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代码是什么?五大最佳无代码平台推荐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5 10:26 2

摘要:无代码平台把“把业务流程变成软件”这件事交到业务方手里 —— 通过可视化、拖拽和预置组件,业务人员或“融合开发”团队可以在短时间内搭出表单、流程、看板、报表、简单应用,省去传统开发的多轮需求传达和长周期迭代。

企业急着把业务上云、自动化、数字化,但内外部资源(开发人员、预算、时间)都有限。

无代码平台把“把业务流程变成软件”这件事交到业务方手里 —— 通过可视化、拖拽和预置组件,业务人员或“融合开发”团队可以在短时间内搭出表单、流程、看板、报表、简单应用,省去传统开发的多轮需求传达和长周期迭代。

主要优势(实用角度):

速度快、周期短:把一个想法迅速变成可用工具,减少需求沟通和反复开发的成本。企业能把重点放在流程优化而不是写代码成本可控:初期只需付订阅或按用户付费,避免高昂的定制开发前期投入;维护与迭代门槛低。易于变更与治理:流程、表单、权限、字段都能在线调整,适合业务快速变动的场景(例如销售流程、人事表单、质量检验等)。连通生态能力强:主流无代码平台通常提供大量数据连接器(数据库、API、企业常用系统),能迅速与已有系统打通。像大型企业常选的 Power Platform 就强调与 Microsoft 生态和 200+ 连接器的整合优势。降低门槛,放大内力:不需要开发背景的业务人员也能参与工具建设,缩短“从需求到交付”的反馈回路,推进“业务 + IT”的协同。

以上优势说明:无代码并不是“取代工程师”,而是把工程师从重复、低价值的定制任务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专注架构/性能/复杂集成;把常规流程自动化交给业务侧快速交付。若企业目标是快速试错、快速上线、逐步迭代,则无代码是有效工具之一。

下面逐一介绍五款平台:简道云、Airtable、Retool、Bubble、Microsoft Power Apps。每款都从系统总括、亮点功能、优缺点、推荐理由做深入分析

1)简道云(Jiandaoyun) — 国内首选、企业模板与行业化强

系统总括 简道云是中国市场上较为成熟的零代码/低代码数字化平台,强调“面向业务人员的可视化应用搭建”。平台覆盖表单、流程、看板、报表、角色权限、移动端支持等企业常见需求,并提供大量行业模板(CRM、生产管理、采购、仓库、人事等),便于零基础快速试用和落地。简道云在国内企业(尤其中小型与传统制造、服务业)中口碑较好,且有本地化服务与模板生态。

亮点功能

拖拽式表单与页面设计:业务人员可自定义字段、校验、联动显示,适配复杂表单场景。流程引擎:支持审批流、分支、条件触发和 SLA 设定,方便把线下审批上链。模板与行业解决方案:大量行业模板可直接套用,降低初期设计成本。移动端与离线能力:支持手机端录入、扫码、图片上传等功能,适合现场业务(仓库、巡检、质检)。API 与对接能力:支持与企业内部系统或第三方系统的数据对接。

优点

本地化强:中文支持、服务响应快、对中国企业合规与业务更友好。快速交付:通过模板与可视化配置,很多业务场景可以在几天内上线。成本可控:对中小企业友好,初期投入低,按需扩展。行业覆盖广:特别适合制造、仓储、HR、采购等流程化场景。头部企业合作:简道云合作企业组织超200w+,包括蒙牛、OPPO、中国烟草、娃哈哈、绿城科技等,覆盖零售、制造、建筑、互联网等10+行业。近年来,简道云团队深度研究国内不同规模的客户实际业务需求,持续上线并优化了 近300款专业的模板场景应用。覆盖 CRM、进销存、ERP等 15 大场景,提供制造行业、建筑行业、零售行业、互联网等10+行业的垂直解决方案,实现大中小微客户核心业务场景、长尾业务需求 100% 覆盖,大幅提升了广大用户的上手易用性。品牌形象好:连续8年位居中国商业智能和分析软件市场占有率第一,累计合作客户超过3.6万家,服务了恒力集团、海澜集团等中国500强企业359家,制造业100强中合作了80家。

推荐理由 如果你的公司是在中国市场运作、业务流程以表单/审批/移动录入为主(如制造车间巡检、仓库收发、采购审批、HR 入职),并希望快速启动、快速迭代且能得到及时的本地化支持,简道云是一个非常实用的首选。模板丰富、上手快、能覆盖日常多数需求,是“先试点小范围再逐步扩展”的好工具。建议把简道云作为企业数字化试点的首选平台之一。

2)Airtable — 灵活的表格式数据库+协作层,适合产品&运营类场景

系统总括 Airtable 把“表格+数据库+应用”做成了一个轻量但强大的工具:既是能用的数据库(支持多视图:Grid、Kanban、Calendar、Gallery、Gantt),又提供自动化、接口和界面定制(Interface Designer)。它非常适合以内容、项目、产品路标、营销活动、客户管理为核心的场景。Airtable 更偏向被业务/产品/运营团队用来组织信息并进行协作,而不是用于高并发外部性应用。

亮点功能

多视图与界面设计:把同一份数据用不同视图展示,方便不同角色查看。强大的联表与字段类型支持:附件、选项、链接记录、公式、Rollup、Lookup 等,能做接近小型数据库的建模。自动化(Automation):触发器 + 动作的自动流程,和 Zapier/Make 等工具也能配合。丰富的集成与 API:与 Slack、Gmail、Notion 等大量工具打通。模板库与社区生态:大量行业/职能模板可以参考。

优点

上手门槛低:业务人员熟悉表格概念,上手非常快。灵活性强:适合数据驱动的流程,能替代很多“零散的 excel + 邮件”的场景。协作体验好:共享、权限、评论、变更记录都做得比较完善。

缺点

数据规模与性能限制:Airtable 对每个 Base 的记录数量、附件空间和自动化次数有上限,复杂项目需要注意成本。更适合内部协作工具,而非面向大量外部用户的业务系统(如面向客户的 SaaS 产品)。高级功能与更多自动化很快会走上付费阶梯,成本随着业务量上升。

推荐理由 如果你是产品/运营/市场/内容团队,想把“信息管理、任务、活动”做成一套既可视又能自动化的工具,Airtable 是极佳选择。尤其适合中小团队做项目管理、内容日历、轻量 CRM、资产管理等。注意关注记录/附件/automation 的用量与费用随着业务增长可能上涨。

系统总括 Retool 更偏向“工程师+产品”使用,是一个构建内部后台、运维工具、管理面板的可视化前端构建器。它提供了大量 UI 组件(表格、图表、表单、树状结构),并强调与数据库、API 的深度连接,使工程师可以在短时间内搭出高质量的内部管理系统。Retool 的目标用户通常是需要把多数据源聚合并提供给企业内部用户的场景。

亮点功能

组件化拖拽界面:可以拼装复杂的交互型界面(大量内置组件并支持自定义 JS)。深度数据连接:支持 SQL、REST、GraphQL、以及多种第三方服务,适合做数据驱动的内部工具。权限与部署:支持细粒度权限管理、单点登录(SSO)、私有部署选项,便于企业合规。高度可扩展:工程师可以在组件上编写 JS 表达式,实现复杂逻辑。

优点

构建内部后台效率极高:特别适合构建 CRM 后台、运维工具、数据管理面板等。支持复杂交互:比一般表单/流程工具更适合需要数据表格、批量操作、导入导出、联表展示的场景。企业级部署选项:支持私有云/本地部署,适合对数据安全有较高要求的公司。

缺点

对非技术人员门槛较高:虽然是“可视化”,但要充分发挥 Retool 的能力通常需要懂 SQL/JS 的人员参与。成本与授权按用户/功能走,规模化使用时成本会增长。

推荐理由 如果企业需要把多个后端数据源(数据库、API)聚合成面向内部的高效管理系统,并且有一支小型工程团队(可以做少量 JS/SQL),Retool 是快速搭建企业内部工具的强力选择。它更适合作为“工程师级的无代码/低代码”工具,而非完全给业务端的自助平台。

系统总括 Bubble 主打“非技术背景也能做出面向用户的 web 产品”。与 Airtable、简道云偏向内部流程不同,Bubble 更侧重于打造外部用户可访问的完整应用(如市场、SaaS、社交平台等)。Bubble 提供页面设计、数据库、工作流引擎、插件市场与部署托管,是较为完整的无代码“全栈”平台。

亮点功能

可视化页面编辑与响应式布局:设计面向用户的复杂页面、表单、交互。内建数据库与工作流:支持复杂逻辑、定时任务、发送邮件等流程。插件与 API:可以通过插件或 API 与外部服务集成,支持支付、认证等功能。部署与托管一体化:直接在平台上发布应用,省去运维。

优点

适合创业团队快速验证产品概念(MVP)。不需要自建后端就能做用户注册、权限、付费等功能。庞大的社区与模板,能快速找到示例。

缺点

成本模式与资源消耗(例如运行单元/工作单位)可能在用户量大时产生较高费用,需关注性能与定价策略。社区中也有关于成本随规模增加的讨论与案例。对于非常复杂的高性能场景或需要极高定制化的程序逻辑,可能存在局限或成本高企的情况。学习曲线:尽管无代码,但要设计复杂交互与优化性能仍需一定学习。

推荐理由 如果你是创业团队或产品团队,目标是快速搭建面向外部用户的 Web 应用(例如小型电商、预约系统、社区类产品、订阅服务等),并且希望把产品验证速度放在首位,Bubble 是一个合适的选择。但要注意长期运营成本与性能监控。

5)Microsoft Power Apps — 企业级低代码平台,擅长 Microsoft 生态整合

系统总括 Microsoft Power Apps 是 Microsoft Power Platform 的一部分,面向企业级低代码开发,强调与 Microsoft 365、Dynamics、Azure、SharePoint 等企业系统深度整合。它提供 Canvas apps(可视化画布)、Model-driven apps(基于数据模型),以及与 Power Automate(自动化)和 Power BI(分析)的联动,是大型企业常用的低代码方案。

亮点功能

与 Microsoft 生态无缝对接:Dataverse、SharePoint、Azure、Teams 等深度集成。丰富连接器(200+):方便接入内部系统或第三方服务。企业治理与安全:支持身份认证、角色权限、合规审计与 ALM(应用生命周期管理)实践。AI Builder 与 Copilot:支持把 AI 能力嵌入应用,提升智能化。

优点

企业级可扩展性与合规性好:适合大型组织、大量用户与复杂治理需求。功能强、模板丰富、文档与社区资源多。可做从简单应用到复杂业务流程的广泛场景。

缺点

授权与定价复杂:不同功能与连接器可能需要不同许可,成本计算需谨慎。对小团队或预算敏感的场景,可能成本高于轻量无代码工具。学习曲线与组织治理:在大型组织里要做好数据建模、环境隔离与 ALM 规划,需要专业人员配合。

推荐理由 如果你的组织已经在大量使用 Microsoft 产品(Office 365、SharePoint、Teams、Dynamics 等),并且需要企业级治理、合规与大规模部署,Power Apps 是自然且强大的选择。适合把日常办公自动化、员工应用、审批流、大数据连接等纳入统一治理的场景。

维度简道云AirtableRetoolBubbleMicrosoft Power Apps主要定位企业级流程/表单/模板(中国本地化)表格型数据库+协作内部工具构建器(数据密集)面向外部用户的 Web 应用企业级低代码(强 MS 生态)上手门槛低(业务侧友好)非常低(表格思路)中等(需要 SQL/JS 支持)中等(界面与流程需要设计)中等(需规划数据建模/治理)适合场景表单审批、生产/仓库、HR 等项目管理、内容、运营数据内部后台、运维、BI 操作MVP、消费者向 SaaS 产品企业级审批、员工应用、复杂集成扩展性好(企业版与 API)好(API/集成)很好(工程师导向)好(插件/API)但成本关注很好(治理/连接器/安全)成本曲线友好(中小企业)初期低,规模上升成本上升按用户/部署,规模成本需评估初期低,用户量大成本上升风险企业版成本较高但功能强,需按许可评估

(表中要点为概括性比较,决策应结合你们的业务规模、现有系统、IT 能力与预算。)

先明确业务目标与优先级 如果目标是把内部审批、表单、移动录入等日常流程数字化,且团队在国内,优先考虑简道云(快速试点、模板丰富)。如果是项目管理 / 内容 / 运营协作,强调灵活表格与视图,倾向 Airtable。如果目标是搭建面向企业内部的复杂后台、需要直连数据库,并且有开发能力,选 Retool。若要快速验证面向外部用户的产品(MVP),选择 Bubble。但关注运行成本与扩展性。BubbleReddit如果你们重度使用 Microsoft 生态(Office 365、SharePoint、Teams 等),且需要企业级治理与合规,则优先 Power Apps试点原则 先选1-2 个关键流程(如采购审批、工单、客户跟进)做试点,评估上线速度、用户接受度、维护成本,再决定是否纵向扩展或替换。无代码最大价值在于快速验证与缩短交付周期。组织能力匹配 小团队、无开发资源:选上手门槛低的平台(简道云、Airtable、Bubble)。 有中小工程团队且数据复杂:优先 Retool 或 Power Apps(视生态)。治理与长期考虑 关注数据出口/迁移策略(避免把关键业务数据“锁”在平台里无法迁出)。对接内部身份认证(SSO)、审计日志、备份策略是企业级选择的必要条件。建议在采购前要求厂商提供 API 文档、导出策略与 SLA。

答:不要把“能否取代”这个问题看得二元化。

无代码擅长加速一定类型的工作:表单、审批、后台管理、轻量 Web 应用、内部工具和流程自动化。它能显著缩短从需求到交付的时间,降低初期投入。但它并不适合所有场景:比如需要高度自定义的前端交互、复杂的计算密集型业务、极高并发和性能要求、或者需要与底层硬件/特殊协议直接交互的系统——这些仍然需要传统的工程化开发。更现实的做法是“混合治理”——把简单、标准化、易变的业务交给无代码平台,保留核心业务或对性能/安全有严格要求的模块给工程团队开发。这样既可以实现快速落地,又能保留长期演进的可控性。对于企业来说,关键是明确哪些业务适合“无代码优先”,并在组织内建立“低代码/无代码治理”框架(包括权限、审计、导出/迁移策略、版本控制和接口规范)。这能最大化无代码的价值,同时规避未来迁移或扩展带来的风险。

答:绝对不够。评估无代码平台的总体成本(TCO)需要考虑多维度:

1)初始订阅费用(按用户/按资源/按应用计费);

2)随着业务增长的运营成本(例如自动化次数、API 调用、计算/运行单元等);

3)集成成本(对接现有系统、安全加固、开发连接器的费用);

4)迁移成本(如果未来要把数据迁出或迁移到自研系统的成本);

5)培训与变更成本(业务人员上手需要的培训、内部运维);

6)潜在的效率收益(例如流程缩短带来的人工成本下降、决策更及时带来的收益)。

实际采购时,应做一个 12-24 个月的预算模拟:模拟业务数据量、并发、自动化触发频率、用户数增长,并据此评估不同付费阶梯下的成本。还要和供应商确认“隐藏成本”——比如高级连接器、企业安全特性、私有部署或 SLA 服务是否额外收费。最后,把这些成本同内建/外包开发的长期成本相比对,才能决定哪种方式更划算。

1)确定试点场景:挑选痛点明显、流程清晰、影响面适中且能产生直观收益的业务(如采购审批、工单、报表、入职流程)。

2)选平台并做 PoC(概念验证):基于试点场景挑 1-2 个平台做 1-2 周的快速 PoC,验证上手成本、可实现性、数据对接和移动端体验。

3)设计数据与权限模型:即便是无代码,也要规划好表结构、字段权限与审批链,避免上线后数据混乱。

4)做小范围上线与培训:选一两个业务线或团队先上线,收集反馈并优化。

5)建立治理机制:明确谁有改动权限、版本控制、数据备份与导出策略、审计日志与 SLA。

6)评估并放大:根据试点结果评估 ROI 和用户接受度,决定是否扩展到更多流程或迁移到更适合长期的方案。

整个过程中建议采用“业务主导 + IT 支持”的模式:业务侧主导需求与配置,IT 提供安全、数据与集成保障。这样既保证速度,又能把平台放在企业治理视角下稳健推进。

来源:IT战士不挨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