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韶关市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屏障、国家老工业基地转型示范区、南岭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先行区"战略定位,以《韶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为核心框架,确立了"生态优先、产业升级、城乡融合"的三维发展路径。到2035年,将全面建成大湾区绿色产业集
一、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韶关市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屏障、国家老工业基地转型示范区、南岭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先行区"战略定位,以《韶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为核心框架,确立了"生态优先、产业升级、城乡融合"的三维发展路径。到2035年,将全面建成大湾区绿色产业集聚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粤北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岭南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实现经济总量比2025年(预计1800亿元)翻一番以上,常住人口稳定在330万人左右,城镇化率达到65%,成为珠三角与内地要素双向流动的"北大门"。
核心发展指标:
经济规模:GDP突破4000亿元,形成绿色钢铁、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新能源(光伏+储能)、文旅康养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生态目标: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5%以上(全省第一),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8760平方公里,单位GDP能耗较2025年下降30%,碳排放强度降低45%
城乡融合: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8以内,县域经济占比提升至45%,建成100个省级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村
开放水平:对接大湾区产业协作项目超500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碳汇交易量突破200亿元
二、空间布局与基础设施
1. 城市空间重构
构建"一核三带五区"全域空间开发格局:
中心城区核:优化"三江六岸"城市形态,推进芙蓉新城与老城区一体化,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人口85万
三条发展带: 沿武广高铁创新产业带:串联韶关新区、曲江、翁源,发展数字经济、生物医药 沿北江生态经济带:布局乐昌、乳源、始兴,发展生态旅游和绿色农业 沿赣韶铁路物流产业带:连接南雄、仁化、浈江,建设区域性物流枢纽
五大功能区: 韶关高新区(国家级):先进制造与科技创新 丹霞山生态旅游区:世界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 南岭国家公园(规划):生态屏障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莞韶产业园:深莞韶产业协作示范 新丰-翁源现代农业区:大湾区"菜篮子"供应基地
2. 交通枢纽建设
立体交通网络升级:
铁路动脉:推进广韶城际铁路(广州北站-韶关东站)建设,完成赣韶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规划韶关北站(丹霞机场站)综合枢纽,实现与大湾区核心城市1小时通达
公路网络:建成韶关北环高速、始兴至阳山高速,形成"三横三纵"高速路网,实现乡镇30分钟上高速,行政村双车道全覆盖
航空枢纽:投资25亿元扩建韶关丹霞机场,新增至上海、成都等国内航线及东盟货运包机,2035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万吨
港口物流:升级韶关港乌石综合港区,建设3个千吨级泊位,开通至广州港"穿梭巴士",2030年货物吞吐量达1500万吨
三、产业体系与创新驱动
1. 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钢铁产业升级:
韶钢集团实施"绿色钢铁+智能制造"双轮改造,建设全国首个钢铁行业零碳园区,开发取向硅钢、新能源汽车用高牌号电工钢,2035年高端产品占比提升至60%,产值突破1200亿元
构建"钢铁-钒钛新材料-储能电池"产业链,推进宝武集团华南新材料研发中心落地
有色金属精深加工:
发展铅锌稀贵金属综合回收,培育寒锐钴业、翔丰华等企业,建设国家级有色金属再生利用示范基地
推进乳源东阳光高纯铝箔、翁源华彩新材料等项目,形成"电解铝-铝加工-电子元器件"产业链,产值超800亿元
2. 新兴产业培育
新能源产业:
打造"光伏+储能+智能电网"产业集群,建设南雄、乳源百万千瓦级农光互补基地,引进宁德时代韶关储能电池生产基地(规划产能50GWh)
开发南岭风电资源,推进新丰鲁古河、乐昌九峰山等风电项目,2035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达40%
数字经济:
建设大湾区(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布局国家"东数西算"粤北枢纽节点,规划服务器装机容量100万台
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韶钢"5G+智慧工厂"、东阳光"数字车间"建设,2030年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
生物医药:
依托粤北人民医院、韶关学院,建设中药现代化研发中心,重点发展丹霞铁皮石斛、乳源红豆杉等特色中药提取
规划大湾区(韶关)生物医药产业园,引进5家以上创新药企区域总部,2035年产业规模达500亿元
四、生态优势与价值转化
1. 生态屏障建设
构建"三屏两廊一网"生态安全格局:
三大生态屏障:南岭山脉屏障(乳源、乐昌)、罗平山脉屏障(南雄、仁化)、青云山脉屏障(新丰、翁源)
两条生态廊道:北江干流生态廊道(320公里)、武江-浈江支流廊道(280公里)
生态监测网络:建设100个生态环境监测站点,实现重点区域6项指标实时监控
重点生态工程:
投资68亿元实施"三江六岸"生态修复,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0平方公里,修复历史矿山300公顷
推进南岭国家公园创建,整合车八岭、丹霞山等自然保护地,规划面积2710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19%
2. 生态价值实现机制
碳汇经济创新:
建立全省首个市级林业碳汇交易平台,开发"丹霞山碳汇"品牌,2035年碳汇交易量突破500万吨/年
试点"碳汇+生态补偿"机制,与大湾区城市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年补偿资金超10亿元
文旅融合发展:
丹霞山提质:创建国家5A景区升级版,开发"丹霞奇景+南华禅意+客家文化"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超1500万人次
非遗活化:保护瑶族刺绣、客家山歌等非遗项目,建设珠玑巷广府文化博物馆,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提升至6%
康养度假:打造南岭森林康养基地、乳源瑶乡温泉度假区,培育5家五星级民宿,2035年旅游总收入突破800亿元
五、社会发展与公共服务
1. 城乡融合发展
县域经济振兴:
实施"一县一主业":乐昌富硒农业、南雄电子化学、始兴生态旅游、翁源兰花产业、新丰康养旅居
建设5个县域副中心(坪石、周田、龙仙、乌迳、大桥),培育20个专业镇,推动"镇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
乡村全面振兴:
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1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培育50个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试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2030年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超50万元
2. 公共服务提升
教育医疗高地:
高等教育:推动韶关学院升格为大学,新建韶关职业技术大学,引进1-2所大湾区高校分校,在校大学生规模达8万人
医疗健康:建设粤北人民医院新院区(三甲)、韶关新区中心医院,实现县级医院全部达到二级甲等标准,每千人口床位数6.8张
社会保障体系:
实施"丹霞英才"计划,给予顶尖团队最高300万元创业资助,建设人才公寓1万套
建立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实现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每千名老人拥有护理员25人
六、发展机遇与挑战
1. 核心发展优势
战略区位:大湾区北大门,衔接长三角与粤港澳的关键节点,享受"双区"建设溢出效应
生态禀赋:全省森林覆盖率最高(75.3%),拥有丹霞山世界遗产、南岭生物多样性热点区
产业基础:全国重要的钢铁基地、有色金属加工基地,莞韶产业园累计引进项目超600个
政策红利:国家老工业基地振兴、南岭生态保护补偿、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作等多重政策叠加
2. 主要挑战制约
产业层级:传统产业占比超60%,高新技术企业仅120家(2024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人才短板:每万人高技能人才数仅为大湾区核心城市的1/3,青年人口年均外流约1.2万人
交通瓶颈:至广州铁路通勤需1.5小时,与大湾区核心城市联系仍需强化
生态约束:90%市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或限制开发区域,工业发展空间受限
3. 战略机遇窗口
双区辐射:大湾区产业转移与功能疏解,深莞韶"总部+基地"合作模式深化
政策创新: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
技术革命: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赛道为产业换道超车提供可能
消费升级:大湾区2亿人口生态康养需求,丹霞山文旅品牌价值提升
七、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
1. 体制机制创新
要素保障:设立300亿元绿色产业引导基金,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保障先进制造业用地需求
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95%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
区域协作:建立"深莞韶"产业协作联席会议制度,共建5个跨省域产业创新平台
2. 重点工程推进
产业项目:韶钢绿色低碳升级(投资280亿)、宁德时代储能电池基地(150亿)、大湾区数据中心集群(120亿)
生态项目:南岭国家公园创建(68亿)、北江流域综合治理(50亿)、历史矿山修复(35亿)
交通项目:广韶城际铁路(230亿)、丹霞机场扩建(25亿)、韶关国际陆港(45亿)
民生项目:中心城区老旧小区改造(150个)、城乡供水一体化(38亿)、职业教育园区(20亿)
八、展望与结论
到2035年,韶关将建成:
全国生态经济标杆: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5%以上,碳汇交易量占全省15%,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国示范
大湾区绿色产业基地:绿色钢铁、新能源、文旅康养三大产业集群产值超3000亿元,成为大湾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腹地
国家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丹霞山年接待游客超1500万人次,文旅产业收入占GDP比重达12%
宜居宜业山水城市:城镇化率65%,城乡居民收入比1.8:1,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韶关的发展路径证明,生态屏障与经济发展可以协同共进。未来十年,需聚焦生态价值转化、产业绿色转型、区域协同创新三大突破点,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打造全国老工业基地绿色转型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韶关样板"。
来源:龙江美好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