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基孔肯雅热流行风险V类地区特征解析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3 04:44 1

摘要: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临床以发热、关节痛、皮疹为典型特征。全球范围内,该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非洲、东南亚及美洲部分国家。

文||吴公子说事

黑龙江省基孔肯雅热流行风险评估与防控策略

一、风险分类背景与依据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临床以发热、关节痛、皮疹为典型特征。全球范围内,该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非洲、东南亚及美洲部分国家。近年来,随着国际旅行和贸易的增加,境外输入病例不断增多,导致我国传播风险显著上升。

根据《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年版)》及《登革热防控方案(2025年版)》,我国综合考虑媒介伊蚊分布、活跃期长短、既往病例报告情况等因素,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流行风险由高到低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地区。其中,黑龙江省被划分为Ⅳ类地区,即“目前未监测到媒介伊蚊分布、既往未报告过登革热本地病例的地区”。这一分类主要基于以下科学依据:

1. 媒介伊蚊分布特征

伊蚊(尤其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基孔肯雅热的主要传播媒介。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冬季寒冷漫长,平均气温低于0℃的时间长达5-6个月,伊蚊无法在自然环境中越冬。尽管夏季(6-8月)气温可升至20-30℃,但现有监测数据显示,全省范围内尚未发现伊蚊的稳定种群分布。例如,2025年国家疾控局发布的病媒监测数据明确将黑龙江省列为Ⅳ类地区,指出“目前监测未发现传播媒介”。

2. 本地疫情历史记录

截至2025年8月,黑龙江省从未报告过基孔肯雅热或登革热本地传播病例。历史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994年东北地区人群中虽检出基孔肯雅热病毒抗体(阳性率3.6%),但推测可能与鸟类迁徙携带病毒有关,并非本地蚊媒传播导致。此后30余年,全省持续保持本地病例“零报告”状态,进一步验证了其低风险特征。

3. 气候与生态条件限制

黑龙江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500-800毫米,集中于夏季。尽管夏季高温高湿可能短暂满足伊蚊繁殖条件,但该省以平原和山地为主的地形特征,缺乏伊蚊偏好的积水容器(如竹筒、轮胎、花盆托盘等),且农业灌溉以地表水为主,蚊虫孳生地相对有限。此外,冬季积雪覆盖和土壤冻结进一步破坏了伊蚊的越冬环境,形成了自然生态屏障。

二、风险动态变化与潜在挑战

虽然黑龙江省目前被划定为Ⅳ类地区,但需警惕以下动态变化可能带来的风险升级:

1. 输入性病例的潜在威胁

随着暑期旅游旺季到来,黑龙江省作为热门避暑目的地,境外(尤其是东南亚、非洲等疫区)及国内南方省份的输入性病例风险显著增加。例如,2025年8月广东省报告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2892例,同期黑龙江省疾控中心发布健康提示,明确指出“存在输入性病例风险”。输入病例若在病毒血症期(发病后7天内)被本地蚊虫叮咬,理论上可能引发有限传播。

2. 蚊媒分布的北扩趋势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伊蚊分布范围逐渐北移。研究表明,白纹伊蚊的活动范围已扩展至北纬40°(如辽宁省沈阳市),其幼虫在16-28℃水温下发育最快,且可耐受短期低温。尽管黑龙江省尚未监测到伊蚊,但未来若年均温持续上升1-2℃,可能突破伊蚊越冬的温度阈值,使其逐步适应本地气候。此外,城市化进程中人工积水容器(如建筑工地蓄水池、居民庭院花盆)的增加,也可能为伊蚊提供潜在孳生地。

3. 公共卫生应对能力考验

黑龙江省基层医疗机构对基孔肯雅热的认知和诊断经验相对不足,可能导致输入病例漏诊或误诊。例如,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流感等疾病临床表现相似,需通过核酸检测进行鉴别。此外,全省蚊媒监测体系尚不完善,部分地区缺乏专业病媒生物监测人员和设备,可能影响早期风险预警能力。

三、差异化防控策略与措施

针对黑龙江省的Ⅳ类风险特征,需采取“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精准防控”的策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输入性病例监测与管理

1. 建立多部门联防机制

卫生健康部门与海关、交通、文旅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对来自疫区的旅行者(尤其是发热伴关节痛者)实施14天健康监测。例如,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可设立“疫区归国人员专用通道”,开展体温筛查和症状问询,对可疑病例立即采样送检并转运至定点医院隔离治疗。

2. 提升临床诊疗能力

组织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开展基孔肯雅热诊疗培训,重点强化“发热+关节痛+疫区暴露史”的鉴别诊断意识。要求临床医生对疑似病例在发病72小时内采集血清进行核酸检测,并同步排除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等共患病。例如,2025年《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明确将“发病前12天旅居史”列为首要问诊内容,强调“早诊早治”的重要性。

3. 规范病例报告与处置流程

确诊病例需按照乙类传染病管理要求,在24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同时,对密切接触者实施7天防蚊隔离观察,对病例居住场所半径200米范围内开展应急灭蚊(如喷洒氯菊酯类杀虫剂),确保“发现一例、控制一片”。

(二)优化病媒监测与蚊媒控制

1. 完善监测网络布局

2025年起,黑龙江省将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等重点城市试点建立伊蚊监测哨点,采用诱蚊诱卵器(MOI)和双层叠帐法,每月开展2次成蚊密度监测。监测数据将实时上传至国家病媒生物监测系统,一旦发现伊蚊活动迹象(如布雷图指数≥5),立即启动应急响应。

2. 开展预防性环境治理

结合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整治城市老旧小区、建筑工地、农村庭院等易孳生蚊虫的场所。例如,2025年8月哈尔滨市组织“灭蚊专项行动”,累计清除积水容器3.2万个,投放苏云金杆菌(Bt)颗粒剂1000公斤,覆盖重点区域20平方公里。同时,推广“清积水、挂蚊帐、装纱窗”家庭防蚊三举措,提高居民参与度。

3. 探索气候适应性防控技术

针对未来气候变暖趋势,可借鉴吉林省经验,试点应用“昆虫绝育技术”(SIT)或“沃尔巴克氏体共生菌”(Wolbachia)释放,通过基因调控降低伊蚊繁殖能力。此外,利用无人机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绘制全省伊蚊潜在孳生地热力图,为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三)公众健康教育与风险沟通

1. 分层分类科普宣传

◦ 普通人群:通过电视、广播、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普及基孔肯雅热“防蚊灭蚊是关键”的核心知识,推荐使用含避蚊胺(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的驱蚊剂,强调“穿长袖、用蚊帐、清积水”三大防护措施。例如,2025年黑龙江省疾控中心制作的《暑期健康出行指南》短视频,在抖音平台播放量超1000万次,点赞数达2.4万次。

◦ 重点人群:对出境旅行者(尤其是赴东南亚、非洲务工或旅游人员)开展专项培训,发放《疫区防蚊手册》,提醒归国后2周内自我监测体温和关节症状,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 特殊群体:针对老年人、孕妇、儿童等重症高风险人群,强调物理防蚊(如使用电蚊拍、安装纱窗)的重要性,避免使用含农药成分的驱蚊产品。

2. 舆情监测与应急响应

建立跨部门舆情监测机制,实时跟踪网络平台(如微博、抖音)关于基孔肯雅热的讨论热点,及时澄清不实信息。例如,2025年8月网络出现“黑龙江省发现基孔肯雅热疫情”的谣言,省疾控中心通过官方微博发布《风险等级说明》,并联合网信部门对造谣账号进行处置,24小时内舆情平息。

四、跨区域协作与长效机制建设

1. 东北三省联防联控

黑龙江省与吉林、辽宁两省建立“东北蚊媒传染病防控联盟”,共享监测数据、联合开展科研攻关。例如,2025年三方合作完成《东北三省伊蚊适生区预测模型》,明确黑龙江省南部(如绥化市、大庆市)为未来伊蚊入侵的高风险区域,需优先加强监测。

2. 中俄边境卫生合作

依托中俄边境口岸(如绥芬河、黑河),建立跨境传染病联合监测体系。例如,双方定期交换流行病学数据,对出入境人员实施“双体温监测”(出境前在俄方检测,入境后在中方复检),并对货物运输车辆进行灭蚊处理,阻断病毒通过交通工具传播的路径。

3. 科研与技术储备

支持哈尔滨医科大学等高校开展基孔肯雅热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研发,重点关注法维拉韦(Favipiravir)等新型药物的临床应用。同时,与中国疾控中心合作建立“东北病媒生物样本库”,保存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蚊虫标本,为长期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五、结论与展望

黑龙江省当前被划分为基孔肯雅热Ⅳ类地区,是基于媒介分布、疫情历史和气候条件的科学评估结果。尽管存在输入性病例和蚊媒北扩的潜在风险,但其地理隔离、气候限制和生态屏障仍构成了天然的防控优势。未来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 动态调整风险等级:每季度根据病媒监测数据和输入病例情况,由省级专家委员会评估是否调整风险分类。

2. 强化基层能力建设:2025-2027年实现全省县级疾控机构蚊媒检测能力全覆盖,培训基层医务人员1000人次以上。

3. 推进气候适应性防控:将病媒防制纳入“双碳”目标考核,通过城市绿化改造、雨水管理系统升级等措施,从源头减少蚊虫孳生。

通过“科学分类、精准施策、联防联控”,黑龙江省有望在保障公众健康的同时,为全国温带地区蚊媒传染病防控提供可借鉴的“北方模式”。

来源:吴公子说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