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受降亭:中原大地上的抗战印记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5 15:30 2

摘要:阳光投射在漯河受降亭的飞檐上,19.45米高的亭子轮廓格外清晰,碑上“受降亭”3个字笔力遒劲,历经风雨。1945年9月,漯河作为全国16个受降地之一,见证了侵略者低头的时刻。这座由百姓血汗筑成的亭子,早已超越纪念物的意义,成为中原儿女不屈精神的化身。

阳光投射在漯河受降亭的飞檐上,19.45米高的亭子轮廓格外清晰,碑上“受降亭”3个字笔力遒劲,历经风雨。1945年9月,漯河作为全国16个受降地之一,见证了侵略者低头的时刻。这座由百姓血汗筑成的亭子,早已超越纪念物的意义,成为中原儿女不屈精神的化身。

受降亭的故事,藏着中原百姓最深的家国情怀。“1945年9月20日,就是在这里,漯河成为全国16个受降地中为数不多的非省会城市。”受降亭所在的河上街园区负责人殷明娥轻触石碑说。

受降仪式结束后,漯河百姓于艰苦中自发捐款,在老火车站建亭立碑纪念抗战胜利。原亭1947年毁于战火。随着民众历史意识觉醒,重建呼声高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现亭按原貌1∶1复建,地平线到亭顶高度为19.45米,寓意1945年抗战胜利。

受降亭由一亭四碑组成:主碑是受降亭碑,其余3块碑分别是“受降记”碑、“建亭记”碑和“抗战祝胜词”碑。

受降亭再次屹立于漯河大地,承载的是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

时间回溯到1944年春,豫湘桂战役的炮火撕开中原大地。国民党军在河南战场溃退,37天丢失38座县城,日军铁蹄逼近平汉、陇海铁路交会处的漯河。危急关头,中共中央作出进军河南、绾毂中原的战略部署——这片被日军视为兵站基地的土地,成为敌后抗战的新战场。

1944年9月,皮定均、徐子荣率领的豫西抗日先遣支队犹如一把尖刀,悄然插入豫西敌后。他们突袭日军正在修建的飞机场,在黑石关战役中解救2000多名被强征的农民,“八路军来了”的消息像野火般传开。次月,中共中央在延安成立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毛泽东亲自叮嘱戴季英、王树声要以嵩山为依托,在“三点两线”(郑州、洛阳、许昌和陇海线、平汉线)之间深入发展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与此同时,豫中大地也燃起烽火。1944年7月底,嵖岈山会师的号角声里,新四军五师与豫西八路军打通联系,以嵖岈山为中心的豫中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母猪峡战斗中,游击队员们利用险要地形,用土制手榴弹和步枪阻击装备精良的日军,激战3天3夜,硬是把敌人赶出了峡谷。

在漯河的周边,茭白坑惨案的伤痛还未抚平,反抗的火种已悄然点燃。郾城小沟张村的农民们把农具磨成武器,组成“保家队”,趁夜摸进日军据点,夺回被抢走的粮食;舞阳青年救国会的学生们背着《救国三日刊》走村串户,他们中有人放下笔杆拿起枪,在游击战中成长为指挥员。

赵伊坪的名字,至今仍在漯河大地上回响。这位出生于郾城的抗日志士,早在学生时代就投身革命洪流,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扎根中原大地播撒革命火种。1939年3月,中共鲁西区党委机关随部队转移至山东省高唐县遭日军突袭,突围中赵伊坪中弹被俘,年仅29岁的他被敌人纵火杀害。

如今的受降亭四碑前总有驻足的人群,它也早已超越了纪念物的定义。

“目前,受降亭和周边景点已成为漯河市最有影响力的红色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前来参观的群众达10万人次。”殷明娥介绍道。

每年的节庆日,受降亭以及旁边建立的纪念馆都会迎来大量参观者,这里成为各级党政机关、部队、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党性教育的首选基地。(河南法治报记者 卫云飞)

来源:平安河南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