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Z世代叛逆风格被锻造成奢侈品生意,Miu Miu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增长动能。在这个讲求视觉效率与社交传播的时代,Miu Miu用穿搭公式打通了造型的生活落地,也用品牌语言撬动了情绪共鸣。
风格在前,厚度在后
作者 | 胜马财经 辛子墨
编辑 | 欧阳文
当Z世代叛逆风格被锻造成奢侈品生意,Miu Miu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增长动能。在这个讲求视觉效率与社交传播的时代,Miu Miu用穿搭公式打通了造型的生活落地,也用品牌语言撬动了情绪共鸣。
隐藏的不确定性也在浮现。风格越清晰,转舵越困难;情绪越高涨,冷却越迅速。当流行变成了模式、模式变成了公式、公式被无限复制,对于火热的MiuMiu来说,风格就是燃料,但也可能燃得过火。
Miu Miu的这波富贵,能撑多久?消费群体会跟多久?品牌能沉多久?这场震动奢侈品界的猛烈增长,是否终究要面对落地时的那冷风回响?
沸腾破圈,曲线烧灼
Miu Miu成了奢侈品行业的一条“异常曲线”,与市场的普遍承压形成强烈反差。
尤其是在Prada主品牌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Miu Miu已成为集团中最亮眼的存在。根据2025年4月30日Prada集团发布的未经审核财报,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第一季度,集团实现收益净额13.41亿欧元,同比增长12.5%。
而其中的高光数据,几乎都集中在Miu Miu身上。该品牌一季度实现销售净额3.77亿欧元,同比激增60.2%,远超主品牌Prada以及集团整体增速。
进一步看,2024财年,Prada集团实现营收54.32亿欧元,同比增长17%。其中,主品牌Prada零售销售额达35.63亿欧元,同比增长4.2%;副牌Miu Miu则大涨93.2%,达12.28亿欧元。
在奢侈品行业整体承压、品牌增长乏力的今天,Miu Miu以逆周期的姿态,贡献了“内生驱动”的强劲增量。
图源:Prada集团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数据
如果说爱马仕是顶奢中的“稳定器”,那Miu Miu的增长却像是一把“烧灼感”十足的“加热器”。这种剧烈升温的态势,在奢侈品行业并不常见。
Miu Miu成功制造出一种高度可识别、易传播、强符号化的视觉对撞。它的成功并不依赖于复杂廓形或高定制作,而是通过搭配公式化、视觉强辨识度和社交场景高复用性,构建了一套具有情绪价值共识和身份认同感的时尚表达范式。
不过,Miu Miu曲线背后的“灼热感”,却也为其带来了一重现实焦虑。一旦拉升过猛,如何避免高位透支?一旦跑得过快,能否持续供能?
Miu Miu的增长虽尚未显露疲态,但繁华之下,它已然行至一个需要自证的十字路口,证明其“爆火”模式的可持续性。
摆在面前的路径泾渭分明,要么找到方法,让驱动这场盛宴的燃料持续燃烧,确保“潮流”始终为其站台;要么,就不得不承受“过度燃烧”的代价,当资源耗尽、新鲜感褪去,深陷“补能焦虑”的增长困境。
审美“搭子”,跑赢情绪
如果说Miu Miu当下的增长是一场剧烈燃烧,那么支撑这把火的核心燃料,是它足够锋利和执拗的审美立场。
这种审美如同叛逆女生的穿衣“搭子”,不求最大共识,但求趣味相投。它不复制主牌Prada的知性冷感,也不仿效Y2K的甜腻喧哗,而是创造出独特的气质交锋。
在Miu Miu,叛逆是一种骨架,甜美只是外壳。从低腰短裙、内衣外穿到露脐装,每一件单品都在不断提示消费者,Miu Miu不是“穿什么”,而是“怎么穿”。
T台不再只是表演场,而是灵感“生成器”;Lookbook不再只是静态展示,而成为消费者模仿路径的范本。在风格消费时代,这种穿搭即传播、审美即产品的能力,远比传统品牌更具爆发力。
Miu Miu深知年轻人不只买衣服,更在寻求一种调性分层。其核心客群并不完全以高净值为主,而是社交媒体上对“穿得对”比“买得贵”更敏感的Z世代。这类消费者的购买理念,不是我有多少钱,而是我能不能成为驾驭这种分层风格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Miu Miu是少数能让Z世代觉得“穿上它就是自己”的品牌。在潮流轮动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这种“搭子”式的“认领感”,成就了Miu Miu以审美驱动盈利的模式。
然而,这种高度依赖穿搭风格和情绪价值的模式,本身也蕴含着风险。风格即产品带来的红利,或已预埋隐忧。
首先,创意的可持续性。
Miu Miu的穿搭创意看似灵活,实则高度依赖Lotta Volkova这位造型总监的审美把控力。她对甜美、叛逆的调配已被推至极致。然而,这种审美一旦形成公式,则有可能陷入创意疲劳、审美枯竭、设计固化的困境。简言之,创意越成功,越容易变成束缚。
其次,品牌体量与风格表达之间的博弈。
Miu Miu“翻红”靠的是强风格驱动,但风格型品牌一旦为追求增长而拉宽品类与人群,则可能稀释原本聚焦的审美主张。像Miu Miu这样的风格型副牌,若让增长“绑架”审美,扩张不加克制,则可能在复制与妥协中将其风格吸附力予以消解。
再者,风格型品牌溢价能力受限。
从行业周期看,Miu Miu这类依赖风格驱动的品牌,往往在情绪消费高涨期会实现爆发式增长。但风格难以兼容所有审美,且消费者偏好不断变化,一旦客群忠诚度下滑,情绪溢价也可能快速消退。
Miu Miu今天的成功,是一次由风格驱动的胜利,但它能否长期咬合动态变幻的客群需求、跑赢时间这道坎,还取决于创意、产品、品牌之间能否实现稳定共振。
风格是最好的船帆,也可能是最先裂开的船体。好在,Miu Miu的增长曲线仍在高位运行,距离可持续性的最终检验,尚有时间和空间。
基石未厚,光环已悬
除了Miu Miu自身的隐忧,在Prada集团的生态位中,它的爆发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从集团的整体架构看,Miu Miu的翻红,更像是一场“增量救援”。当主品牌暂时步入放缓周期,副牌的爆发便被迅速推向聚光灯下,承载起集团的增长想象。
但这场副牌突围的背后,却是诸多尚无解法的现实挑战。
首先,Miu Miu的品牌基石。
尽管Miu Miu早于1993年被创立,但至今尚未明确形成一套稳定的经典产品体系。其主打单品大多具备高度的风格+流量双重导向属性,这也是其能爆红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产品也依赖情绪驱动和社交传播驱动流行。
这与Prada主品牌以经典款的耐穿、耐买、耐卖不同,而对于一家寻求持续增长的奢侈品牌而言,经典产品池才是利润稳定器,更是品牌精神与审美资产。
而Miu Miu目前的爆款构成,仍偏向风格流量爆点,在品牌资产沉淀能力上尚缺乏足够厚实的品牌基石。
其次,Miu Miu的护城河。
从消费者维度看,Miu Miu客户结构呈现出鲜明的社交穿搭驱动特征,Z世代是其核心购买人群。
如何提升品牌与客群的忠诚关系,如何强化复购意愿,如何以价值共识和身份认同来赢得客户,而非依赖一时的审美契合与社交种草,是Miu Miu能否建构护城河的关键。倘若不能,一旦风格周期更迭、搭配公式失效,消费者可能快速流失。
在奢侈品行业,流量型品牌与信仰型品牌之间的差异,是决定生命周期长度的关键。前者靠社交爆款驱动增长,后者靠长期客户经营沉淀护城河。前者依赖转瞬即逝的潮流,后者则根植于深厚的品牌价值和文化认同。
Miu Miu目前的成长轨迹,是靠前者还是后者?它是否同时拥有流量的加持,又拥有信仰的护城河?
再次,主副品牌之间的关系。
当Miu Miu成为Prada集团财报中的增长主角,其在资源协同上自然获得更高优先级,无论是创意支持、市场传播还是资本投入,一定程度上呈现向副牌倾斜的态势。然而,这也拉高了主副品牌之间调性分裂与策略对冲的风险。
一边是审慎内敛、增长放缓的Prada主品牌,一边是高调年轻、风格尖锐的Miu Miu,两者在视觉表达、客群定位与传播策略上的差异正在放大集团内部“裂缝”。
这种看似“双轮驱动”的格局,短期内可支撑营收增长,但若缺乏统一的品牌战略引导,长期可能造成边界模糊与辨识度弱化,甚至削弱集团整体的话语权与审美资产的沉淀。
Miu Miu短期内撑起集团财报,却无意中暴露Prada主品牌的增长瓶颈。这种副牌突进、主牌迟滞的错位,在资本市场的放大作用下,不仅令Miu Miu成为集团的高光焦点,也制造出副牌“越线”主牌的逆向态势,引发市场对品牌矩阵失衡的担忧。
眼下,Miu Miu已完成从流量向增长的转换,但能否进一步实现与主品牌的互补共赢,以及可持续的品牌势能,仍需时间与市场的双重验证。
结 语
眼下,Miu Miu正享受着属于它的最强风口时刻。风格精准切中情绪脉搏,策略高效击中社交痛点,一举打破副牌即配角的传统偏见。
它的爆发,验证了在奢侈品行业里,风格即价值,情绪即流量的模式也能跑通。但风口不等于护城河,热度不等于恒温。
以“流量+情绪+风格”为驱动的模式,在被高度放大的关注中,往往也隐藏着易被反噬的风险。
爆红的潮水来得快,退得也快。Miu Miu是否能从“爆款品牌”跃升为“品牌爆款”?从一轮胜利,转化为长久成功?
曲高未和,风向未落!
来源:胜马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