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最近走进京东七鲜超市,可能会被一种奇怪的现象震惊到:顾客们居然在对着商品标牌哈哈大笑。
如果你最近走进京东七鲜超市,可能会被一种奇怪的现象震惊到:顾客们居然在对着商品标牌哈哈大笑。
这些让人捧腹的冷笑话正是七鲜推出的"来七鲜看冷笑话,我消暑了"活动的精髓。
你能想象吗?在小龙虾专区,一只吸血鬼遇上十三香小龙虾,嘟囔着说:"我喜欢吃不辣的(blood)";
在水产区,小龙虾和河蚌考试双双满分,面对老师"你抄谁的?"的质疑,小龙虾理直气壮地回怼:"我抄(超)蚌(棒)的";
最绝的是果汁区的橙子,依依不舍地跟皇上道别:"橙(臣)这一退,便是一杯汁(一辈子)"。
这些谐音梗看起来幼稚得要命,但年轻人就是吃这一套。
你可能会疑惑:为什么明明知道是套路,大家还是忍不住要拍照发朋友圈?
答案很简单——因为它们触碰到了一个被商家忽视已久的真相。
让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你上次去超市是为了什么?
如果你的答案是"买东西",那恭喜你,你已经暴露了传统商业思维的局限性。
这里存在一个巨大的认知鸿沟。
从卖方视角看,顾客来超市就是为了买东西,所以商家拼命推出各种营销活动:满减优惠、积分返现、会员专享、限时秒杀......所有策略都围绕一个目标——让你掏更多钱。
但从顾客视角看,现在的年轻人来超市,更多是为了"逛",买东西反倒成了顺带的事。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购物渠道太丰富了。
外卖平台、电商网站、社区团购、直播带货——你想买的东西,坐在家里就能买到,而且往往更便宜。
那年轻人为什么还要花时间去线下超市?
答案是:他们要的不是商品,而是体验。
过去,大型超市单靠商品丰富这一个点,就能满足顾客"逛"的需求。
但现在不行了,商品同质化严重,消费者见多识广,单纯的商品陈列已经激不起任何购物欲望。
这就逼得超市们使出浑身解数,在体验上做文章。
而在这场争夺年轻消费者的战争中,有三招特别管用。
这里不得不提山姆,可谓新奇特开山鼻祖。
随便举几个例子。
好大一根牛肉棒
巨型合味道杯面
巨型巧克力
巨型乐事薯片
只要足够大,就能当上现眼包。
这招山姆屡试不爽,尤其是在新店开业当天,往往能够带来巨大流量。
此外,还有就是“奇葩”路线。
比如七鲜超市,今年夏天,与龙虎风油精开启联动,一口气推出「发疯五件套」:风油精软糖、冰激凌、果冻、饮料、湿巾套装集体上阵,势必要为当代年轻人充分提神醒脑。
看到这些发疯产品,大家不禁在评论里缓缓问出:这对吗?老斯......世界已经癫成这样了吗?
比如盒马:
调侃苹果16
你没事吧?我美式(谐音梗要扣钱)
在山姆停车场入口处,奥乐齐打出了"奥乐齐超市,小份更新鲜,不花会员费也便宜!"、"幸好!奥乐齐超市小包装,买多买少都便宜"等广告语。
文案"夸张!隔壁家的瑞士卷没吃完就过期了!""传下去:逛超市不必买门票!"则更加直白,字字辛辣,直指会员费与份量痛点。
还有,大润发的"贴脸开大":
"真是离了个大谱买溜溜梅,还需要花260元办会员?多口味 随便挑省下的钱不如买奶茶!"
"瑞士卷一买一大箱?吃不完根本吃不完,小盒随心挑,剩下的钱不如买奶茶!"
更搞笑的是,自这场堪称小学生式商战过后,盒马还安排大巴车停在山姆门口,试图将山姆的会员"物理转移"到自家门店。
当别人都在拼娱乐时,胖东来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用知识建立信任。
卖砀山梨,分享“冰糖雪梨银耳羹”是怎么做的
卖火龙果,分享家庭自制水果捞
分享每个时间段,适合吃啥水果
菌类小知识
科普糖度与甜度
分享烹饪方法
现代年轻人的消费心理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他们去超市是为了:
寻找生活的乐趣——在996的工作节奏中,七鲜的冷笑话让枯燥的购物变成了娱乐活动;
获得社交的谈资——山姆的巨型商品成为朋友圈的拍照素材;
感受品牌的温度——胖东来的贴心服务让人感受到被关爱;
彰显生活的品质——选择不同的超市成为生活方式的表达。
这种变化反映了一个深层次的现象:在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购物不再仅仅是获取商品的手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
当前零售行业确实都在PK效率——更快的配送、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周转率。但我们不能忘记一个基本事实:零售终归是服务于人的生意,而人是有情感的。店助们被"逼"成段子手,看似是无奈之举,实际上反映了零售业的重要进化:从卖商品到卖体验,从满足功能需求到满足情感需求。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消费者需要的不仅是更便宜的商品和更快捷的服务,他们更渴望在繁忙生活中找到一丝乐趣,在冰冷的商业交易中感受到一点温度。
效率是零售业的基础,但情绪才是零售业的未来。那些既会算账又会讲故事,既追求利润又关注人心的品牌,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心。
毕竟,在一个商品极大丰富的时代,消费者选择一个品牌的理由,往往不是因为它有什么,而是因为它能让人感受到什么。
来源:食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