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刚签署停战令,西方国家就坐不住了,中国已对欧盟重拳出击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4 21:56 1

摘要:这头,中美之间闹了好几年的关税大戏,总算按下了暂停键,双方刚签了个延期协议,大家刚想喘口气,觉得世界总算能消停几天了。可谁能想到,那头的欧洲,立马就坐不住了,开始在背后搞起了小动作。

这头,中美之间闹了好几年的关税大戏,总算按下了暂停键,双方刚签了个延期协议,大家刚想喘口气,觉得世界总算能消停几天了。可谁能想到,那头的欧洲,立马就坐不住了,开始在背后搞起了小动作。

这感觉就像什么呢?就像两个武林高手刚说完“今日暂且休战”,旁边围观的某个小门派,突然跳出来对着其中一方的后背比划,生怕别人看不见他。

就在8月13日,我们商务部就放了个大消息,宣布对欧盟的两家银行实施反制,把它们拉进了我们的“不可靠实体清单”。 这可是个重磅信号,说白了就是“拉黑”,以后我们国内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跟这两家银行有任何交易和合作了。

这事儿,就是我们标题里说的“重拳出击”。但有意思的地方来了,你看我们选的这两家银行,一个叫UAB Urbo Bankas,一个叫AB Mano Bankas,都来自立陶宛的首都维尔纽斯。你要是去查查它们的家底,会发现它们的规模,大概也就跟咱们国内一些小地方的农村商业银行差不多。

是不是觉得有点奇怪?既然是“重拳出击”,为什么不挑个像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那样的大块头,反而去敲打这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银行?

这就是我们现在出手越来越有章法的地方。这叫“精准滴灌”,打的不是经济账,是政治账,是面子,更是里子。 事情的起因,是上个月,欧盟在搞他们第18轮对俄制裁的时候,夹带私货,把我们两家中国的金融机构也给捎带上了。这事儿就毫无道理,我们跟俄罗斯做生意,碍着你欧盟什么事了?这是典型的长臂管辖,损害了我们的利益。

所以,我们这次的回应,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对等反制”。你制裁我两家机构,我也制裁你两家;你制裁我的机构规模不大,我制裁你的规模也正好对等。我们选立陶宛的银行,更是点睛之笔。大家懂的都懂,立陶宛这些年在一些核心问题上反复挑衅我们,这次正好新账旧账一起算。

这个动作,经济上的杀伤力几乎为零,因为这两家小银行跟中国本来就没什么业务往来。但它传递的信号却无比清晰和强硬:第一,“来而不往非礼也”,你敢动我,我必还手,别指望我们只会抗议几句就完事。第二,我这账本都记着呢,别以为做过的事能一笔勾销。这一拳打出去,疼不疼它自己知道,更是打给整个欧盟看的。

你看,这就是现在的中国。我们不再是那个只能表示“遗憾”和“愤慨”的我们了。我们的工具箱里,工具越来越多,而且我们越来越懂得如何巧妙、精准地使用这些工具。

说完了咱们的反击,再回过头来看看,欧洲为什么这么急着跳出来?其实根子还是那个老问题:战略焦虑

这么多年,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一直在炒作一个话题,叫“中国产能过剩”。说我们生产的工业品太多了,冲击了世界市场。这话听着好像是为全球经济操心,但你把那层虚伪的皮扒开,底下写着的就两个字:害怕

说句大白话,现在的全球工业赛道上,除了美国仗着自己家底厚、市场大,还能跟我们掰掰手腕,欧洲那几个老牌工业国,比如德国、法国,已经感到非常吃力了。它们引以为傲的汽车、机械制造,正在被我们的新能源车、高端装备加速追赶甚至超越。它们害怕的不是我们“产能过剩”,而是我们“产能太强”,强到足以撼动他们躺了一百多年的舒适区。

就在中美关税问题稍微缓和的节骨眼上,意大利那边的小动作就特别能说明问题。意大利政府最近在琢磨着要出台新规矩,限制中国公司投资或者控股他们国家的那些“命根子”产业,比如能源、电网、电信这些。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轮胎制造商——倍耐力。玩车的朋友都知道,这是F1赛车的独家轮胎供应商,妥妥的行业顶流。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倍耐力的最大股东,是咱们的中国中化集团,占股37%

这下美国人不干了,放出风声说,因为倍耐力背后有中国国企,涉及到联网汽车的数据安全问题(这理由真是万金油),它在美国的生意可能会受影响。意大利政府一听就慌了,立马就动用了他们的“黄金权力”——一个专门用来保护本国战略资产不被非欧盟公司控制的法规——强行削弱了中化在倍耐力董事会的决策权。现在,他们甚至在评估,要不要干脆逼着中化把股份卖掉。

你看这事儿办的,纯粹就是为了讨好美国,不惜牺牲自己国家的企业利益和商业信誉。中化集团当初是白纸黑字的长期战略投资,现在却可能被硬生生赶出去。这背后,就是欧洲对美国那种根深蒂固的依赖和恐惧,已经到了“宁可自损八百,也要让美国满意”的地步。

这种依赖,其实正是欧洲衰落的根源。想当年,我们都曾真心希望欧盟能成为独立自主的一极,和中美一起,把这个世界的大盘子给稳住。但很可惜,很多欧洲国家在战后“马歇尔计划”的蜜罐里泡得太久了,习惯了在美国主导的体系下过安逸日子,逐渐磨掉了那种独立自主的雄心和魄力。

它们非但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种依附地位的危险,反而亦步亦趋地跟着美国跑,想当遏制中国发展的“马前卒”。 它们似乎还幻想着,能靠旧有的秩序和规则,来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

但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靠的都是一股磅礴的内生动力,是外部势力想挡都挡不住的。我们今天的发展成就,是十四亿人一代代勒紧裤腰带,用汗水和智慧干出来的。

西方一些人总想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以为只要在技术上搞点封锁,在贸易上设点壁垒,在舆论上泼点脏水,就能让我们停下脚步。这真的是太天真了。

真正的战略拐点会在什么时候出现?我告诉大家,就在中国自己的终端消费品牌,大规模、高份额地占领全球市场的时候。 这不仅仅是卖出去多少东西,而是价值链主导权的根本重塑。

现在,我们是“世界工厂”,我们大量进口铁矿石、石油这些原材料,然后加工成各种工业品再卖出去。这个模式让我们富了起来,但也让那些传统的工业强国感到了压力。

但未来,一旦我们的汽车、手机、高端装备,不再是贴牌生产,而是像今天苹果、奔驰、三星一样,成为全球消费者心中响当当的品牌。那时候,局面就完全不一样了。

到那个时候,就算美国市场不向我们开放,那些欧洲的、日本的工业国家,也必须主动上门来寻求与中国的深度合作。为什么?因为不合作,它们自己的核心产业就会被边缘化,市场份额就会被我们挤压,甚至整个供应链都可能断裂。它们的经济支柱,将受到根本性的冲击。

所以,看清了这一点,你就能明白我们今天所有动作背后的深层逻辑。无论是跟美国暂时“停战”,避免硬碰硬的消耗,还是对欧盟某些挑衅行为的“精准反击”,都是在为那个最终的战略目标服务——争取时间,积蓄力量,完成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品牌”的惊险一跃。

这次对两家立陶宛银行的制裁,就像是我们在下一盘大棋时,看似随意落下的一子。它波澜不惊,却在关键位置落了听,既震慑了对手,又表明了我们的态度和底线。

这盘大棋,还在继续。对于欧洲来说,继续在依赖美国的幻想中随波逐流,还是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战略自主,这是个需要尽快回答的问题。如果继续像现在这样,一边享受着与中国合作的红利,一边又心甘情愿地充当别人的棋子,那么最终,它自己也必将成为被牺牲掉的那个。

来源:南海风云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