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美育的理论构建与实践路径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1 23:21 2

摘要:“社会美育”作为近年来兴起的美育理念,突破了传统学校教育的边界,强调在公共空间中唤起个体的审美感知与文化认同。本文梳理了社会美育的理论渊源与价值意涵,剖析了在实践推广中所面临的难点,并重点分析了天津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工作站”模式的经验。本文旨在为中国式现代化进

摘要:“社会美育”作为近年来兴起的美育理念,突破了传统学校教育的边界,强调在公共空间中唤起个体的审美感知与文化认同。本文梳理了社会美育的理论渊源与价值意涵,剖析了在实践推广中所面临的难点,并重点分析了天津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工作站”模式的经验。本文旨在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构建全民美育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关键词:社会美育 艺术教育 感受力 创造力 “社会美育工作站”

Abstract: “Social aesthetic education”, as a concept of aesthetic education emerging in recent years, breaks through the boundaries of traditional school education, emphasizing the public space to arouse the individual’s aesthetic percep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origin and value of social aesthetic education,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it faces in practice, and focuses 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social aesthetic education workstation” model of Tianjin Academy of Fine Arts. The article aim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paradig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aesthetic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Keywords: social aesthetic education; art education; sensibility; creativity; “social aesthetic education workstation”

在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当下,社会美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焦点。但什么是社会美育,众说纷纭。在我看来,这需要从两个层次进行概念梳理,首先是区分和明确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其次是注意到社会美育与学校美育、家庭美育的区别。

一、社会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联与差异

今天自称在做美育的,其实大多数都是在做艺术教育,且主要局限于校园课堂,聚焦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专业领域,以培养艺术工作者为目标。有的则是针对少儿考级的艺术培训机构。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和抓手,但不等同于美育,美育大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艺术工作者,但社会更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都成为美的欣赏者、生活的观察者和体验者。那么,艺术教育之外的那部分美育是什么呢?

美育关注的是每个个体作为审美主体的觉醒与成长,是提升普通人生活质量和审美水平的过程。它以生活为起点,通过引导人们发现生活中被忽略的美,进而提升其审美判断与创造能力。在这个层面上,社会美育强调生活美学的实践。以德化白瓷为例,其“猪油白”“玉冰白”“糯米白”等精细的色彩命名不仅展示了材料的细腻层次,也激发了人们在命名与表达中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与理解能力。美育的目标不是培养人能够烧造出这些微妙的白瓷器物,而是懂得欣赏“中国白”的美。

美育的最初场所是家庭,然后是学校。教育部推行的“美育浸润行动”主要是针对校园。然而,今天校园之外的终身学习已成为人们的常态,因此社会美育不得不被提上议事日程。它突破了传统艺术教育只局限于校园、课堂的空间局限,向更广阔的社会维度拓展。首先,社会美育是在社会空间中做美育,街头、市场、公交车、厕所甚至工地,这些日常公共环境不再是教育之外的区域,而被纳入社会美育的潜在场所,形成了“生活即教育、感受即学习”的理念基础。公共空间转化为美育实践的课堂,生活本身成为教育内容,审美活动与日常实践相融合,构建起一种非正式、沉浸式、全民性的审美教育。

其次,社会美育是针对社会人群进行美育,而不只是校园中的学生。学会欣赏天空和山峦、品味茶和建筑,这提升了人们的感受力、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得生活从实用功能向感性体验转化。这种美的教育并非精英专属,而是向所有人开放,它唤起了个体对日常生活中潜藏之美的觉察,使人们在工作与生活的缝隙中获得审美的慰藉与意义。

邱志杰在“看云工作坊” 福建厦门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KCCA 2024

最后,社会美育采用社会化手段,结合生产业态和生活场景开展美育。它因地制宜,利用生活语境,强调在非正式情境中的对话、交谈、动手实践和沉浸体验,鼓励个体通过感知、思考、命名和表达来重新认识生活世界。人们无需离开他们的生活常态,专门去美术馆接受美育。他们在上班路上、在买菜吃饭的过程中都在接受美育。可以说,社会美育是一种审美教育的“泛在学习”。

从因地制宜的原则出发,社会美育强调地方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在天津美术学院的“天美夜校”实践中,教师设置了“城市的记忆与数字之眼——建筑遗产的美育之旅”,面向广大市民、文化爱好者、青年学生、社区志愿者开放,布置“建筑走读”任务,利用天津丰富的洋楼建筑遗产解析历史建筑与城市认同、生活记忆的关系。提出“市民也能参与的数字保护方式”理念,成立“社区建筑观察志愿小组”,发布城市建筑观察日志。在浙江绍兴的“理想城镇”社会美育工作站,天美师生在当地主理人的支持下,深入当地人文地理研究和地方志编撰的细节。

艺术教育之外的美育,是因地制宜开展的感受力教育和表达力教育,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有力的补充。而社会美育将美育的对象和场所扩展到全社会和全人生流程,让美育成为泛在教育和终身学习,它强化了情感教育、人文教育与生命教育的维度,通过日常经验中的审美活动,激发出民众对生活、自然与人的关注,使美育更具温度与深度。

二、社会美育的价值:多维度的深远意义

社会美育对个体而言,首要价值在于丰富人们对世界的感知维度,提升生活品质与审美素养。当代人在信息接受路径拓展的同时,也存在感受力和表达力的同质化乃至退化现象。很多人看到美景、美人,只会比剪刀手打卡拍照,只会反复惊呼“好好看”,他们缺乏精准描述能力。他们说不出这种山是“雄浑”,那种山是“峻拔”;一种山是“苍翠欲滴”,另一种山是“苍老”。这种感受力的退化伴随着词汇的贫乏。因此,美育课程中应该包括“名词工作坊”“形容词工作坊”,反复地命名和形容状物才会把我们对事物细腻的感受凝固下来。

经过这种审美能力的提升,人们懂得了倾听雨声和松涛,欣赏水的灵动、云的变幻、石的奇崛;饮食时会关注食材搭配、烹饪工艺、餐具选择,让每一餐都成为享受,生活才会充满意义和价值。家居和旅行、工作和休憩无不是精神的成长,并且培养起对自然的爱和对生活的兴趣,这时候的美育其实同时是一种生命教育和道德教育。

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美育具有传承传统文化、凝聚文化共识的重要价值。社会美育的直接入手点是辨识美丑,细分品位。但细究下去,美丑之辨往往包含着对传统文化基因的正确弘扬。例如,《只此青绿》一经推出便惊艳全场,因为青绿山水的美就根植在我们的文化基因深处。街上霸道毛糙的广告字体和家庭中暴发户味道十足的装修之所以被认为丑,是因为它与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雅致的文化格格不入。因此,美育的背后必然是历史文化教育。而文化传统中内在包含的文化传播和交融的历程,带给我们丰富的文化多样性之美。这种美育又让我们一步步走向宽容和开放,让社会人群视野开阔,心胸豁达。

这种对大自然的观察与亲近,这种对生活的好奇心,这种文化上对品质的追求和多样性的包容,是一个社会整体创造力和创新力提升的重要前提。那些更能看到美、辨识美、欣赏美的人注定是思维更活跃、思路更宽广的人,对生活品质有更高追求的人亦是对平庸更具批判性的人,这样的人是所有领域创新创造的发动者。社会美育连接艺术、生活、科学、生命、道德与人格,这才是艺术回馈社会的核心步骤——为整个社会输出创造力、创新力,而不只是为社会提供锦上添花的装饰。社会美育不仅包含感受力、表达力教育,还延伸到创造力教育,最终升华为人格教育和生命教育。通过社会美育,人们学会欣赏生活,进而欣赏生命,实现教育的全面育人目标。

三、社会美育普及的现实困境与挑战

社会大众对美育的认知偏差,是普及社会美育面临的首要困难。许多打着“美育”旗号的机构,实则是为商业利益开展的以考级为目标的艺术培训,而家长们送孩子参加艺术培训更多是出于担心“输在起跑线上”的中产阶级焦虑。这样的艺术培训教会孩子埋头画画,让他们学会画套路化的风景和花卉,却反而不能教会孩子真正去欣赏风景和花朵的美。殊不知,美育的价值正在于这样的“游山玩水”和“玩物丧志”。而这种混淆艺术教育与美育的误解也可能让更多的人自我放逐在美育之外。

社会美育之所以要在生产生活场景中实施美育,正是要矫正这种认知偏差,建立起世界之美、生活之美、劳动之美无所不在的意识。人们正是在扩大生活世界、提升生活质量、开展社会治理、进行人际沟通的过程中发现美、创造美。社会美育要就地在这些社会场景中重建美的生态,这种生态包括发现美的眼睛、接纳美的心灵、鼓励美的文化。因此,必须重新建构“审美即生命力”的教育理念,将审美视为人之为人的根本能力之一。审美并不附属于专业技能,它贯穿于人类的感知方式、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之中,是构建完整人格的基石。

其次,师资短缺也是社会美育面临的一大挑战。社会美育所需的教师并非单一艺术背景的专业人才,而是具备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乃至经济学、政治学等跨学科知识,能在非正式教育场景中进行引导与共创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的师资构成往往以美术、设计等专业毕业生为主,他们在教育引导、情感沟通与实践设计方面经验不足,往往难以满足社会美育的多元需求。正因如此,天津美术学院构建“社会美育工作站”体系,每一个社会美育工作站均采取地方主理人和学院主理人双主理人的方式,共同推进当地的社会服务与美育人才培养。这实际上是一种制度化的项目实习和在岗培训方式。

最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亦制约了社会美育的普及。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差距,导致优质师资、教学设施、材料工具在城市集中,而广大乡村与边缘地区的社会美育基础薄弱,难以开展持续性项目。为此,有必要在政策层面保障社会美育的基本条件,提供稳定的教材、工具包、线上资源与场地支持。当前,社会美育尚缺乏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与可复制的实践模式。目前学界对于社会美育的定义尚不统一,缺乏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场域的评价标准与方法。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状况,不利于社会美育的规范推广与持续发展。因此,亟需开展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建立分类评估体系,开发可移植、可持续的项目模型,为不同地区、不同机构提供参考与工具包。

邱志杰 社会美育地图 2025

四、天津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工作站”模式

天津美术学院所探索的“社会美育工作站”模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的典型尝试。其理念来源于笔者长期的美育实践与教育反思。在中国美术学院时,笔者就曾建立“城乡文艺研究所”,通过建立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开展长期的田野项目。在中央美术学院时,笔者开始带着研究生开展网站建设,并按照当年《赤脚医生手册》和《农村工作手册》的思路编写《社会美育工作手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社会美育体系的构想。

天津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工作站图标及标语

天津的选择并非偶然,这一城市既具备深厚的文化资源,又与高校、社区形成良性互动,是实践社会美育“终身教育”理念的理想场域。围绕着天津美术学院的“天美艺术街区”紧邻“天津之眼”摩天轮地标和大悲院景区,周边也有很多老旧小区,将建设成国内外少见的集文创园区、社区、景区、校区为一体的新型综合体,它是“社会美育工作站”总部的理想场所。我们专门为此成立了“津美融合创新研究院”,下设社会美育研究中心,统筹全球范围内不同的社会美育工作站的运行。2025年年初,天津美术学院宣布了“社会美育工作站计划”,发布时全国有37个工作站,加上英国伦敦唐人街共有38个。经过半年时间目前发展成40多个。

第一批天津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工作站名单

如前所述,每个工作站均由一个教学院系承担主责,采取双主理人制度。两位主理人带领美院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们,根据各地不同的资源、条件和需求,分别开展不同的项目。例如,在厦门殿前村这个聚集着20多万人口的拥挤的城中村,开展的是科普美育和特殊儿童美育;新疆策勒县此刻正在开展青少年诗歌教育,这是配合当地少数民族孩子的国通语教育;在湖南沅江大元社,我们开展的是留守儿童的艺术陪伴;而在敦煌,我们由中国画学院艺术修复专业的教授牵头,开了两家以壁画修复为主题的民宿。

每个地方的需求各不相同,但也呈现出相当的共性:各地的主要议题集中在文脉记忆、共同体营造、景观营造、社会治理、新营生、科学教育、生命教育、创造力开发八个方面,覆盖政治、经济、文化和个人生活全领域。各地的工作站也呈现出相似的工作模型:例如利用当地的能人开展工作、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并行的项目提出机制、强调互动性和教育性、与当地的文旅结合、科普与美育深度融合、例会制度,等等。有一些举措是某个社会美育工作站独有的,有些招数则是每个地方都可以运用的,例如儿童诗歌教育、采集家族照相本图像形成集体家谱、科普壁画等,在每个地方实施都简便易行,效果良好。

我们期待,通过“社会美育工作站”体系,各地的工作站能够形成互相学习、互相支援的交流机制,让一些优质经验迅速传播,尽快形成和凝练操作性与实效性强、可复制的工作机制,从而以几何级数迅速提升社会美育工作站的质量和数量。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社会服务和学院自身的研究生教育的迭代。

在内容设计上,社会美育工作站鼓励师生摆脱传统学术评价体系的束缚,围绕具体问题、实际材料、地方资源进行项目开发。项目的推进成为每个地方公共文化的新亮点,通过将艺术观念带入家庭、社区与职场,提升了大众的文化品位与生活幸福感,甚至以设计服务和观念更新,真正助推了当地社会发展。例如,在福建东山岛开展的“国际儿童诗歌海滩计划”,将全球儿童的诗歌手稿刻在海边的礁石上,成为独特的网红打卡景点。

福建东山岛“国际儿童诗歌海滩计划” 2024

同时,各地的工作站推动文创产品开发,与地方产业建立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格局,提升了非遗资源的当代表达与经济价值。在空间利用方面,工作站与政府协作,盘活各地的工业遗址、历史文化街区等城市资源,开设夜校、举办展览,提升了公共文化空间的使用效率。

在目前唯一的海外站点英国伦敦唐人街,我们与华埠总商会合作,为每年的中国春节活动设计牌楼、海报、景观和文创产品,参与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国文化的国家形象塑造。

此外,这一模式对参与的师生本身也带来了积极影响。社会美育拓宽了教师的教学经验与视野,以及学生们的胸襟与能力,促进其跨界成长。从学校角度看,社会美育项目提升了对社会资源的吸引力与服务能力,极大增强了高校的公共文化功能。并且通过深入不同的“当地”开展工作,艺术学院内部的国画、科技艺术、设计等不同学科找到了互相跨界融通的最好的现场。

结语

社会美育作为艺术教育走出象牙塔、进入社会生活的关键途径,是终身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它在审美素养、文化传承与教育公平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天津美术学院的“社会美育工作站”提供了一个多方共赢、可持续推进的实践样本,展示了艺术与教育在现实社会中深度融合的可能路径。面向未来,唯有坚守人文核心,注重地方与院校、科技与文化的并进,社会美育才能走得更远,为社会的整体审美提升与文化创新提供强劲动力。

邱志杰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来源:美术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