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洋河、舍得、李渡密集拜访中酒协的系列对话,折射出白酒行业在消费迭代与市场变革中的战略共识——以品质为根基、以文化为灵魂、以创新为驱动,推动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升级的深度转型。
近期,洋河、舍得、李渡密集拜访中酒协的系列对话,折射出白酒行业在消费迭代与市场变革中的战略共识——以品质为根基、以文化为灵魂、以创新为驱动,推动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升级的深度转型。
多场对话交流中,无论是头部名酒的复盘,还是区域酒企的突围,均聚焦三大核心命题:如何在产能与贮能间平衡以夯实品质基石?怎样借文化创新与场景突破满足新一代消费需求?以及如何融合科技与传统开辟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01
品质与贮能
白酒价值的长期主义基石
面对行业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品质”与“贮能”被反复强调为支撑白酒长期价值的核心要素。
洋河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顾宇提到,企业始终将品质视为生命线,从原料甄选到陈贮勾调的全链条精益求精,正是对这一逻辑的实践——经典产品线的持续优化与数字化赋能生产效率提升,本质是通过可控的“品质稳定性”建立消费者信任;而年轻化新品布局与品牌文化深耕,则是通过满足新消费群体的情感需求延伸品质内涵。
珍酒李渡集团副总裁、李渡酒业总经理汤司令也表示,品质始终是白酒行业应对一切变化的不变基石,李渡酒业将筑牢立身之本,紧跟时代步伐,抢抓时代机遇,始终以消费者为中心,保持“中国白酒申遗”战略定力不动摇,为中国白酒申遗注入强劲动力,助推申遗步伐持续加快。
宋书玉理事长的观点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认知:他明确指出,白酒产业追求产量与产能的同时,“绝不能忽视贮能”。真正的好酒需要时间的沉淀,科学管理的贮能与精细的陈贮过程是高品质不可或缺的环节,产能与贮能的平衡才是支撑长期价值的关键。这一论述直击行业痛点——过去部分企业盲目扩产却忽视贮存环节,导致品质波动;而未来,“时间价值”将成为区分普通白酒与高端品质的核心标准。
同时,他提到中国白酒正经历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这一过程不仅是短期指标的调整,更是内涵与外延的全面革新,品质正是转型的基石。
02
文化赋能与场景创新
满足新消费需求的关键路径
消费群体的代际更迭与需求升级,倒逼酒企从“卖产品”转向“卖体验”与“卖文化”。
宋书玉分析,年轻一代消费者不仅追求“喝好酒”,更注重“喝得明白”“喝得健康”“喝得有文化”,同时白酒国际化进程中如何让全球消费者“读懂”传统文化底蕴,既是挑战也是使命。这一判断在多家酒企的实践中得到印证:
洋河通过强化“梦之蓝”品牌故事与数字化营销探索年轻化市场,本质是通过文化叙事与场景适配提升消费共鸣;舍得酒业在光瓶酒市场深耕时,不仅依托沱牌特级T68等产品力,更计划通过青年创业项目下沉三、四线城市,本质是通过场景下沉与文化贴近扩大消费基数。
宋书玉特别强调,当前饮酒场景已从社交扩展到日常多层次场景,消费者对白酒的需求更加多元挑剔,企业必须追求“极致化”:品质稳定性、口感舒适度、包装审美、服务闭环乃至文化表达均需精益求精。例如,文化上要深入挖掘白酒承载的深厚内涵,让美酒成为情感寄托;风味上要通过科创+文创提供精准化味觉体验,满足不同群体的细分需求。
这些实践共同指向一个结论:白酒的未来竞争力在于能否通过文化赋能与场景创新,将产品转化为消费者的情感连接与生活方式载体。
03
科技融合与传统坚守
产业升级的双轮驱动
在坚守传统酿造工艺的同时,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效率与品质,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另一关键。
宋书玉指出,中国白酒必须坚守传统酿造工艺这一文化根基,但也要积极引入智能技术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传统酿造的科学性已被证实,而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智能化手段可优化酿造过程、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工艺。
这一思路在区域酒企的发展中已有体现:
柳林酒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产品品质,联合央视传播提升品牌认知度,并呼吁建立年份酒认证体系以规范市场;
高洲酒业计划通过厂庆活动总结40年经验,同时联动政府、协会构建战略共同体,其发展亮点正是“在传承传统酿造技艺基础上积极拥抱现代化技术”;
板城酒业则强调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老五甑酿造工艺”的传承,同时依托协会支持推动产区建设与文化打造,本质是在坚守传统工艺独特性的基础上,借助外部资源提升综合竞争力。
此外,宋书玉提到的白酒行业从“以香型划分传统阶段”迈向“个性化表达新时代”,进一步点明创新方向,企业需通过风味创新、文化IP打造等差异化策略满足多样化需求,而智能技术与文化创意的结合,比如:科创+文创的风味表达,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整体而言,在名酒观察看来,多家酒企与中国酒业协会的密集互动,既是行业压力下的“抱团取暖”,更是主动升级价值链的关键举措。未来,能否将文化资产转化为消费认同、将工艺特色固化为标准壁垒,将成为企业从交流走向实质增长的分水岭。
来源:名酒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