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静宁“烧鸡大王”烧鸡作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老字号”品牌,承载着静宁乃至平凉数百年的饮食文化记忆与匠人精神传承。从清同治年间的乡绅创制,到20世纪80年代的重振辉煌,再到现在的机械化与品牌化发展,三代传承人通过坚守“老汤”核心工艺与创新经营策略,不仅延
静宁“烧鸡大王”烧鸡作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老字号”品牌,承载着静宁乃至平凉数百年的饮食文化记忆与匠人精神传承。从清同治年间的乡绅创制,到20世纪80年代的重振辉煌,再到现在的机械化与品牌化发展,三代传承人通过坚守“老汤”核心工艺与创新经营策略,不仅延续了独特的风味传统,更使这道美食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地方与全国的文化纽带。其传承历程体现了中华传统美食在工业化时代的活态保护与创新突围,为地域文化符号的现代转化提供了生动范例。
开创期:第一代王贵生与传统工艺的复兴
静宁烧鸡的历史可追溯至清同治年间(约1862年),由静宁东关王氏创制的卤制工艺。第一代传承人王贵生(王东升父亲)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重振祖传技艺,通过恢复古法制作工艺,重新定义了静宁烧鸡的风味标准与文化内涵。这一时期,静宁烧鸡作为静宁饮食“奢侈品”,主要以切片形式销售,只有少数人能负担整只烧鸡的制作和消费。
王贵生在传承中坚持了三大核心工艺:首先是铁锅“麦柴火烤”环节。将宰杀处理后的鸡用高粱秆撑成特定造型,经柴火烧烤赋予独特香气;其次是“老汤卤制”。从1978年开始使用并不断循环的老汤成为风味传承的物质载体,通过鸡油天然封存技术确保老汤历久弥新;最后是“手工按摩”。在清洗环节对鸡肉进行拍打松弛,促进肉质均匀吸收卤汁。这些工艺不仅保证了烧鸡的“褐红透亮、肉香味厚、爽口不腻”的独特口感,更成为静宁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贵生的贡献在于将濒临失传的烧鸡技艺重新挖掘并系统化,通过严格的原料选择(当地土种鸡)和工艺控制,奠定了静宁烧鸡的风味基础。据王东升回忆,其父亲每日凌晨三四点就开始制作烧鸡,酥脆的肉香味常常飘散到整个街道,成为那个年代静宁人记忆中的重要符号。这种对传统工艺的执着坚守,使静宁烧鸡在20世纪80年代迅速成为当地支柱产业,王贵生被誉为“烧鸡大王。
继承期:第二代王东升与经营规模的拓展
第二代传承人王东升在继承父业的基础上,通过创新经营模式与扩大经营规模,使静宁烧鸡从地方特色美食走向更广阔的市场。1985年,王东升正式“上岗”制作烧鸡,他亲自骑自行车前往乡下定点收鸡,提高了原料供应效率和质量。
王东升的经营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供应链优化。通过建立稳定的土鸡采购渠道,确保原料品质;其次是营销网络拓展。依托西兰公路(西安-兰州)的交通优势,在静宁老汽车站开设烧鸡店,吸引过往司机和旅客购买;最后是品牌价值提升。通过口碑传播,使全国各地来他家学习手艺的人络绎不绝,进一步扩大了静宁烧鸡的影响力。
在工艺传承方面,王东升继续坚持老汤循环使用的核心原则,同时引入标准化生产理念,为后续机械化发展奠定基础。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技艺,更通过经营智慧将静宁烧鸡打造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保持了“烧鸡大王”的荣誉。
王东升还创新了烧鸡的食用方式,使“烧鸡配大饼”成为新的消费标配。这种搭配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更丰富了静宁烧鸡的文化内涵,使其从单纯的食品上升为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符号。
创新期:第三代王天柱与现代化转型
第三代传承人王天柱(王东升儿子)在家族技艺的基础上,推动静宁烧鸡实现机械化生产与品牌化运营,成功将传统美食转化为现代商业品牌。他建立了专门的屠宰场和清洗生产线,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传承人能够将更多精力集中在保持传统风味上。
王天柱和王东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生产方式革新。引入自动化设备实现中央厨房标准化生产,年销售量提升至20万只;其次是销售模式升级。在西安成立运营团队,通过网店销售真空包装烧鸡,覆盖了全国市场;其次是文化传播创新。通过非遗工坊体验活动和短视频平台展示制作过程,吸引年轻消费者关注;第四是市场定位调整。将烧鸡与“丝路游”相结合,借助西北旅游热潮扩大品牌影响力。
在保持传统风味方面,王天柱在奶奶、母亲的指导下,坚持“老汤新煮”的智慧方式,既坚守祖传配方与工艺,又以科技赋能传统。他还严格遵循老汤循环使用规则,确保不添加新水,定期添加香料。同时,通过精准控制温度(85-90℃区间)和时间,实现传统风味与现代生产标准的平衡。这种创新不仅解决了传统手工艺产能低的问题,更使静宁烧鸡能够适应全国市场的消费需求。
王天柱还注重品牌文化的传播,他认识到,静宁烧鸡不仅是食品,更是陇原文化的味觉密码,承载着黄土高原的地域记忆与匠人精神。在销售过程中,他向顾客讲述静宁烧鸡的历史故事,如“王烧夫妻”的传说,增强产品的文化吸引力。
静宁烧鸡的文化内涵与传承意义
静宁烧鸡作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丝路文化记忆。静宁作为古丝绸之路东段中线上的重镇,烧鸡的便携性与独特风味满足了过往商旅的饮食需求,成为丝路贸易的重要见证;其次是地域饮食特色。选用当地原生态土鸡(一种耐高寒干旱气候的优良蛋肉兼用鸡种)为原料,配以胡椒、丁香、桂皮、陈皮等十几种中药材,形成独特的风味体系;最后是家族匠人精神。通过“老汤”的百年传承,展现了中华传统美食技艺的活态延续。
静宁烧鸡的“老汤”是其最核心的文化符号,既是技艺传承的物质载体,也是文化记忆的情感寄托。据王东升介绍,从1978年以来,这一大锅老汤就没换过,通过每日添料、撇沫,以及鸡油天然封存技术,确保老汤历久弥新。这种“越熬越香的老汤循环体系,不仅保证了烧鸡的独特风味,更成为家族技艺传承的重要仪式。
静宁烧鸡的传承意义主要体现在:首先是文化自信的体现。通过坚守传统工艺与创新经营模式,展现了中华传统美食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命力;其次是乡村振兴的助力。烧鸡产业已成为静宁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带动了当地就业与增收;最后是非遗活态传承的典范。通过建立三级传承体系(2名省级传承人、15名县级传承人),实现了传统技艺的代际传递与创新发展。
静宁烧鸡走向全国的文化输出路径
静宁烧鸡从地方特色美食走向全国市场,主要通过三条路径实现:首先是电商渠道拓展。第三代传承人王天柱在西安成立运营团队,通过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销售真空包装的静宁烧鸡,借助冷链物流覆盖全国;其次是文旅融合推广。作为丝路沿线“公路美食”,静宁烧鸡吸引大量的游客购买,尤其在国庆黄金周等节庆期间销量显著提升;最后是品牌文化塑造。通过讲述“王烧夫妻”等历史故事,强化烧鸡的文化符号属性,使其成为甘肃美食的代表之一。
静宁烧鸡的文化输出面临三大挑战:一是产业链不完善。相比道口烧鸡(年产值5亿元)和符离集烧鸡(年产值10.4亿元),静宁烧鸡的产业规模较小,年产值仅1.2亿元;二是标准化程度较低。全县烧鸡制作市场机械化大作坊发展不均衡,传统作坊式的生产方式难以满足现代市场对品质稳定性和规模化供应的需求;三是品牌影响力不足。缺乏国家级文化名片的政策支持,知名度主要局限于西北地区。
面对这些挑战,静宁烧鸡的传承人正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一方面加强产业链整合,推动“出城入园”政策,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另一方面深化文旅融合,将烧鸡与静宁苹果、剪纸等非遗元素结合,打造更具文化深度的美食体验。此外,还尝试通过跨界合作(如与音乐人合作创作以烧鸡为灵感的作品)扩大品牌影响力,让更多人通过多元方式感受非遗魅力。
从“奢侈品”到文化名片的蜕变
静宁“烧鸡大王”烧鸡的传承历程,展现了中华传统美食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保持文化内核的同时实现创新发展。从清同治年间的乡绅创制,到20世纪80年代的重振辉煌,再到当代的机械化与品牌化发展,三代传承人通过坚守“老汤”核心工艺与创新经营策略,不仅延续了独特的风味传统,更使这道美食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地方与全国的文化纽带。
静宁烧鸡从“奢侈品”到餐桌美食的转变,不仅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体现了中华饮食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的适应性与生命力。在机械化生产与电商销售的现代背景下,静宁烧鸡正通过“老汤新煮”的智慧方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生动范例。
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和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化,静宁烧鸡有望进一步扩大其文化影响力,从地方特色美食转变为全国知名的中华饮食文化名片,让更多人通过味蕾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与陇原大地的烟火人间。
作者简介:王知三 ,退休前曾任静宁县文化馆馆长、静宁县文联常务副主席、静宁县作家协会主席、荣誉主席,静宁县摄影家协会驻会副主席,静宁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静宁县政协第5届常委。
社会兼职 为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1—5届理事。曾任甘肃省民俗学会理事、副会长;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顾问;现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理事;曾任平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主席15年,现为名誉主席;甘肃省民俗学会·关陇民俗研究会执行理事长,现为顾问。
主要业绩 6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地方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发掘研究整理工作,编辑、出版《静宁民间故事》《节日探源—话说陇东民间节日》等著述96本,在国内各类报刊发表、展演、播映各门类作品千余件,有70多件作品获国家、省、市、县级奖。曾获优秀编辑、微影视创作优秀导演、优秀新闻工作者、国家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先进工作者、静宁县“十佳文化艺术人才”“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甘肃省书香之家、首届全国“书香之家”荣誉获得者。
积极为关陇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立项论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民间文化的建设等,撰写策划方案、组织实施。
来源:白银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