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国像二战时的美国,决定俄乌是否停战,并在战后接管世界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5 10:54 2

摘要:美国媒体《National Security Journal》8月14日刊文称,阻止乌克兰战争的关键不在俄罗斯而在中国。

美国媒体《National Security Journal》8月14日刊文称,阻止乌克兰战争的关键不在俄罗斯而在中国。

文章的意思是,中国是这场冲突的最大战略受益者,俄罗斯因制裁而更加依赖中国,西方也因为战争而遭到削弱。

文章认为,美国若想换取中国迫使俄罗斯让步,就必须在印太作出难以接受的重大让步,包括台海等议题。

文章作者据此提出一个延伸观点: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位置,有点像二战时期的美国,属于低投入高收益的最后登场的利益收割者——既决定俄乌是否停战,又要在战后接管世界主导权。

俄乌冲突

文章将中国比成二战时的美国,逻辑建立在三个前提上。

其一,二战中欧洲列强先行消耗,美国后期以更低代价收获秩序主导权。

而现在,美欧在援乌上承担资金与军火的大头,中国没有参战,就能坐收牵制美国的红利。

其二,由于能源与金融制裁,俄罗斯在原材料出口、工业零部件、消费品和金融结算上对中国的依赖上升。

其三,外部观察者认为,战争拖得越久,美欧的弹药与财政压力越大,而中国则有更多时间在印太方向扩充军力,推进关键技术与产业升级,类似二战时期,美国借他人消耗而加速自身壮大的轨迹。

在这三点叠加下,中国像二战美国的比喻看起来似乎没毛病:别人流血与分心,中国以较低成本获得相对安全的增长窗口,且有潜在的话语权去影响战后格局。

这套叙事之所以在西方舆论场易于传播,还因为它满足了一个心理预设:将欧洲战场与印太竞争人为捆绑,进而把乌克兰战局的进退直接投射为美中博弈的变量,以便为美国的全球资源重新分配寻找政治上的解释。

中国国旗和美国国旗

但事实上,这完全是歪理。

首先,中国从一开始就将劝和促谈作为明确立场,强调停火止战与政治解决,提出过危机政治解决的立场文件,多次进行穿梭沟通与斡旋,强调不扩大战争、不升级冲突、不外溢风险。

其次,中国不是战争当事方,没有向战场提供致命性武器,没有以同盟方式卷入冲突,更没有像美国那样以立法与军援机制向一方提供源源不断的硬支撑。

正常经贸被解读为“支持战争”,本身就是话术移花接木。

再次,挑起和拖延战争的是西方,你觉得中国占便宜了,你就别打了啊!

把这一切归因于中国所谓“低投入高回报”的算计,等于把美国对外战略的选择,外包给中国的动机,毫无逻辑可言。

俄乌冲突

中国一直坚持推动俄乌和平,没有也不可能阻止停火。

中国的政策目标是降低伤害、控制风险、恢复对话,避免地区与全球产业链金融链遭遇二次冲击。

把中国指认为“延长战争以牵制美国”的幕后推手,是典型的以美国之心,度中国之腹,用美国自身的战略焦虑去套中国的行为逻辑。

真正想把欧洲战场与印太竞争捆在一起的,是美国的所谓全球再平衡思路,而不是中国的政策设计。

中国不是这场战争的参与方,更不是裁判与操盘手。

中国能做也在做的,是在原则基础上推动对话、减轻人道代价、反对核风险与外溢升级,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的努力。

现在真正需要的,是各方回到谈判桌前,减少外部操弄,把结束战事的实际步骤落到细节,而不是继续用地缘叙事甩锅中国。

来源:军情作家陈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