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食玉米:700亿元市场的未来之路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15 00:15 2

摘要:“我国鲜食玉米2024年种植面积达2600万亩,为全球最大。全国有六大加工集聚区,年消费量至2025年预计达750亿穗,市场规模700亿元。”

“我国鲜食玉米2024年种植面积达2600万亩,为全球最大。全国有六大加工集聚区,年消费量至2025年预计达750亿穗,市场规模700亿元。”

“增加鲜食玉米消费,促进我国主食营养化、均衡化,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事业。”

“优质品种、绿色种植、绿色保鲜和绿色加工,是未来鲜食玉米的科技发展方向。”

8月14日,2025年鲜食玉米产业创新大会暨首届万全鲜食玉米嘉年华在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管理部门、国家有关协会、科研院校、种子企业、流通商、种植大户代表1000多人参会,共同探讨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大会现场

需求引领产业发展

万全模式总产值突破10亿元

目前,我国鲜食玉米年种植面积接近3000万亩,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鲜食玉米生产国。

当前国民主食消费过精过细,健康隐患亟待破解,鲜食玉米是营养强化的理想载体。随着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良品种的育成,加工业满足消费需求和习惯,我国鲜食玉米多元推进、迅速发展。

当前,新技术新成果应用加快,我们现在正处在创新引领未来的新时代。”中国种子协会会长张延秋表示,鲜食玉米产业带来无限需求亟需拓展,万全通过突出育种创新能力、完善加工体系、施行标准化生产以及政府有力扶持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值得学习借鉴。

目前,河北省鲜食玉米种植规模持续扩大,从2000年代前的零星种植发展到2024年的120万亩,年产36亿穗,位列全国第六。鲜食玉米栽培模式多样,并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集群,区位优势显著。

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人民政府区长刘超介绍,目前万全区共有制种企业3家,加工企业20家,种植基地18.5万亩,年加工鲜食玉米达到6.8亿份,总产值约10.2亿元,带动1.8万余户的增收,5400余名农民的就业,实现了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评价,万全通过县域全产业链集聚,大幅降低物流与采购成本,专业化分工劳动力与产业匹配效率更高,规模化生产增强市场议价能力,这种集群模式使万全鲜食玉米形成独特竞争优势。“应充分发挥鲜食玉米的独特优势,借鉴万全县的成功经验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我国鲜食玉米主食化进程。”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

中国种子协会会长张延秋

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魏启文主持学术交流及产业发展研讨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赖锦盛主持学术交流及产业发展研讨

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人民政府区长刘超

育种尚不满足生产需求

从源头提升品质和质量

鲜食玉米育种在产业链中处于核心驱动地位。当前,我国糯玉米和甜加糯玉米品种均为自主选育品种,甜玉米品种由过去的依赖进口到如今基本实现自给自足。

不过,产业发展仍面临挑战。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局局长李新海指出,我国鲜食玉米品种同质化严重,功能性品种滞后,育种与生产需求存在差距;绿色种植依赖化学投入品,管理粗放。

在病虫害防控方面,出苗率低和植株整齐度差是突出难题。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石洁指出,部分鲜食玉米种子质量偏低,种子内部携带病原菌;虫害方面,玉米螟、草地贪夜蛾、白星花金龟等害虫危害严重,传统防治中存在药种类和施药次数增多、防治投入增加的问题;穗部病害种类繁多,涉及72种病原菌,防控难度大,且缺乏快速有效的检测手段。

“选育优质品种,提升品质与风味,开发适宜机械化的品种是鲜食玉米的科技发展方向之一。”李新海建议,采取智能化管理、绿色防控、机械化、技术标准化等,推动绿色种植。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高增玉建议,加大品种选育和审定力度,平衡品质与产量,优先发展早熟品种,结合宽松审定标准并增加审定途径。同时,拓展鲜食玉米用途,发展鲜饲兼用型、鲜粮兼用型品种以降低风险。

石洁表示,在源头上,可以通过制种田生产高活力健康种子,并结合种子包衣技术提高芽率和芽势;病虫害防治方面,利用快速检测技术监测穗部病害,针对性使用药剂,推行测报灯监测、无人机撒施颗粒剂等绿色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提升鲜食玉米品质与安全性。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局局长李新海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高增玉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石洁

分子技术赋能产业

揭示增产升级突破路径

产业如何升级,聚焦技术突破。

在玉米制种环节,存在传统去雄依赖人工且成本高(正常年份200-350元/亩,特殊年份达700-1000元/亩),以及受天气、人为因素影响大等问题。采用机械去雄,去净率50%-80%效率偏低,还会影响产量。此外,鲜食玉米等特用玉米因品质特性要求严格隔离,但传统隔离措施成本高、操作难,易因异交导致品质劣变,异交率常达19%-35%,严重影响特用玉米的防杂保纯。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赵海铭介绍,玉米智能核雄性不育制种技术可与其他应用组合,创制玉米新型雄性不育系,或通过(胚乳)大小粒机械分选与(胚发育后的)形态标记去除混杂的两轮筛选技术,提高玉米单产。制种示范结果显示,不育系制种产量较人工去雄产量增产11.3%-16.07%。目前已获批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

“试验显示,应用玉米单向杂交不亲和(UCI)技术如JKN2000-Ga1,异交率仅 0.08%,远低于对照组的19.20%。”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照贵建议,推广该技术实现特用玉米无隔离制种与防杂保纯,加强多不亲和位点聚合研究以提升隔离稳定性,结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加速UCI材料选育,降低特用玉米生产中的隔离成本。

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副研究员刘静妍指出,鲜食玉米存在风味物质形成机制不明、储藏中品质易劣变、特定品质(如油分、花青素)调控机制待深入等问题,且育种中缺乏足够耐逆、高品质的骨干种质资源。

对此,刘静妍团队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已取得基因功能研究、创制育种材料等多项进展。刘静妍建议,进一步加强耐盐基因功能验证与耐盐品种推广,深化品质调控机制研究以提升风味和营养;推进京津冀等区域合作,整合产业链资源,从育种、种植到加工全链条提升,利用盐碱地等后备资源扩大生产,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赵海铭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照贵

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副研究员刘静妍

产业链衔接存在堵点

“育繁推加”模式实践

当前,我国鲜食玉米加工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加工技术不断提升,产品种类日益丰富,销售渠道多元化,产业集群效应初显。

但产业提质仍存在储藏保鲜技术滞后,冷链不完善;加工工艺精细化不足,设备智能化低,以及产业模式分散,产业链衔接不畅,品牌建设滞后等问题。

李新海建议,推动规模化、组织化经营,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与企业品牌,构建多元化高效流通体系,并促进育种-种植-采收-预冷/贮藏-加工-物流-销售各环节无缝衔接与信息共享,拓展产业链横向融合,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深化合作是重要破题路径。

河北华穗种业有限公司通过持续育种创新,培育出的万糯2000、万糯188等优良品种,不仅为种植户提供了高产、优质的种植选择,还满足了加工企业对高品质原料的需求,助力产业链中游环节提质增效,引导终端消费市场升级。总经理丁守斌表示,公司品种在抗病性、耐热性等方面有待提升。“我们将持续推进品种创新,研发更多有益健康、种植效益高的新品种。”

中国农业大学、绿亨科技、河北鼎晨集团的“育繁推加”模式,以优良品种为纽带打通产业链,推动技术研发与市场协作。绿亨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铁斌建议,进一步规范繁种体系,统一标准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广“育繁推加”一体化模式,扩大科企合作范围,利用绿亨等企业的渠道与技术优势,提升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河北华穗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守斌

绿亨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铁斌

撰文丨陈迎

摄影丨 万全融媒 温晓伟

编辑丨农财君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来源:南方农村报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