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你看到我啦|“自然若比邻”征选结果公布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5 08:31 2

摘要:“当物种一个接一个消失时,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生命的多样性,更是生态系统的韧性。”正如淡水生态学家凯瑟琳·塞耶所强调,生物多样性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生态圈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能只片面、短暂地关注它,要真正走进自然,通过对野生动植物的状态、生存环境的观察,和自然建立一

“当物种一个接一个消失时,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生命的多样性,更是生态系统的韧性。”正如淡水生态学家凯瑟琳·塞耶所强调,生物多样性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生态圈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能只片面、短暂地关注它,要真正走进自然,通过对野生动植物的状态、生存环境的观察,和自然建立一种更深层的连接。为了拓宽与自然连接的深度与广度,以及让更多人了解城市生态现状,单读和 SEE 基金会借助自然写作的力量,发起了“自然若比邻”征选计划。我们想和所有关注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非虚构写作者一起,将野生“邻居们”的真实处境放置聚光灯下,一同探寻可行、可期的共生途径。 在“自然若比邻”征选计划开放报名的近一个月中,我们共收到 118 份非虚构写作计划,许多提案者提交了合理、完整的创作计划之余,还加入了插画、摄影等内容,为此次征选拓宽了其他维度的可能性。经过单读和 SEE 基金会的初步筛选后,有 22 份创作提案进入终选。最后,经由 4 位计划评委的打分和现场评议,基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议题的契合度、选题视角与故事独特性、传播潜力及创作可交付性四个维度,选出了 2025 年度的“自然若比邻”征选计划创作者:赵艳华、可仔、林希颖、任宁、王婷。5 位创作者将获得 5000 元的创作鼓励金,并在创作期间参与线下主题沙龙对谈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试点生态探访活动,作品完成后将通过「单读」公众号发表,计划从 10 月下旬开始与大家陆续见面。以下是 2025 年度的“自然若比邻”征选计划的终选名单✅

🏕️

赵艳华

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士、现当代文学硕士,高中语文教师。

熟悉并热爱岭南的自然风物,进行观鸟、观察夜间动植物 8 年,创作自然散文多篇。在《解放日报》《新京报》《中国妇女报》《环境》等报刊杂志发表多篇小说散文,在《美文》杂志进行专栏写作。个人自然散文集《46 岁,大雪》将于近期出版。

创作阐释

本次写作,缘起于 2025 年夏天海南女游客被蛇咬死的新闻。这个新闻激起了多少人心底里的蛇类恐惧!可以说,一个个体事件,唤醒了许多人的集体无意识,引发的是群体性的“蛇类恐惧”。

作为一个女性写作者,一个博物爱好者,我有多次户外跟蛇类相遇的经历。见得多了,蛇在我心中就逐渐被还原回一种普通的野生动物。目前,这个“祛魅”的过程还在进行中。

此次写作,我想通过对蛇的搜寻调查、对蛇类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对专业人员和民间蛇类专家的采访,来去了解城市蛇类生存情况,思考人类对蛇恐惧的来源及可能的消除方法,探讨城镇化过程中人与蛇的共存之道,旨在创作出兼具个人体验、科普思辨与人文关怀的非虚构散文。

获选理由

作者将写作焦点放在了蛇这一类物种上,广州本地蛇类情况的描写为这份提案增添地域性,对蛇科学、蛇文化等的探讨引导人们进一步思考人与蛇的关系,凸显出人文关怀,加上作者具备的文学素养与专业知识,相信会是一份相对成熟的非虚构作品。

可仔

诗歌写作者,一只精灵,在人类世界里写诗和做人类学。诗与歌是存在的呼吸,着迷一切想象力和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最近的愿望是自己种植一片食物森林。

创作阐释

22 年夏天,空荡荡的冰箱将我们的目光引向阳台的可食植物:薄荷、紫苏、小辣椒……母亲失业时,化工厂旁废弃的园圃是曾经滋养它们生长的土壤——那片土地承载了县城在环境风向转变后工厂搬迁的记忆,也是 08 年四川地震时我们与邻里的临时庇护所。当我们将目光重新投向阳台,这片来自故园的土壤蕴含的社区生态记忆被唤醒。食物的单一、匮乏催生了临近的种植实践:我们尝试在原有的土壤中培植微小的“食物森林”,并向更多社区学习本地菌种养土、不同植物间彼此照料的方法。

这一种植食物森林的实践在中国南方各地社区展开,成为超越单纯食物生产的替代性生活图景。我们体认到:土壤并非纯净的自然,它缠绕着人们对过去的记忆与未来的愿景。通过感知食物森林社区的种植策略、土壤变迁,我尝试用创意非虚构的写作在其中探索与土地互动孕育的新的实践、伦理与情感关怀的可能。

获选理由

作者由浅入深,从生活中食物短缺的遭遇谈到建造“食物森林”的契机,带领人们了解这类生态实践。作者以灵敏触觉观察到国内不同地区的建设样本,结合她对土地、自然的独特哲思,可以看到此提案的拓展和传播潜力。

林希颖


北京大学动物学研究生在读,长期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足迹遍布青海、云南、陕西等地的自然保护区。业余观鸟人,自然文学爱好者,梦想写出《游隼》那样的作品。曾发表《过水屿》《鹈鹕到来时》《初茶》等小说散文。

创作阐释

距离我家不过三十公里的温州湾,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卷羽鹈鹕最后的越冬地之一。因为“观鸟”,我得以认识家门口的这些水鸟邻居们。然而,推土机和光伏板却在推倒它们的家。位于水陆交错之带的滨海湿地,正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运动中消失。因水产养殖而在滩涂上架起的高网,也构成了“看不见”的陷阱,威胁着水鸟生存。

我希望结合科学视角与人文访谈,创造一部非虚构作品,向公众展现这一被忽视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并试图寻找人鸟共栖的可能答案。

获选理由

作者展现了家乡的鸟类现状,这个地区的水陆生态描写在过往比较少见,是一份能将该地区的发展矛盾、人与鸟生存冲突充分呈现出来的提案。相信以作者的创作热情和对搜集资料的综合考虑,她的提案能为大众提供具体的关注焦点和行动参考。

任宁

Monash University 商学学士,Hult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金融学硕士,曾前往 UCLA 和大阪大学做交换和短期学习。从新冠瘟疫时期开始观鸟,喜欢在自然环境里多过城市生活,觉得观察常见物种很有意思。发现了全中国范围内、云南德宏州境内和美国得克萨斯州哈里斯郡(Harris County)的鸟类新纪录。

曾入选过戛纳电影节,发起过在线翻译计划“ONES Piece”,同时也是《迟早更新》《别来年鉴》主播。目前在做多媒体计划《恰恰小报》,渴望以声音和文字去描述生命的细节,把鸟作为方法去观察这个世界。

创作阐释

我计划重访香港,探寻这座“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上,寸土寸金却有四成面积为郊野公园的国际都市,如何在权力、经济、生态与记忆之间掌握平衡。写作的契机来自多次在香港的观鸟经历——米埔滩涂的鸻鹬、九龙公园的鹦鹉、社区花坛的蝗莺、维港上空的黑鸢——它们持续触发了我对城市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作品将穿插实地观察与博物学查证、城市社会史、语言与命名的象征分析及个体书写,兼顾记录、想象与反思,以“与鸟为邻”重新理解城市,勾勒香港生态环境的缩影与未来人与自然共栖的可能样态。

获选理由

作者有着丰富的鸟类观察经验,他从多个角度解析香港城市生态复杂性以及其中的秩序,其提案具有研究深度。所探讨的“后自然”为读者提供超前的视角,能够帮助大众进一步了解生物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多样性。

王婷

城市环境议题研究者,目前在香港中文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主要教授城市历史与理论、前沿环境研究等相关课程。于香港大学建筑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研究聚焦于中国的环境治理与湿地景观建构。

作为自然科普专栏作家和环境政策倡导者,长期关注城市可持续转型与自然保护议题,先后发起了三个环境类专栏。在 2022 年出版了湿地自然科普绘本《向南飞,向北飞》,讲述了东方白鹳的迁徙故事与中国湿地保护实践。

创作阐释

在香港生活九年,我家楼下就是石墙树最密集的西营盘。作为景观与城市遗产研究者,我意识到它们不仅是生态奇观,也是历史、记忆与公民意识的交汇点。因此本文将以石墙树作为切入点,探讨自然如何在高度规划的城市中顽强生长,并挑战既定的城市秩序的。观察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殖民时期留下的百年石墙树,象征着自然与人类文明的动态共生,也呼唤人们重新定义“城市生态”的边界。

我将在作品中梳理石墙树的历史成因、生态功能与文化意义,分析其与城市空间、居民情感的互动,并探讨在现代城市管理中,如何对待“非规划自然”的存在。

获选理由

创作主题十分新颖,作者的跨学科背景和研究经验使这份提案具有强执行性,其观察角度立体,令“石墙树”这类容易被忽略的生态景观得到详尽介绍。“石墙树”一观亦会出现在其他地区,能看到此提案的普世性。

感谢 2025 年度“自然若比邻”评委们征选计划的大力支持

来源:单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