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葡萄产业现状及高质量发展对策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5 04:06 2

摘要:三都水族自治县地处低纬度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喀斯特山地环境,有着200余年的‘水晶’葡萄种植历史。葡萄产业历经零星种植、规模化扩张和结构性调整的发展阶段,目前稳定在9.636万亩,形成了以十公里葡萄长廊为核心,普安镇、三合街道为主产区的“一核多翼”产业布局。近年

三都葡萄产业现状及高质量发展对策

基金项目: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CARS-29)

潘洪涛等

三都水族自治县地处低纬度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喀斯特山地环境,有着200余年的‘水晶’葡萄种植历史。葡萄产业历经零星种植、规模化扩张和结构性调整的发展阶段,目前稳定在9.636万亩,形成了以十公里葡萄长廊为核心,普安镇、三合街道为主产区的“一核多翼”产业布局。近年来,三都县葡萄产业作为当地特色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在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葡萄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品种单一、技术推广滞后、产业链条短 等突出问题,亟需通过科技赋能破解发展瓶颈。本文旨在探讨三都水族自治县葡萄产业的现状及高质量发展对策,对优化民族地区特色农业结构、提升产业价值链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1 三都葡萄产业发展现状

1.1 气候及品牌优势

气候方面,三都地处珠江流域都柳江上游,海拔303~1665 m的垂直高差形成立体气候带,森林覆盖率72.5%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三都‘水晶’葡萄的独特口感。三都年均温18.4 ℃、年日照时数超1200 h,配合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天然温室”效应,赋予了葡萄高糖酸比特性,兼具脆甜多汁与浓郁香味 。

品牌层面,三都作为“中国水晶葡萄之乡”,曾荣获全国优质葡萄评比“金奖”等荣誉,依托三都‘水晶’葡萄“区域公用品牌”,开发三都‘水晶’葡萄纹样包装、文化礼盒等文创产品,通过“萄嘟嘟”IP构建差异化标识,形成“生态种植-非遗活化-市场溢价”的价值链条。同时,县域内建成了西南地区较大的葡萄冷链物流中心,配合区块链溯源系统,实现从枝头到舌尖的48 h锁鲜配送,品牌溢价明显提升,市场覆盖粤港澳大湾区等高端消费圈层。

1.2 科技赋能下的适地技术创新与栽培体系优化

1.2.1 品种结构优化与立体布局

近年来,三都积极引进并试种新品种,初步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早中晚熟品种 ,延长了葡萄供应周期,提高了市场竞争力。长期以来,‘水晶’葡萄一直是三都的主栽品种,占比超90%,品种单一导致上市周期集中,市场风险大。2011年开始,先后引进了一批葡萄新品种,如‘阳光玫瑰’‘红瑞香’‘黄金蜜’‘嫦娥指’等共50余个,并在普安镇、周覃镇等地建立百余亩试验基地进行试种筛选。目前,初步筛选出适宜三都种植的早熟品种(春光、宝光、蜜光等)、中熟品种(水晶葡萄、秋红宝等)、晚熟品种(黄金蜜等),使三都葡萄产期由传统的7月上旬至8月中旬,扩展到6月中旬至10月上旬,葡萄供应周期延长约70 d,并且使果品品质、市场竞争力均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创新“海拔梯度种植”模式:300~600 m河谷区种植早熟品种,600 m以上山区发展晚熟品种,推广避雨+套袋栽培技术 ,实现错峰上市,使收购价提升30%~50%。

1.2.2 栽培技术本土化革新

架形与修剪技术革新。传统种植多采用X型水平棚架,存在修剪复杂费工 、架面通风透光差等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推广应用2 m×2.5 m密植搭配单臂飞鸟架栽培模式,结合自主研发的“坡地TU形整形修剪技术”,使每亩葡萄园管护减少4个工时,结果枝均匀度提升90%,大幅提高了修剪效率及葡萄产量和品质,被农户称为“省工省钱的金技术”。

采用“定植穴分层回填+梯带改造”技术革新。针对山地土壤瘠薄、保水保肥能力差 [6] 的问题,新建果园采用1 m×1 m×0.6 m定植穴,分层回填杂草、生石灰、改良基质、有机肥,逐年改造成内低外高的梯带,有效减轻了水土流失,增加土壤透气性与有机质含量,有效提高了葡萄的种植效益 。

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革新。构建“物理诱杀+化学防治”体系。冬季清园后喷施5~6波美度石硫合剂,在萌芽前再复喷一次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生长期采用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黄蓝诱虫板等物理手段,配合10%氟噻唑吡乙酮等高效低毒农药以及果穗套袋技术。农药使用次数降低,使可溶性固形物提升1.5~2个百分点。栽培技术模式革新。从露地栽培到简易避雨栽培,葡萄种植技术实现跨越升级。露地栽培易受雨水侵袭,导致病害频发、果实品质不佳。革新后的简易避雨栽培,采用轻便钢管搭建拱形支架,覆盖抗老化塑料薄膜,形成简易防雨棚,成本可控。该技术隔绝雨水,降低湿度,葡萄生长期间棚内施药减少5次,同时保障光照,可显著提升葡萄糖度与商品率,推动葡萄种植向高效、绿色模式转型 。

1.3 产业组织模式与产销体系创新

1.3.1 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协同发展模式

“133”帮扶模式创新。采取“133”致富帮扶模式开展党员结对帮困活动,形成1名党员帮助3户群众,每户发展3亩葡萄种植的模式。在葡萄产业核心聚集区建立产业党支部,把党组织建在扶贫产业链上、建在合作社上,积极推动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转变角色,使其成为葡萄种植示范户与代表,党员干部带头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优化管理模式,以实际成果为群众树立榜样,有效增强群众发展葡萄产业的信心,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参与葡萄种植,实现产业增收致富。

多方协作模式创新。利用合作社桥梁纽带作用,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协作模式,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协议,定期为社员和种植户提供葡萄种植信息、种植技术、产品销售等保障,全方位帮助农户做好“种、产、销”服务,促进葡萄产业健康发展。2024年,县农业农村局会同统计局等部门开展现场测产验收,‘水晶’葡萄平均亩产量约为2232 kg,较上年增产10.59%。

利益共享机制创新。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分红模式,按照项目资金的5%进行分红,其中建档立卡户占80%,村集体占20%,促进种植散户、4个葡萄种植大户和村合作社抱团发展,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稳定农民群众增收,实现农户与村集体共赢局面。截至2024年底,合作社领衔发展提质增效的葡萄面积3000亩,辐射带动实施提质增效的葡萄面积5000亩,实施提质增效年总产值由原来的3200万元增长到4800万元,户均增收3000余元。

1.3.2 品牌与渠道双轮驱动

特 色 品 牌 创 新 。 以 “ 中 国 水 晶 葡 萄 之乡”“中国葡萄·第一奇迹”等荣誉称号为动力,聘请专业机构,强化葡萄品牌设计、产品包装设计、运营策略和品牌管理、品牌宣传片摄制等特色品牌打造,通过到省内外参加各种展销展示和农产品推介活动、邀请县内外著名网红团队10余个进行宣传,并在2024年荣获全国优质葡萄评比“金奖”,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2024年7月,持续启用三都‘水晶’葡萄区域公用品牌,吸引来自黔、桂等省商超采购经理与县内葡萄种植大户、企业签订销售协议,葡萄总产值突破5亿元,‘水晶’葡萄平均价格较2023年增长16.7%。

产品销售渠道创新。针对鲜食葡萄客户需求,引进贵州睢农电子商务公司、果之道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专业团队,组建线上销售平台,用好9个线下乡村驿站,实现从单纯的果商收购传统模式向葡萄种植户直接销售的乡村智慧物流电商模式转变。2024年,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水晶’葡萄18.22万千克,销售额达439.4万元。

2 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2.1 品种与技术瓶颈

当前,三都葡萄品种仍以‘水晶’葡萄为主,新引进品种适应性观测周期长,品种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需求。80%以上散户受教育程度有限,标准化种植覆盖率不足40%,县镇农技员人均服务面积超5000亩,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不畅。

2.2 产业组织短板

山地碎片化导致规模化园区建设困难,机械化作业和标准化管理执行率低;加工环节几乎空白,90%产品以鲜果销售,冷链仓储缺口约500 t,流通损耗率高达20%,制约了市场拓展。

2.3 市场竞争压力加剧

全国葡萄种植面积扩张,三都产品在高端市场辨识度不足,品牌文化挖掘停留在表层,新媒体营销投入仅占销售额的1.2%。

3 三都县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

3.1 技术创新驱动工程

3.1.1 持续优化品种结构

加强新品种选育与引进。依托中央科技特派团、科研院校等技术力量,建立长期的品种选育与引进机制。在现有试验基础上,进一步筛选适合三都山地环境、市场需求的葡萄品种,重点关注早熟、晚熟优质品种,实现早中晚熟品种5∶4∶1的优化配比 ,实现早熟品种优质优价。

建设智能品种示范园。在普安镇、三合街道等核心产区,建设50亩智能品种示范园,配置物联网监测系统,实时展示品种生长数据,引导农户科学选种。

3.1.2 强化技术创新与推广

构建多元化技术研发体系。加大财政对葡萄种植技术研发投入,鼓励县内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合作社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针对三都山地葡萄种植关键技术难题,如土壤改良、病虫害绿色防控、轻简化栽培等,开展联合攻关,研发适合本地的先进种植技术。

完善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加强县镇农技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充实年轻技术骨干力量。建立“县农技专家-乡镇技术员-村级技术示范户”三级技术推广网络,定期组织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将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传递给农户。同时,利用线上平台,如中国农技推广APP、微信公众号等,推送技术知识、解答农户问题,提高技术推广效率与覆盖面,力争三年内全县标准化种植覆盖率提升至80%以上。

3.2 产业组织优化与规模化发展

3.2.1 推动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

完善土地流转政策。政府出台土地流转扶持政策,设立土地流转补贴专项资金,对流转土地发展规模化葡萄种植的主体给予一定补贴(每亩每年200元),降低土地流转成本。同时,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土地流转双方提供信息发布、合同签订、纠纷调解等一站式服务 ,保障土地流转顺利进行。培育规模化经营主体。鼓励合作社、种植大户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方式,整合分散土地,建设规模化葡萄种植园区。对规模化经营主体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引进、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培育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规模化经营主体,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力争五年内建设5个面积超500亩的规模化种植园区。

3.2.2 加强标准化管理与质量控制

制定完善标准化生产体系。结合三都实际,制定涵盖葡萄种植、管理、采摘、分级、包装等全流程的标准化生产体系,明确各项操作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如在施肥环节,规定不同生长阶段肥料种类、用量与施肥方法;在采摘环节,明确果实成熟度指标与采摘时间要求等 。

强化标准化执行监督。合作社加强对成员农户标准化生产的监督管理,建立生产档案,记录农户农事操作过程。定期组织检查,对符合标准化生产要求的农户给予奖励,如农资补贴(每亩200元)、技术培训优先等;对不符合要求的农户进行指导整改,确保标准化生产落实到位,提升葡萄品质一致性与整体质量水平,力争三年覆盖率达80%。

3.3 品牌价值提升

3.3.1 文化赋能

融合水族文化元素。开发水族马尾绣纹样包装盒、端节主题文创产品,举办“三都水葡萄文化节”,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品牌传播。讲述品牌故事。创作《水晶葡萄的水族密码》品牌故事集,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提升品牌情感认同。

3.3.2 渠道拓展

深耕传统市场与开拓新兴市场并重。巩固现有贵州及周边省市传统水果批发市场份额,加强与大型水果批发商、零售商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同时,积极开拓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新兴市场,参加各地农产品展销会、推介会,举办产品品鉴活动,提高产品市场知名度与占有率。

强化电商平台运营。加大对电商平台投入,优化电商店铺页面设计,提高产品展示效果。加强电商人才培养,提升运营团队营销能力,开展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活动,提高线上销售额占比,三年内实现电商销售额占总销售额20%以上的目标。与电商平台合作,开展产地直发业务,提高线上销售额占比,缩短供应链长度,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产品新鲜度与市场竞争力。

3.4 科技赋能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3.4.1 发展葡萄加工产业

政府出台加工企业引进优惠政策(前3年税收返还50%),让企业开发出多样化的葡萄加工产品 ,例如果酒、果汁、葡萄干、葡萄罐头等,提高产品附加值。对本地有意愿开展加工业务的合作社或农户,提供技术支持与资金扶持,帮助他们建立小型加工车间,逐步壮大加工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

3.4.2 建设冷链物流网络

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共同建设覆盖全县的冷链物流网络,降低流通损耗率。冷链物流企业需配置真空预冷、气调保鲜设备,实现从采摘到销售的全程温控。与顺丰冷链等企业合作,开通三都至广州、深圳等冷运专线 ,使流通损耗率降至8%以下,延长产品的销售周期,拓展销售市场。

4 结论与展望

三都葡萄产业已具备“气候适宜、品牌彰显、技术突破”的发展基础,但需破解品种单一、产业链短、组织化低等问题。通过科技赋能实现“四个转变”:品种结构从单一主导向多元优化转变,技术应用从传统经验向智能精准转变,产业形态从种植为主向三产融合转变,品牌价值从区域知名向全国认同转变。预计到2030年,三都葡萄产业将实现标准化种植率、加工转化率、电商销售占比的显著提升,标准化种植率提升至90%、加工转化率提升至40%、电商销售占比提升至30%的目标,带动农户年均增收超5000元,成为民族地区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来源:青钱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