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入汛以来,云南依托“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气象部门共发布预报1600多期,省、州(市)、县(市、区)、乡镇、村、组六级干部闻“汛”而动,各级防指组织干部下沉17.5万人次,全省共21起成功避险避灾案例获国家应急管理部通报表扬。
今年入汛以来,云南依托“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气象部门共发布预报1600多期,省、州(市)、县(市、区)、乡镇、村、组六级干部闻“汛”而动,各级防指组织干部下沉17.5万人次,全省共21起成功避险避灾案例获国家应急管理部通报表扬。
这些“安全感满满”的案例背后,藏着一套科学精准、环环相扣的防汛"安全密码",为筑牢汛期安全防线提供了可复制的实战样本。
“前哨”预警:最后一米的守护者
在云南,灾害信息报送员、网格员、村组干部是防汛的“神经末梢”,他们要么“眼观六路”,能从裂缝里看到“预警信号”,要么“耳听八方”,时刻注意身边的“异响警报”。
7月11日晚,富宁县花甲乡龙三盘村的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员黄付、梁万和在巡查时,发现挡墙边坡沉降并有部分垮塌,裂缝还在扩大,不远处就是村民住房。他们立刻上报,33户70人连夜转移到花甲中学。强降雨造成8间民房遭到不同程度损毁,13条进村道路出现塌方、损毁中断现象,转移群众安然无恙。
信息报送员黄付、梁万和发现挡墙边坡沉降。供图
这样的场景在21起案例中很常见。如7月1日,文山市临江路路面塌陷前,信息报送员赵胤麟第一时间报警并报告街道,14户85人及时撤离,随后路面塌陷出长约80米、宽约8米、深约5米的大坑;6月26日,在马关县金厂镇老寨村,信息报送员权有坤、王华钉、古朝仙3人巡查时,发现新修复路面出现下沉,判断可能发生滑坡,4户12人迅速转移,避免了危险。
文山市临江路路面塌陷。供图
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火灾综合防治司指出,文山州11起案例的共同点是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员发挥了“前哨”作用。这些来自村组的普通人,用脚步丈量隐患点,在雨夜里巡查河道、边坡,把预警信息从风险点传到指挥部。
多级联动:分秒必争完成转移
防汛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云南以“六级联动”机制,实现省、州、县、乡、村、组六级干部闻“汛”而动,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确保群众安全度汛。
6月26日,丘北县平寨乡小罗白村的信息报送员张占功发现公路路基有裂缝,立即上报。平寨乡党委、政府马上安排人员值守,用“小喇叭”循环提醒,设置多重警戒标识。该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一边组织地勘专家赶来,一边安排人员敲门入户劝导转移5户11人。5小时后,约1500立方米的滑坡体滑下,无人伤亡。
小罗白村发生滑坡。供图
快速响应离不开分级责任体系。6月22日,广南县珠街镇信息报送员张有奎上报挖者库下村河水上涨,镇里的应急队伍1小时内转移8户40人,3小时后4户民房一层被淹,无人员伤亡;6月20日,富宁县剥隘镇那岗村信息报送员杨成发现村小组后山出现裂缝,立即上报。剥隘镇党委、政府果断入户将受威胁的4户13人转移。由于避险及时,无人员伤亡。
者库下村民房被淹。供图
从村到乡再到县,一级接一级地响应,让“发现险情”到“人员转移”的时间不断缩短。6月21日,广南县五珠乡雨梭村,信息报送员沈国虎凌晨2点半听到巨响,发现自家房屋地基下陷,村委会核实后上报,乡长刁乾倨组织力量,用广播和入户动员的方式,让6户17人安全转移。
机制保障:“1262”里的科学防汛
“1262”机制将“预报—研判—行动”串联成闭环,为防汛工作争取更多的“提前量”,让基层干部从“被动应战”转向“主动抢跑”。
5月30日,贡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Ⅲ级应急响应。当晚,捧当乡迪麻洛村从尼小组的信息报送员熊玉梅发现迪麻洛河河水漫出河堤,立即上报。乡党委、政府组织转移48户201人,31日晚又进一步劝返了回流的从尼小组群众16户38人,6月1日3时河水倒灌时,从尼小组被淹,无人伤亡。
工作人员动员迪麻洛村群众转移避险。供图
“1262”机制,全称为“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是近年来云南着力建立推行的防汛预警“叫应”机制。即气象部门提前12小时预报强降水落区精细到县(市、区),提前6小时和2小时预报强降水落区精细到乡镇。同时,应急防汛部门提前12小时划定防范重点区,提前6小时预置救援力量并组织特殊人群转移,提前2小时组织受威胁人员转移。通过快速响应,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福贡县,县气象局发布12小时强降雨预报后,县应急管理局迅速“叫应”架科底乡人民政府,要求其同步叫应各村值班人员。该乡里吾底村接到预警后,立即组织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员、村干部、地灾监测员、河道管理员等开展巡查。信息报送员开加言等巡查发现公路出现新裂缝并伴滚石落石,9户33人1小时内转移。随后灾害发生,房屋受损人没事。
5月31日4时30分,该县燕门乡巴东村信息报送员鲁俊文发现巴东河发生大规模山洪、泥石流,同时,霞若乡粗卡桶村信息报送员六兴华发现珠巴拉河克通过段水势流速凶猛。乡镇指挥部接到上报后,结合气象、水文数据进行科学研判,果断转移两乡250户953人。灾害导致燕门乡、霞若乡道路、桥梁被毁,人员“零伤亡”。
燕门乡洪涝灾害现场。供图
21个案例背后,是云南无数基层防汛工作者的彻夜坚守,是普通村民的信任配合,更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动实践。
当暴雨来袭时,云南用机制与担当筑起一道道“生命堤坝”,也为全国防汛救灾提供了“云南样本”。
云新闻出品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陈创业
审核:黄佳伦
云南日报-云新闻 观云南 知天下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