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海海域的炮火声已持续数月。也门胡塞武装自 2023 年 11 月起,将导弹与无人机瞄准航经此处的商船。悬挂美国、英国等国旗的船只频繁遇袭,船体弹痕累累。全球航运巨头纷纷调整航线,绕经非洲好望角。这条替代路线让单次航程多出约 3500 海里,相当于增加两周以上
据《华尔街日报》4 月报道,中国商船在红海持续正常航行,未受胡塞武装攻击,引发国际航运界热议。
红海海域的炮火声已持续数月。也门胡塞武装自 2023 年 11 月起,将导弹与无人机瞄准航经此处的商船。悬挂美国、英国等国旗的船只频繁遇袭,船体弹痕累累。全球航运巨头纷纷调整航线,绕经非洲好望角。这条替代路线让单次航程多出约 3500 海里,相当于增加两周以上的航行时间。
航运成本随之飙升。从亚洲到欧洲的集装箱运费较去年同期上涨近三倍,部分油轮单日租金突破百万美元。苏伊士运河管理局数据显示,2024 年第一季度通行船只数量同比减少 40%,埃及因此损失超 10 亿美元通航收入。欧洲汽车经销商抱怨,从中国进口的电动车到货周期延长,部分车型库存见底。
中国籍商船却在乱局中开辟出安全航道。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统计,2024 年 1 至 3 月,中国商船经红海航线的履约率达 98%,与全球航运业平均 62% 的履约率形成鲜明对比。中远海运集团旗下多艘货轮保持每周三班的稳定班次,将电子产品、机械零件等货物准时送达欧洲港口。
这种 “特殊待遇” 源于多重因素的叠加。中国与也门及周边国家保持着长期经贸合作,2023 年中也双边贸易额达 28 亿美元,在也投资建设的水泥厂、光伏电站等项目解决当地数万人就业。中国在中东地区的能源合作覆盖沙特、伊朗等 12 国,年贸易额超 3000 亿美元,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中国海军护航编队的持续存在构建起物理屏障。自 2008 年起,中国海军已派出 45 批护航编队,为超过 7000 艘中外商船提供安全保护。亚丁湾海域的 “中国海军舰艇护航区域” 标识,成为商船眼中的安全符号。2024 年 3 月,中国舰艇成功驱离靠近中国商船的可疑船只,相关视频在国际海事论坛广泛传播。
中美在红海问题上的应对形成鲜明反差。中国外交部通过穿梭外交,促成也门冲突各方在阿曼举行非正式会谈,达成为期两周的人道主义停火协议。美国则联合多国发起 “繁荣卫士” 行动,对也门境内目标实施 120 余次空袭,导致胡塞武装反击力度升级,2024 年 2 月的商船遇袭次数较 1 月增加 50%。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信任度持续攀升。英国《金融时报》调查显示,32% 的中东航运公司考虑在船舶上悬挂中国国旗或注册为中国籍。加沙地带的联合国工作人员透露,标有 “中国援助” 的物资车辆在冲突区域通行时,遭遇拦截的概率显著低于其他国家援助物资。这种信任背后是中国外交理念的实践。在也门问题上,中国始终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累计提供超 5 亿元人道主义援助,包括 200 万剂疫苗和 3000 吨粮食。中国促成的沙特伊朗复交协议,为中东地区注入稳定力量,也让胡塞武装对中国保持尊重。
红海的特殊现象折射出国际秩序的深刻变化。当军事威慑难以换来安全时,中国通过经济合作、平等对话构建的新型国际关系模式展现出生命力。越来越多国家意识到,动辄使用武力如同在红海投掷炸药包,只会让航运通道更加危险;而搭建互利共赢的合作网络,才是让商船安全航行的真正 “通行证”。
全球航运业正在重新评估对华合作价值。德国马士基集团宣布与中国远洋海运建立 “红海联合护航机制”,法国达飞海运则增加在中国港口的挂靠频次。这种趋势或许预示着,未来的国际航道安全体系,将更多融入中国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
来源:博览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