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文书的变革 一条通往民心的路——三都法院以数字化“要素式”示范文本破解司法为民难题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16 00:24 1

摘要:作为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超97%,地理的阻隔、语言的差异与数字时代的鸿沟交织,长期制约着司法服务的脚步。

作为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超97%,地理的阻隔、语言的差异与数字时代的鸿沟交织,长期制约着司法服务的脚步。

破题,势在必行。三都法院以一份小小的数字化“要素式”示范文本作为支点,撬动了一场深刻的司法服务供给侧改革。自今年5月以来,改革让平均立案周期缩短3.29天,案件审理周期缩短3.2%。一场始于“一张纸”的变革,正在将公平正义的阳光洒向大山深处的每一个角落。

座谈会现场

织密一张网:服务下沉,让群众“少跑路”

“以前打官司,要翻几座山,花大半天才能到县城,光来回路费就不少,还常常因为材料不对白跑一趟。”这是不少三都山区群众曾面临的困境。

针对群众“往返诉讼耗时长、自行立案难度大”的痛点,三都法院着力破解地理阻隔,构建起一个覆盖全域的“枢纽-支点-末梢”三级司法服务网络,将立案窗口实实在在“搬”到了群众家门口。

以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为“枢纽”,统筹协调全县诉讼服务资源,做好顶层设计与指导;依托各派出法庭作为“支点”,辐射带动其辖区内的重点乡镇,提供就近立案、就近咨询的便捷服务。

最关键的一环,在于将服务的“末梢”延伸至最基层。法院在全县105个村寨设立法官便民联系点,并联合综治中心网格员设立村级“代办点”。这些网格员经过系统化培训后,变身为群众身边的法律“指导员”,手把手、面对面地指导群众如何填写要素式表格。一张桌、一条凳、一个熟悉乡情的网格员,就构成了一个微型“立案窗口”。

2025年以来,全县村级“代办点”已累计指导填写示范文本137次,平均立案时长仅2.56天,真正让司法服务融入乡土,让群众“不用翻山越岭,就能走进司法大门”。

调解现场

倾注一颗心:量体裁衣,让服务“看得懂”

“这个‘拳头’代表家庭暴力,这几颗‘骰子’代表赌博恶习,这对‘背对的夫妻’代表感情不和……”近日,三都法院立案窗口工作人员正指导着前来解纷的群众。

让群众“看得懂”,让群众“听得明”。法院面对部分群众汉语言能力有限、文化程度不高的实际,没有简单地“一刀切”推行标准化文本,而是精心打造了“图标+乡音+智能工具”的立体服务包,让示范文本既有“法度”又不失“温度”。

在离婚纠纷的示范文本中,用一个“拳头”图标代表家庭暴力,用几颗“骰子”代表赌博恶习,用“背对的夫妻”图像代表感情不和……群众只需根据自身情况勾选相应图标,即可清晰表达诉求,一看就懂、一勾就对。

同时,专门制作了水语、苗语、布依语等多种民族语言的填写指南音频,并生成二维码,张贴在村寨公告栏、乡镇集市等人员密集场所。群众用手机轻轻一扫,耳边响起的便是亲切的乡音指导,彻底解决了“听不懂”的难题。

同时,在诉讼服务大厅设立示范文本专区,提供电子版下载和微信小程序在线填写功能,并安排双语法官“一对一”指导,确保群众“零门槛”使用。

立体化的服务,让立案效率大幅提升,离婚、劳务合同等常见纠纷的立案时间从过去平均2小时缩短至30分钟内,要素缺失率骤降70%,司法服务因贴心而更深入人心。

培训会现场

拧成一股绳:协同发力,让关怀“不缺位”

在数字化浪潮下,如何避免老年人、失能等特殊群体被“落下”,是司法为民必须回答的课题。面对他们面临的“数字鸿沟”和行动不便等问题,三都法院主动延伸服务触角,推出“上门+要素指引”的定制化服务,切实解决其“不会诉、不便诉、诉不清”的难题。

法院组建了由“立案人员+网格员”构成的“1+1”上门服务团队。通过群众电话预约或网格员走访反馈,团队便可为高龄、失能及居住在偏远地区的群众提供“点单式”上门立案服务。

服务团队带着要素式表格上门,不仅现场指导填写,还耐心解答法律疑问,将司法服务从“坐堂办案”变为“上门服务”。这种模式确保了沟通无碍、材料齐全,极大减轻了特殊群体的诉累。

2025年以来,上门立案案件的材料一次性合格率高达98%,平均立案时间缩短40%,老年人服务满意度95%。

更深层次的变革,在于凝聚共识、协同发力。法院主动联合司法局、律所等法律职业共同体,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推动示范文本从“要我用”向“我要用”转变,确保这项改革循序渐进、行稳致远。

从“翻山越岭”到“触手可及”,三都法院以一份小小的数字化“要素式”示范文本为支点,撬动了司法服务供给模式的变革,让公平正义跨越山海,抵达人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景雄

一审 何永利

二审 田洋

三审 孙晓蓉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