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真的伤肾吗?长期喝危害不大,反而是这6类中药更危险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15 21:14 1

摘要:“这几年喝黄芪水的人越来越多,是不是因为肾都快不行了?”每次路过社区广场,总能听见有人这样半开玩笑地念叨。

“这几年喝黄芪水的人越来越多,是不是因为肾都快不行了?”每次路过社区广场,总能听见有人这样半开玩笑地念叨。

黄芪,这个在中药柜台上常年霸榜的“人气选手”,被无数人奉为补气圣品,但风靡的背后,也有人开始担心:天天喝,会不会喝伤了肾?

这不是个杞人忧天的问题。社交平台上,关于“黄芪伤肾”的说法层出不穷,有人说越补越虚,有人说喝多了尿蛋白都出来了,甚至还有人直接给黄芪贴上“慢性肾病催化剂”的标签。

怕是听多了,就连手里那杯热腾腾的黄芪枸杞水,也突然变得烫手起来。

但真相究竟是怎样的?黄芪真的会伤肾吗?还是又一次“以讹传讹”?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得先明白一件事:黄芪到底是干啥的。

它不是“补啥都灵”的万金油,它最拿手的,是“补气固表、利尿消肿”,说得直白点,它是个让人“精神头儿起来”的老中医中的“老中医”

不少人喝完黄芪水之后,觉少了、累轻了、尿多了,心里还挺踏实。但也正是这“利尿”二字,让不少人误以为它对肾有害。

利尿≠伤肾。

就像你多放点盐调味,不代表你就要高血压一样,黄芪的利尿,是通过调节体内水液代谢来达到排湿的目的,反而能减轻肾的负担。它不是逼肾“加班”,而是帮肾“减负”。

那为啥有人喝黄芪水后反而觉得不舒服?

这事,还真不能都怪黄芪。很多时候,是“用错了人”。

比如本身阳虚、体寒、内热不重的人,天天喝黄芪,就像穿棉袄晒太阳,补过了头,反而上火、口干、夜尿频。黄芪不是谁都能随便喝的,关键要看体质。

就像穿衣服,别人穿羽绒服你也穿,你不冷也非得裹上,就容易出汗感冒。

从中医角度讲,黄芪的“气”,补的是正气,而不是乱补瞎补。乱补,就像猛踩油门但方向盘没握紧,车翻了不怪油门。

更有意思的是那些担心黄芪伤肾的人,可能不知道,真正对肾“动手”的,往往不是黄芪,而是下面这几类中药。

第一类:含马兜铃酸的药材

这是一类“黑名单”上的老毒物。马兜铃、关木通、广防己……这些年被陆续查出含有马兜铃酸,已被证实与肾小管坏死、肾功能衰竭密切相关

一项研究显示,长期服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药,与肾癌的风险成倍增加。

第二类:重金属超标的矿物类药材

像朱砂、雄黄、砒霜等,这些在古代可以“镇心安神、解毒杀虫”,但现代人动不动就服,那可不叫治病,那叫慢性中毒

这些药材若未经炮制,含量控制不严,肾脏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第三类:未经科学炮制的草乌、附子等毒性药材

这些“猛药”,在古代常用于急救,但需严格炮制、配伍,一旦炮制不当,就可能出现心律失常、肾功能损伤等严重后果

别说喝多了,一点点都可能出事。

第四类:长期服用“排毒养颜”类保健中成药

这类药往往打着“清肠排毒”的旗号,成分复杂,有的含泻药成分,长期服用会导致肠道依赖,更有甚者损伤肾脏排毒功能

那些天天喊着“排毒”的药丸,不少是“假排毒,真折腾”。

第五类:含有不明中西药成分的“偏方”类中药制剂

这类“江湖秘方”,往往配方不明、成分不清,一些甚至偷偷加了激素、止痛药,短期见效,长期废肾

你觉得自己“气色好多了”,其实是激素在撑场子,肾脏却在偷偷流泪。

第六类:滋补类药物长期不辨体质乱吃

像六味地黄丸、龟鹿二仙胶、鹿茸等,听起来个个都是宝,但用错了人,就是毒

比如阴虚火旺的人吃鹿茸,等于火上浇油;阳虚寒盛的人吃知母、黄柏,就像喝冰水洗冷澡,肾更“哆嗦”。

别盯着黄芪不放,真正需要警惕的,是这些“伪养生”。

再回到黄芪,长期喝到底安不安全?

如果你是体质虚弱、易感疲倦、爱出汗、经常感冒的类型,适量喝点黄芪水,反而能增强免疫力,提升肾脏代谢能力

但如果你是阴虚火旺、舌红口干、夜间心烦的人,那就不适宜天天补。

喝黄芪,不是问题,问题是你适不适合喝。

就像穿鞋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医生能看出来,但黄芪自己不会说话。

别让道听途说把黄芪“拉黑”,也别把它当成万能补药天天灌。

真正的养生,从来不是“闭眼喝”,而是“睁眼选”。

现如今,养生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属,越来越多年轻人也开始端起保温杯。

但保温杯里泡的不只是中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科学、个性、适量、辨体质,才是泡药茶的正确打开方式。

黄芪无辜躺枪的现象,其实折射出一个普遍误区:对中药既崇拜又误解

有人觉得中药都温和,怎么吃都没事;有人又怕得要命,碰都不敢碰。

但实际上,中药和西药一样,都有适应症和禁忌症。关键不在“中”与“西”,而在“合不合适”

别把“天然”当成“无害”,也别把“补”当成“万能”。药,是用来治病的,不是用来“补心安”的。

如果真的担心肾脏健康,倒不如把目光聚焦在那些潜在的隐形杀手上。

熬夜、饮水少、滥用止痛药、吃太咸、暴饮暴食、气大伤肾……这些日常恶习,才是真正“杀肾不眨眼”的黑手。

黄芪顶多是个“被冤枉的好人”。

健康养生从不靠盲从,而是靠了解、判断和选择。

喝也好,不喝也罢,别让一句“别人都在喝”左右了自己的身体。

参考文献:

[1]中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2]钟南山,王辰,姜保国,等. 关于开展马兜铃酸类中药安全性评价的专家共识[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3,38(4):901-905.

[3]刘建平,王志勇. 含重金属中药制剂的肾毒性研究进展[J]. 中国药理学通报,2024,40(3):346-350.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来源:小医说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