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病原体不同: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仅1个血清型;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有4个血清型。
夏季是蚊媒传染病的高发期
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
作为两种蚊媒传染病
症状相似,容易混淆
今天
我们就来对比一下这两种疾病
帮助大家科学识别和预防
图片来源:千库网
一病原体和传播媒介
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病原体不同: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仅1个血清型;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有4个血清型。
传播媒介相同,都是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左:白纹伊蚊;右:埃及伊蚊
图片来源:千库网
二易感人群
人群均普遍易感。
感染基孔肯雅热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初次感染登革热后对相同血清型产生持久的免疫力,但对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不能形成有效保护,再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可能增加重症风险。
图片来源:千库网
三潜伏期
基孔肯雅热:一般为1~12天,通常是3~7天。
登革热:一般为1~14天,通常是5~9天。
四典型症状对比
1.相同点
均可出现高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
2.不同点
基孔肯雅热:
表现为游走性小关节(如手腕、踝趾等)痛,急性期多关节疼痛、肿胀或僵硬,晨间痛感较重,严重者无法活动;通常1~3周可缓解,部分病例关节痛可持续数月。
图片来源:觅元素
皮疹多在发病第2~5天出现,通常在躯干、四肢伸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癜,疹间皮肤正常,部分伴瘙痒,数天后消退,可伴脱屑。
登革热:
起病急,突发高热,伴疲乏、厌食、恶心,头痛、眼眶痛、肌肉及骨关节痛等明显症状。
图片来源:千库网
皮疹症状多于病程第3~6天在头面部、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典型皮疹为见于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样表现等,多有痒感,不脱屑,持续3~5天。
部分病人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如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牙龈出血等;严重可出现皮下血肿、血尿、脏器损伤等症状。
五预防措施
1.家里:让蚊子“无家可归”
翻盆倒罐,清理家中花盆托盘、地漏里的积水;水生植物经常换水(水里易孳生蚊子幼虫),每周给花草换水时应洗干净容器,暂时不用的瓶瓶罐罐要将其倒扣放置。
睡觉时挂蚊帐,在家中安装纱窗、纱门,阻止蚊子进屋。
图片来源:千库网
屋里可以使用传统蚊香、电热蚊香液、杀虫气雾罐(选正规产品),也可以使用电蚊拍“物理消灭”。
2.户外:别让蚊子“盯上你”
白天(尤其是上午6至8时和下午5至7时)去公园、绿化带等蚊子多的地方,应尽量穿着浅色长衣长裤。
裸露的皮肤可涂抹驱蚊液(含避蚊胺、羟哌酯等成分的效果好),注意按照说明涂抹。
小区、工地等公共区域要及时清理积水,如下水道疏通、废旧轮胎打孔、堵塞易积水的树洞等。
了解差异、做好预防
出现相关症状
及时就医并说明情况
参考文献:
《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2年版)、《登革热防控方案》(2025年版)、《登革热诊断标准》(WS 216—2018) 、《基孔肯雅热诊断标准》(WS/T 590—2018)
【郑重提示:本文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二次转载请确认版权或更换删除。】
健康科普视频推荐
《广西疾控健康科普大讲堂》——
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本期封面:
内容综合 | 重庆疾控、健康中国
文编 | 龙玉婷
美编 | 龙玉婷
一校 | 龙玉婷 陈梅 黄美婵
二校 | 严桐桐
三校 | 余宗蓉 黎因
审核 | 黄波
声明 | 资料来源网络,且仅用于科普公益宣传,如侵删。
艾滋病治疗门诊:0771-2518326
以上电话接听时间为:周一至周五(法定节假日除外)8:00-12:00,15:00-18:00。
从业人员健康体检业务:我中心暂停办理从业人员健康体检,需办理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的人员请到南宁市相关体检办理点进行体检。
疫苗接种地点:金洲路18号(琅西门诊)
疫苗接种时间:每周一至周五(法定节假日除外)8:00-11:30,15:00-17:30;周六、周日:8:30-11:30。
来源:广西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