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收废品供我读完大学,我爸告诉我:赚钱的秘密全在“信息差”里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7-12 23:17 2

摘要:我是一个标准的“小镇做题家”。从小到大,我人生唯一的信条就是“知识改变命运”。我拼命读书,从县城最好的高中,考进了北京一所985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一家互联网大厂,穿梭在京城最繁华的CBD,过上了那种曾经只在电视里看过的、属于“精英”的生活。

我是一个标准的“小镇做题家”。从小到大,我人生唯一的信条就是“知识改变命运”。我拼命读书,从县城最好的高中,考进了北京一所985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一家互联网大厂,穿梭在京城最繁华的CBD,过上了那种曾经只在电视里看过的、属于“精英”的生活。

每当同事问起我的家庭,我总是含糊其辞。因为我内心深处,藏着一个不愿轻易示人的秘密:我的父亲,是一个收废品的。

在我的整个成长岁月里,父亲的形象,总是和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以及满身的灰尘与汗臭味联系在一起。他每天清晨出门,深夜归来,用他那双粗糙黝-黑的手,从城市的各个角落,扒拉出一张张纸板、一个个塑料瓶,再把它们换成我每个月的学费和生活费。

“收破烂的”,这是我小时候听到最多的、关于父亲的称呼,带着轻蔑,也带着同情。这三个字,曾像一根刺,深深扎在我的自尊心上。

我以为,父亲从事的是这个社会最底层、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劳动。我努力学习,就是为了逃离那种生活,逃离那种靠出卖纯粹体力来换取微薄收入的命运。

直到我大学毕业那年,父亲决定“退休”。他把那辆跟了他二十多年的三轮车卖了,用他收废品攒下的钱,在老家县城全款买了两套房,一套自住,一套出租。这个举动,震惊了我们所有的亲戚。他们想不通,一个“收破烂的”,怎么能攒下这么多钱?

那天晚上,父亲第一次和我坐下来,像朋友一样喝了顿酒。借着几分酒意,他跟我聊起了他这二十多年的“废品生意经”。那一晚,他彻底颠覆了我对他的认知,也让我对“赚钱”这件事,有了脱胎换骨的理解。

他告诉我:“儿子,你总觉得爸是靠傻力气挣钱。其实你错了。收废品这行,跟你们在办公室里搞的那些项目一样,核心的秘密,就三个字——信息差。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头脑里的一扇大门,被轰然推开了。

第一个信息差:别人眼里的“垃圾”,我眼里的“分类”

“你觉得,收废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能吃苦?”父亲呷了口酒,问我。

我点了点头。

“吃苦是基础,但光吃苦,你最多只能混个温饱。”父亲摇了摇头,“这行当里,真正赚钱的,是懂行的人。我们赚的第一个钱,是‘认知’上的信息差。

他给我举了个例子。

“在普通人眼里,一个矿泉水瓶,就是个矿泉水瓶,值一毛钱。但在我眼里,它不是一个整体。瓶身是PET塑料,瓶盖是PP塑料,瓶身上那圈商标纸是PVC。这三种料,回收站给的价格是不一样的,PET最贵,PP次之,PVC最便宜。”

“所以,别的收废品的,是论斤卖。一大袋子塑料瓶,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称重。而我呢,每天晚上回家,都会多花一个小时,把我收来的瓶子,瓶身、瓶盖、商标纸,全部分开。这样一来,同样是一斤的货,我分开卖,就能比他们多卖出三到五成的价钱。”

他顿了顿,眼神里闪着一种我从未见过的、属于“专家”的光芒:“再比如废纸。你以为报纸、书本、纸箱,都是纸,价格都一样?差远了!铜版纸、白卡纸、牛皮纸,价格天差地别。我只要看一眼,摸一下,就知道这是什么纸,该卖什么价。别人收一车纸板,可能就赚个几十块。我花同样的时间,专门去找那些印刷厂裁下来的边角料,那都是上好的白卡纸,一吨的价格,比普通纸箱高好几倍。”

我听得目瞪口呆。这些我从未留意过的细节,竟然隐藏着如此巨大的利润空间。

父亲总结道:“你比别人懂得更多、更细,这就是信息差。你把别人眼里的‘垃圾’,通过你的认知,进行了‘价值拆解’和‘重新分类’,你就能赚到别人赚不到的钱。这个道理,放到任何行业都一样。你们程序员,是不是也分前端、后端、算法?是不是算法工程师的工资最高?因为他们的知识更稀缺,认知更深。”

那一刻我才明白,父亲从来不是在简单地“收垃圾”,他是在经营一门关于“材料学”和“精细化管理”的生意。他用他二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建立起了自己在这个“行业”里无人能及的认知壁垒。

第二个信息差:别人看到的“价格”,我看到的是“周期”

“光懂分类,还只是个技术工种,顶多算个高级收废品的。”父亲的第二杯酒下肚,话匣子彻底打开了。

“要想赚大钱,你得懂‘周期’。我们赚的第二个钱,是‘时间’上的信息差。

“废品的价格,跟大宗商品一样,是有波动的。铜、铁、铝、纸浆,这些价格每天都在变。大部分收废品的,都是当天收,当天卖,赚个辛苦差价。他们看到的是眼前的‘价格’。”

“而我呢,我会看‘趋势’。”父亲说,“我订了我们县城唯一一份《中国有色金属报》,虽然很多字不认识,但我会让上高中的你去查,去念给我听。我每天晚上都看新闻联播,尤其关心国家又在搞什么基础建设,哪个行业又有什么新政策。”

“比如有一年,新闻里老说要淘汰落后产能,很多小造纸厂要关停。我当时就判断,废纸的价格肯定要涨。于是,我把那段时间攒下的钱,全部拿出来,租了个小仓库,拼命收纸板。我把价格提得比别人高一毛钱,附近的废品都往我这儿送。那两个月,我只收不卖,仓库堆得像山一样。我老婆天天骂我,说我要把家底都亏光了。”

“结果呢?三个月后,造纸厂的库存见底了,开始疯狂涨价。我手里的那批货,价格翻了将近一倍。就那一票,我赚的钱,顶得上我辛辛苦苦干三年。”

“反过来也一样。有一年奥运会前,国家为了环保,关停了很多高污染的冶炼厂。我提前两个月,就把手里所有的废铁、废钢,不管价格高低,全部清仓。后来废钢的价格果然一路暴跌,好多同行都砸在了手里。”

听到这里,我内心翻江倒海。我一直以为父亲的世界,就是方圆几公里的市井小巷。我从不知道,他的目光,早已穿透了那些废铜烂铁,抵达了宏观经济的潮起潮落。他没有上过一天商学院,却用最朴素的方式,实践着“周期理论”和“逆向投资”。

他继续说:“别人恐慌的时候我贪婪,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慌。这话听起来玄乎,其实就是利用信息差,提前做出判断。你比别人更早地预判到未来的供需关系,你就能在时间的河流里,淘到黄金。你们做互联网的,不也讲‘风口’吗?抓住一个风口,猪都能飞起来。这和我们等一个涨价周期,是一个道理。”

第三个信息差:别人维护的“客户”,我经营的是“情报网”

“前面说的,都还是‘术’的层面。真正能让你在这个行业里立于不败之地的,是‘人’。”父亲看着我,眼神变得格外认真。

“收废品,看似是和东西打交道,其实归根结底,是和人打交道。我们赚的第三个钱,是‘人际’上的信息差。

“其他收废品的,和小卖部老板、小区保洁阿姨的关系,就是单纯的买卖关系。今天你家有废品,我来收,称重,给钱,走人。下次可能就换了别人。”

“我不一样。”父亲说,“我把他们当成我的‘线人’,我的‘情报站’。”

“我会定期给那些和我合作的保洁阿姨送点水果,过年给她们的孩子包个小红包。谁家装修了,谁家搬家了,谁家公司新进了一批设备,她们都会第一时间打电话告诉我。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意味着,我能拿到最新鲜、最优质的‘货源’。等别的同行闻风而来的时候,我早就把最有价值的东西收走了。”

“我还会和那些开小工厂的老板交朋友。我不光收他们的废料,有时候他们厂里机器坏了,我还会帮着介绍修理师傅;他们资金周转不开了,只要数额不大,我也会借给他们。我图的不是那点利息,我图的是他们的‘信息’。”

“哪家厂子最近订单多,说明他们用的原材料就好,废料就值钱。哪家厂子准备淘汰旧设备,那可是一笔大买卖。这些信息,是你在废品站里等不来的,必须深入到‘人’的圈子里去。”

父亲的这番话,让我联想到了互联网行业的“私域流量”和“社群运营”。我父亲不懂这些时髦的词汇,但他却用最真诚、最接地气的方式,构建起了属于他自己的、牢不可破的“信息网络”。他维护的不是简单的“客户关系”,而是一个能持续为他提供独家信息的“生态系统”。

他总结道:“你的人脉,决定了你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当别人还在满大街吆喝的时候,你已经通过你的‘情报网’,精准锁定了目标。别人赚的是辛苦钱,你赚的是‘效率’的钱。”

写在最后

那一晚,我和父亲聊了很久。我第一次发现,我那个在我眼中渺小、卑微的父亲,原来拥有着如此深邃、辽阔的商业智慧。

他一生都在和“垃圾”打交道,却活得比谁都体面、清醒。他用他那辆破旧的三轮车,碾出了一条关于商业本质的深刻道理。

所谓的赚钱,其核心,就是不断地制造和利用信息差:

认知差: 你比别人懂得多,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价值。时间差: 你比别人看得远,能预判别人预判不到的趋势。人脉差: 你比别人连接广,能获得别人获得不了的信息。

这三个信息差,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普通人逆袭的完整逻辑。

后来,我把父亲的这套“废品生意经”应用到了我的工作中。我不再只满足于完成手头的代码,我开始深入研究我们所处赛道的行业报告(认知差);我开始关注宏观政策和竞争对手的动态,预判未来的产品方向(时间差);我开始主动和产品、运营的同事交朋友,了解一线的用户反馈和市场需求(人脉差)。

不出两年,我成了我们部门晋升最快的人。

我常常在想,这个世界上,最顶级的商业智慧,或许并不在那些高大上的商学院里,也不在那些厚厚的金融典籍中。它就藏在我们身边,藏在那些最不起眼的角落,藏在那些被我们忽视的、最朴素的劳动人民身上。

我不再为我有一个收废品的父亲而感到羞愧。相反,我为他感到无比的骄傲。他不仅用汗水供我读完了大学,更用他一生的实践,教会了我一堂价值千金的商业课。

这堂课的核心就是:永远不要用体力上的勤奋,去掩盖思维上的懒惰。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从来不是你流了多少汗,而是你是否拥有发现和利用“信息差”的眼睛。

来源:刘仙森20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