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农村苹果采摘的痛点,研发团队历经16年的迭代攻关,终于让双臂苹果采摘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田间。这款机器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眼睛瞪得大,看得准,手脚协同还够得着”,而“无损采摘”更是攻克了行业公认的卡点和难点。
每到苹果成熟的季节
果园里本该是丰收的喜悦
却常常被一个现实难题困扰——劳动力短缺
如何破解这一困境
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杨福增教授研发团队
研制出的一款“会摘苹果的机器人”
给出了科技答案
16年攻关
练就“火眼金睛”与“灵活巧手”
针对农村苹果采摘的痛点,研发团队历经16年的迭代攻关,终于让双臂苹果采摘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田间。这款机器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眼睛瞪得大,看得准,手脚协同还够得着”,而“无损采摘”更是攻克了行业公认的卡点和难点。
为了适应复杂的田间环境,团队不断优化技术:在顺光、逆光等多变光照条件下建立精准模型,通过算法迭代让机器人“看清”果实;通过机械结构优化实现手脚协同,确保采摘过程不损伤果实。
如今,这台机器人不仅能精准作业,等同于5~8个人工采摘,未来还将实现24小时不间断采摘,白天黑夜连轴转,大大突破人工劳作的时间限制。
“大小娃”组合,同唱“丰收歌”
今年,研发团队将推出两款更具针对性的“娃娃型”机器人:小娃负责采摘低处的苹果,大娃专攻高处的果实。这一设计充分考虑了果树不同高度的采摘需求,让机器人作业覆盖范围更广、效率更高。研发团队还说到:“我还希望它唱着陕西的信天游,给我们把苹果采了。”
目前,这些机器人已在天水花牛苹果基地和陕西延安苹果基地开展多年应用与迭代,未来将持续助力当地苹果产业提质增效。
场景 AI,为农业现代化插翅腾飞
谈及未来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发展,研发团队认为核心在于 “场景AI”——即针对具体的农业场景,解决实际的农业问题。通过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为农业现代化插上“智能翅膀”和“机械翅膀”,让科技真正扎根田间地头。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这款机器人的研发过程,不仅攻克了技术难题,更培养了一大批 “知农爱农”的青年学子。作为农机专业的学生,他们深知肩上的责任:“我们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我将扎根我国的农业领域,为农业机械化、智能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简单的话语里,承载着新一代学子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决心。从实验室到田间,从技术攻关到产业落地,他们正用青春和智慧,让农业机器人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帮手”,让科技之花在田野间绽放。
从世界机器人大会的闪耀登场,到扎根果园解劳动力之困,摘苹果机器人不仅让丰收季更有保障,更在田间地头播下了科技兴农的种子。随着这类“科技新农人”不断走进乡村,破解农业生产难题,为产业注入活力,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科技赋能下愈发鲜活明亮。
杨福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教授/博导,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农机”重点专项课题和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获批发明专利10多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50多篇。
学术成果
1.设计了国内第一个“坡地数字化土壤-机器系统实验平台”,为坡地、山地农机的研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2.首次开展山地无人机械研究,样机已经在甘肃、陕西、四川等地田间经过试验,效果良好;
3.首次针对郁闭型果园空间狭小的限制,研发了微型果园无人机械,样机已经在陕西等地果园经过试验,效果良好;
4.探索智能农机和多体机器人技术,开展了“果园实时喷药-供给-维护多机器人系统”“多机器协作农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一种基于立体视觉的农田多机器人跟随系统及方法”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已经顺利毕业6届研究生。获批多体机器人方面国家发明专利。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