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几年前我无意中看到一条讲苏东坡的视频《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由此被讲述者意公子吸引住。她一袭绿衣,不施粉黛,盘腿而坐,抱枕托手,再配上一盏桔灯,加上一杯绿茶上的袅袅丝烟,整个画面显得清新自然脱俗。于是,在我做了一番研究后写了一篇《传播也是一门艺术,但艺术并
几年前我无意中看到一条讲苏东坡的视频《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由此被讲述者意公子吸引住。她一袭绿衣,不施粉黛,盘腿而坐,抱枕托手,再配上一盏桔灯,加上一杯绿茶上的袅袅丝烟,整个画面显得清新自然脱俗。于是,在我做了一番研究后写了一篇《传播也是一门艺术,但艺术并不好传播,看意公子如何玩转艺术传播》,我认为意公子在文化传播上有创新,做出了贡献。
然而,最近我发现意公子的风评变差了:《意公子的“常识错误”,背后是一家上市公司的“专业能力缺陷”和一家出版社的“失职”》《网红极化意公子:“苏轼镇压人民论”半年不改错与“设套”苏学家的底气》,直指意公子在文化传播上所犯的常识错误,而且知错不改。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恐怕要从头说起。意公子原名吴敏婕,1986年9月出生,福建厦门人,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意外艺术”创始人、文化领域自媒体创作者、作家,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吴敏婕大学毕业后,做了5年的电台、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自2013年6月起,转型做自媒体,以IP“意公子”推出了《艺术很难吗》《艺术超好玩》《国宝很有戏》等文化解读栏目,擅长用大白话解读艺术,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然而,在意公子成为3500万粉丝的网红之后,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其实,她的问题跟于丹十分相似,她们都是文化的传播者而非研究者,在大众传播中出现不严谨不专业的纰漏在所难免,但主要问题并不在此。
讲错了道歉改正不就行了吗?然而,问题并不那么简单。问题在于出现“网红极化”现象。网红极化是创作者为获取流量,将文化内容推向极端化、低俗化或对立化表达的行为集合(如“猎奇演绎”“伪国学营销”“争议性解构”)。其核心特征有三:情感优先性:以情绪刺激(愤怒/猎奇)取代文化深度;符号暴力性:对文化符号进行碎片化、戏谑化切割;快速迭代性:文化热点生命周期压缩至48小时(抖音数据),从而形成以下演进逻辑:
解构网红极化的负面冲击,我们发现其产生文化的异化:一、文化符号的“空心化”传播,如书法艺术的表演化;二、传统价值的“黑红式”变现;三、算法偏见下的文化窄化。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网红的文化传播出现大量注水、失真等乱象。网红极化对传统文化传播构成解构性风险与创新性机遇的悖论式存在。其根本矛盾在于:算法驱动的流量最大化原则与文化传承的深度性要求存在天然冲突。
名利双收的意公子意气风发,在背后的MCN公司的推波助澜下,不断做大却很难做强。原因很简单,当文化的输出远大于文化的输入,走下坡路是必然。笔者发现意公子的视频播放量已大不如前,并从解读文学经典转向贩卖心灵鸡汤。确实,在追求流量和变现的商业驱动下,没有几个网红有李子染那样的清醒,甘于寂寞,能够沉寂三年再出手。李子柒之所以能够不忘初心且独善其身,就在于她没有被商业机构捆绑。
网红要规避文化传播中的陷阱,需要构建“文化守正-算法向善”双轮治理。从平台维度来看,需要算法伦理的重构;从创作者维度来看,需要价值红线的厘定,并建立三级内容预警系统:
网红要走出文化传播的悖论,破局关键在于建立“文化价值评估体系”,通过算法加权、创作者认证、用户教育的三级干预,将极化能量导入“守正创新”轨道。唯有使“文化深度”成为可量化的传播资本,才能在流量浪潮中守护文明基因的延续。
来源:谭天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