国民党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决定以省委的名义发表一份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
“中国共产党一定要首先发表一个宣言,告诉群众是怎么回事,我是满洲省委的宣传部部长,原省委书记刚刚在哈尔滨被捕,新来的省委书记又不了解情况,这个宣言只能由我来写。”赵毅敏在晚年回忆中提到了宣言形成的具体情况。
吹响民族抗战号角
赵战生在回忆父亲给他讲起草拟抗日《宣言》时说:“《宣言》是老父亲写的,但不是他一个人的思想,省委的同志经常在一起研究问题,根据特科所获得的一些情报,日本鬼子占领满洲早有预兆。”
《宣言》字字如刀,剖开了日军的谎言,“这一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驳斥了日本侵略者散布的“这次冲突是奉天北大营中国军队破坏南满铁路所引起的”谎言,指出“这完全是骗人的造谣,三岁小孩子也不会相信这些话!”
为了戳破日军的弥天大谎,在日本兵到处搜捕的危险处境中,《宣言》用中、日、韩三种文字印发,并通过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学生等人将其像蒲公英的种子般散播开。
赵战生说:“当时,动员了东北地区的党员团员和骨干,是学生就把《宣言》塞到书桌里、书包里;在市场上,就塞给买菜的人或者放到买东西人的筐里;在街上,就想办法投到老百姓的院子里,或者找背阴的地方贴出来。当时老百姓都急于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因此能有一份把事情说清楚的《宣言》,效果很好。”
《宣言》率先吹响了民族抗战的号角,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抗日武装走过了东北义勇军、抗日游击队、人民革命军、东北抗联的历程。
历史回响激励后人
如今,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里,每天都有来自祖国各地的参观者驻足,重温那段在东北大地上燃起的抗日烽火。在这份《宣言》前,人们凝视着泛黄的纸页,仿佛能触摸到当年书写时的温度,听见字里行间跳动的爱国心声。
辽宁省沈阳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残历碑。
起草这份《宣言》时,赵毅敏27岁。“父亲那般年轻,便有如此胆识与智慧,值得后人敬仰。”谈及父亲,赵战生语气中满是崇敬。
“父亲和母亲双双投身革命,这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更是深远的。”赵战生说,“虽然父亲、母亲在抗战中做了一些事情,但他们只是中华大地上万千星星之火中的一分子,只有将这些星火聚集起来才能形成燎原之势。”在家庭的感召下,身为我国信息安全领域资深专家的赵战生,始终将共产党人的预见性与前瞻性融入工作,让革命先辈的精神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接续传承。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但那份诞生于危难时刻的《宣言》,那些在黑暗中举火前行的身影,从未真正离开。这种刻进基因的家国情怀,是无数像赵毅敏一样的抗日英雄的抉择,更是一代代中国人守护山河的底气。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办公室副主任季宁说,为了让参观者更好地了解历史,博物馆用沉浸式展陈搭建起跨越时空的桥梁,让观众“走进”那段历史。面对大学生,抗战主题“大思政课”用英雄故事串联起岁月,让家国情怀在年轻人心中扎根;面对党员,党性宣讲深入解读14年抗战史,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很多参观者坦言,来之前对这段历史只有模糊的记忆,离开时却深深懂得,那些先辈们用生命捍卫的,正是我们今天和平与安宁的生活。”季宁的这番话,道出了无数参观者的心声。
□ 辽宁大学学生谷美霖
步入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目光触及那些被时光镌刻得越发清晰的图片,心绪便如浪潮般翻涌不息。
展厅内,一份纸页泛黄却墨迹凛然的文献尤为醒目——《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其上面“伟大的任务久已放在我们肩上了! 只有我们以英勇的斗争能完成它!”的呐喊,穿越近百年风雨仍振聋发聩。这不仅是中国第一份抗日宣言,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第一份宣言,恰似一扇窗,让我们一窥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历史从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由无数滚烫的灵魂书写的壮歌。国难当头之际,正是那些满怀赤诚和家国情怀的仁人志士,毫不犹豫地以热血为墨、以生命为笺,在民族危亡的画布上勾勒出中国人民的赤胆忠诚,铸就起中华民族的不屈脊梁。他们的选择,让历史有了温度,让精神有了传承。
馆内每一件文物,都是“九一八”事变沉默而有力的见证者。它们不言不语,却以斑驳的痕迹叩击着参观者的心灵,让人在凝视中与历史对话,在沉思中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共鸣。博物馆门前,巨大的残历碑静静矗立,如同一座警钟,时刻提醒着:真正的缅怀,是让屈辱的历史永不重演,是让“勿忘国耻”的警示深植于心。
如今,硝烟早已散尽,但“九一八”事变中凝结的拳拳家国情怀,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先辈们用生命诠释的英勇与担当,不仅让我们在历史深处感悟人性的光辉并唤起对和平的珍视,更化作不竭动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奋勇前行。
本文来自《中国妇女报》2025年8月14日1版,原题为《首份抗日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本质 发出中国抗战第一声呐喊》。
监制/志飞
来源: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