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将军即将被判死刑,“比利时的中国母亲”出面辩护56次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4 15:23 2

摘要:1948年春,比利时的法庭内外紧张万分。身为纳粹德国在比利时占领期间的最高长官,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被押送至审判席,这一刻他是全体比利时人口中的头号战犯。各种舆论沸反盈天,从报纸到地方集市无不要求将其处以极刑。就在社会情绪将要彻底吞没理性裁决时,一个名叫钱秀

1948年春,比利时的法庭内外紧张万分。身为纳粹德国在比利时占领期间的最高长官,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被押送至审判席,这一刻他是全体比利时人口中的头号战犯。各种舆论沸反盈天,从报纸到地方集市无不要求将其处以极刑。就在社会情绪将要彻底吞没理性裁决时,一个名叫钱秀玲的中国女性出人意料地打破了沉默。

钱秀玲的名字此前极少为大众所知,但在比利时华人圈和部分抵抗运动幸存者眼里,她有着非凡声望。如今,这位外表温婉却意志坚定的女人高调宣布:“我将为法肯豪森将军申辩!”消息甫一传出,公众舆情瞬间炸裂,许多人无法理解她为何要为曾经的侵略者开脱。几乎一夜之间,她成了舆论风暴的中心。

而接下来的三年里,钱秀玲的坚持丝毫没有动摇。比利时最高法院前后举行了56次庭审,随着新证据、证词不断出现,社会情绪也在变化。最终,法庭对法肯豪森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始料未及的裁决:将死刑降为12年有期徒刑。

表面上看似一场波折奇特的法律较量,实则,这背后隐藏了太多不为人知的恩怨和抉择。钱秀玲缘何甘心为一名敌军将领奔波?法庭为啥对“头号战犯”网开一面?时过境迁,回望这段历史,我们能看到人性与道义撞击出的火花。

### 钱秀玲的抉择:舆论逆潮中的异类之举

1945年,世界大战结束,欧洲大陆在废墟中重建秩序。法肯豪森作为纳粹德国在比利时的最高行政官,被迅速列为主要战犯。他所肩负的罪责,简直没有丝毫悬念,处决几乎已成定论。相比之下,钱秀玲的同情和施救行为,显得极其异类。

但事实远比表象复杂。钱秀玲之所以坚定介入,不只是出于一己之见,而有坚实的历史依据。她清楚,自己和一百多名比利时抵抗运动成员曾因法肯豪森的暗中庇护,而侥幸逃出生天。钱秀玲并没有直接享受过特权,她与法肯豪森的关系,并非所谓“特殊交情”,而是命运某种奇特的交集。

据比利时国家档案馆资料显示,1943—1944年间,在德军统治下的比利时,至少有127位抵抗战士由于“第三方”干预获得释放。这“第三方”,多次被指向一个中国女性,而法肯豪森将军正是操控命运杠杆的那只手(参考Raoul Van Overstraeten, "Les résistants sauvés par un général allemand", 1956)。

在凶险的生死关头,善意的举动就是生命的全部。

钱秀玲很快说服了作为受益者的数十名比利时人,与她共同向法院递交联名请愿。她积极接受《自由比利时人报》《法兰德时报》等媒体采访,将法肯豪森关键时刻的仁慈公之于众。在多场法庭辩论中,她都联合获救者出庭陈述经过,争取法官同情。

“没有法肯豪森的默许和协助,我永远救不了这些年轻人!”钱秀玲在终审庭上陈述。她一边讲述自己冒险据理力争的故事,一边不忘强调:“人性不是单一的,善恶往往纠缠在一起。”

事实是,钱秀玲和这些被救的比利时青年不只是亲历者,更是法庭判决——以及社会情绪——悄然转变的推动者。

### 军事顾问到行政长官 法肯豪森的多面人生

提起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他的人生大部分时间其实与纳粹德国无关。1878年出生于普鲁士官僚之家,他幼年受精英教育熏陶,19岁就从军校毕业,成为少尉。1900年,他跟随联军首次踏上中国土地,那时的他并未料到,这片东方大地会深刻影响自己未来的选择。

回国后,法肯豪森对中国文化念念不忘,竟在柏林大学东方学院额外修读亚洲研究课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奥斯曼帝国担任德军顾问,战功赫赫。

让人意外的是,退役的法肯豪森在1934年选择重返中国,成为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的高级军事顾问。他撰写战略建议书,并游说政府购置武备、组建现代化军队。

据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权威期刊《抗日战争研究》2022年第7期统计:在法肯豪森主导下,三支德式师团的战斗力显著提升,1937年淞沪会战中有力拖住了日军主攻,其贡献,甚至直接影响了抗战战线的延长。可以说,正是这位“异国将军”打破了日军“三月亡华”的幻想。

然而,随着德日联盟利益捆绑,希特勒强令终止在华援助。面对高压政策,法肯豪森试图留下,却以政治理由被迫撤离中国。

### 战火下的命运交汇:比利时的那些惊险时刻

1939年,法肯豪森已年逾花甲,却在纳粹高层调令下回归军界,被任命为比、法北部军事首脑。他本质上反感纳粹体系,内心厌恶暴力,但身处高位,许多决定身不由己。

钱秀玲此时已在比利时生活多年,因家学渊源与抗战旧识,听说法肯豪森任职,决定求助于他。她在媒体回忆中多次提及,最初进门时将军面色冷峻,听完请求后却罕见柔软。

“你去等消息吧,我会尽力。”据当事人口述,罗杰等数个年轻抵抗者,没多久便被“意外减刑”或获释。每当遇到类似求助,法肯豪森基本有求必应,屡救时人。

据《比利时抵抗运动档案》(State Archives of Belgium, 2019年数字化项目)披露,在德军占领末期,如安特卫普、艾克兴等地有数起大规模“人质危机”,钱秀玲穿梭于各据点间,请求法肯豪森预防屠杀,成功救回数十名青壮。

以1944年艾克兴事件为例:德军党卫队血洗小镇,抓捕96名男子,声称如两日内未归还抵抗组织成员,将全部处决。钱秀玲挺着6个月孕肚,亲赴军事行政总部交涉。起初将军直言“无能为力”,但最终依然利用自己仅存的权力,冒险令党卫队暂缓行刑,幸存者才侥幸活到战后。

这些行动让法肯豪森一度成为盖世太保盯防的对象,官位岌岌可危。外界并不了解他经常面临来自上下两方面的巨大压力。近年来,德国联邦军事档案馆陆续解封了法肯豪森相关卷宗,很多冤案因此被澄清。

### 善与恶的灰色边界:战争中“体面”的一隅

对于钱秀玲来说,施救的动力并非纯粹感激。她始终坚持,这样的行为既是回报也是责任。法肯豪森能冒死为抵抗者斡旋,不过是人性本善在特殊环境下最后的反弹。现实中的人物从来不只有黑白之别。

法肯豪森自身也曾为纳粹体制的冷酷犯难。据比利时法学会战后调查报告,他多次违反柏林命令,纵容属下“网开一面”。然而,在总体大环境下,这样的举动总显得微不足道。

但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努力,保住了百余人的性命。一位战后调查员曾这样评价:“纵然身处邪恶体制,有些人依然能捍卫内心一隅光明。”——这也许是钱秀玲坚决不言弃的真正底层逻辑。她并不为敌辩护,而是为人性之美抗争。

### 易主的结局,难以书写的尾声

法肯豪森最终被判刑12年,1951年就提前获释离开,老年后返回德国养老,1966年辞世。钱秀玲则继续深藏功名,直到去世前十年,才由后人公诸史册。

时至今日,回首这段往事,我们很难用“对错”一言以蔽之。一场侵略战争中的施救,一份生死边缘的牵绊,让人看到历史的复杂面。钱秀玲与法肯豪森的故事,其内核不过诉说一件事:大时代中,每个人都可能在灰色地带中保存一丝善意,也许就是许多人活下去的理由。

**如果历史永远是简单的洪流,我们连讨论的空间都不复存在了。你怎么看待这样的“逆行者”?或者,你认为在极端环境中,人还有多少权利选择自己的善恶?**

来源:卜厢哀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