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题记:8月15日上午,由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画院院长闫占福、副院长刘桂莲组织的写生活动在石崖泉山庄画院写生基地顺利开展。研究会副会长华孚君,高级研究员齐国栋、贾耀、武美、王雅秋、冉祥维、赵剑锋、孙树恒,宣传部部长杨德明、副秘书长边美英、会员部副部长袁
从“在工作室”到“在场景”:写生范式转向及其对书画家的深层影响
作者︱孙树恒
题记:8月15日上午,由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画院院长闫占福、副院长刘桂莲组织的写生活动在石崖泉山庄画院写生基地顺利开展。研究会副会长华孚君,高级研究员齐国栋、贾耀、武美、王雅秋、冉祥维、赵剑锋、孙树恒,宣传部部长杨德明、副秘书长边美英、会员部副部长袁玉珍、一部部长王国强、三部副部长庄耀、八部副部长郭瑞泽,会员姜连祥、赵兴选、陈荣、孙伊敏、郭强、王钰兰、靳玉清、孟常春、周燕、杨海娟、武瑞梅等近30名书画家齐聚一堂,用笔墨丹青记录自然之美。
一
今天是8月15日,秋高气爽的天里,裹着雨后特有的清润,空气像被细细滤过,带着草木的潮香,格外明净。我和近30位书画家一同驱车,缓缓踏入了石崖泉山庄。
这场由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画院院长闫占福与副院长刘桂莲组织的写生活动,将平日分散在各地自己工作室的创作者聚集到自然现场来。有的驻足山涧,凝视水流冲刷岩石的肌理;有的蹲在崖边,指尖轻触风化的石纹;有的立于松下,感受风过枝叶的律动……从画室的宣纸、墨砚到山林的石泉、草木,从孤独的创作到 集体的感知,这场活动本身便是一次“从工作室到场景”的范式实践。
在传统书画创作中,“工作室”是核心场域:书画家依赖记忆中的山水、案头的画册或电子屏幕里的图像进行创作,笔墨语言多遵循既定范式,画山必“披麻皴”,写水必“游丝描”,书法则严守“永字八法”的框架。而石崖泉的现场却截然不同:阳光穿过树冠的角度每小时都在变化,山风带来的湿度让宣纸的晕染速度忽快忽慢,泉水撞击岩石的声响甚至影响着运笔的节奏。在这里,“创作”不再是对“范本”的复刻,而是人与环境的即时对话。研究会副会长华孚君在活动致辞中提到:“书画家,只有脚踩在石崖泉的土地上,笔墨才能摸到自然的心跳。”这种“在现场”性的强调,正是写生范式转向的核心标志。
二
要理解这场转向,需先厘清“写生”的本质。从美学概念来看,写生绝非简单的“对景描摹”,而是“感知主体与感知对象的共同现实”,它既是自然作为“在场者”的场域呈现,也是创作者以身体性参与构建的现实。石崖泉山庄为这一本质提供了绝佳注脚。
作为“感知对象的现实”,石崖泉的场域特征极具辨识度:裸露的灰黑色岩石带着草原戈壁的粗粝,却因山泉长期浸润而生出青苔的柔润;秋季的草木褪去浓绿,红红的沙果在风中翻动,与远处黛色的山影形成层次分明的色块;山涧水流时而平缓如绸,声音从“潺潺”的意境,构成了场域的听觉维度。这些具体的物质存在,岩石的硬度、泉水的温度、树叶的触感、风的速度,共同构成了“在场的场域”,拒绝被简化为“山水符号”。
而作为“感知主体的现实”,书画家的“身体性在场”打破了工作室中“主体-客体”的二元对立,笔墨里该有这种沉坠感。”这种通过身体感知山水林草获得的理解,远比画室里的“理性分析”更鲜活。在这里,眼睛所见、耳朵所闻、身体所感交织成“具身认知”,创作者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与自然共同“生成现实”的参与者。
三
写生的范式转向,本质上是一场认识论的革命,它不再执着于追问“艺术是什么”,而是探究“艺术如何发生”。
在传统工作室创作中,山水作品多遵循“高远、深远、平远”的构图范式,山石用“斧劈皴”,树木取“蟹爪枝”,是对“经典山水”的致敬。但在石崖泉,他们放弃了预设构图:“石崖泉的山没有‘主峰’,是散漫的、互相依偎的,像草原上的羊群。”开始跟随目光的移动调整笔墨,整幅作品没有“标准山水”的庄严,却充满了“此刻此地”的生动,这正是“艺术如何发生”的体现:它不是对“山水本质”的再现,而是创作者与石崖泉山水在特定时刻的相遇过程。
在工作室时,画泉水多以“平行线”表现水流,认为这是“水的本质形态”;但在石崖泉,水没有固定形态,见水不见泉,水流是‘碎的’,阳光照得它像撒了银片,这种对“过程”的重视,彻底打破了“艺术有固定本质”的认知:石崖泉的水没有“标准答案”,艺术的意义就藏在“水如何被看见、被理解、被表现”的动态过程中。
这种转向对书画家的创作观产生了深刻影响,石崖泉让我们明白,画得“活”比“画得像”更重要,活就是让笔墨跟着心跳、跟着风、跟着泉水走。
四
写生不仅改变了艺术的生成方式,更在场景中营造出独特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由地方故事、物理场景与身体体验交织而成,既影响画家的视觉表达,也重塑着书法家的笔墨精神。
石崖泉山庄的“故事性”为氛围奠定了基底。这些故事并非抽象的传说,而是嵌入场景的“活的记忆”,而书画家的身体参与,触摸石刻、蘸取泉水,则让历史“可感”,形成“过去-现在-创作者”的对话。
场景的“多感官性”进一步强化了文化氛围。在石崖泉山庄,30位书画家就构成了一个大文化场,共同构成了感知场。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每个人都会心情愉悦,神清气爽,开怀畅饮,自然流露,笔墨丹青绘山河山河,这种跨感官转化让书法突破了“视觉艺术”的界限,也让绘画承载了更多感官记忆,文化氛围因此变得立体而可触。
这种氛围对书画家的影响是深层的:它让创作从“技法练习”升华为“自然体验”,字里会有石的硬、画里有泉的活,手、耳、眼都记住了这里的一切。
五
在全球化时代,书画创作容易陷入“符号化”陷阱,用固定范式表现“山水”“自然”,失去地域特色。而石崖泉的写生实践证明,只有扎根具体地点,感受其物质特征,理解其历史故事,才能让笔墨语言“有根”。我觉得到石崖泉山庄写生,大家画石崖泉,不是为了画好看的山水,是为了让内蒙古的山水有自己的笔墨声音,这声音,就藏在石的纹、泉的流、风的声里。
从“在工作室”到“在场景”,写生的范式转向不仅改变了书画家的创作方式,更重塑了他们对“艺术”与“在现场”关系的理解。在石崖泉,笔墨不再是对“范本”的模仿,而是对“此刻此地”的回应;书画家不再是“艺术的创造者”,而是“地点故事的讲述者”。这种转向的意义,或许正在于让艺术回归最朴素的本质,在与具体地点的相遇中,在物质与心灵的共鸣里,让美自然发生。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
来源:阳光诗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