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劝他“少骑电瓶车”,他总说这点路不算什么;拦他“夏天别顶着烈日摆摊”,他心疼“烂在地里可惜”;让他“买点好菜吃吃”,他说“没时间烧菜!”讲安全,他搬出“生死由命,坐家里还有出事的呢”;谈养生,他则讲“现在已经很好了,老底子咋咋的”。在他心里,种地,骑着电瓶三轮
潮新闻客户端 马利萍
“这点路算啥?我稳当着呢!”八十多岁的老父亲跨上他的电瓶三轮车,手一挥,顾自而去,对我的劝阻置若罔闻。看着他倔强的背影,我无奈至极。
劝他“少骑电瓶车”,他总说这点路不算什么;拦他“夏天别顶着烈日摆摊”,他心疼“烂在地里可惜”;让他“买点好菜吃吃”,他说“没时间烧菜!”讲安全,他搬出“生死由命,坐家里还有出事的呢”;谈养生,他则讲“现在已经很好了,老底子咋咋的”。在他心里,种地,骑着电瓶三轮车摆摊卖菜,仿佛是他生命价值的证明。停下来,对他而言,仿佛是向生活认输。
这份固执,护着他的要强,也埋着看不见的危险。而这风险,并非只是担忧,它曾真切地降临过。一次,父亲骑着那辆三轮车载着母亲,在家门口那个小坡道上,车子意外翻倒。两人重重摔下,沉重的车身更是压在了母亲的脚背上。结果,母亲脚背多处骨折,住院治疗,几个月无法下地行走。这场本可避免的意外,就是一次教训,可父亲还是我行我素。
父亲的固执,让我想起了杭州的一对老夫妇,心底忽然涌起一丝羡慕,羡慕他们的子女。
二老早已年过八十,三个子女都事业有成,分别定居北京、天津、深圳。年轻时他们从浙江出去,定居宁夏,而后又居北京。退休后选择在杭州养老。一次探望闲聊时,老太太一句话点出了核心智慧,也说出了为人父母最深沉的爱:“把自己照顾好,就等于不给儿女添麻烦。”
这不是空话,而是生活细节里的默契与合作。老先生习惯早睡早起,便负责买菜,顺带活动筋骨,回来还能看看书写写文章;老太太爱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电视节目,习惯晚睡晚起,就负责做饭。这看似简单的“错峰”作息,形成了一种默契的“轮值”制度。家中时刻有人清醒值守。一杯水、一片药、一次可能的踉跄,都能得到及时的呼应。他们对生活中潜在风险的清醒认知和务实应对,是保证他们晚年安稳的基础。
我跟老公感慨:“我们以后也得学这境界,尽量少给女儿添麻烦。从今天起,认真吃饭、规律作息、坚持锻炼!老了,也得把日子安排得明明白白。”这份“明白”,就是对风险的正视,更是是对至亲的责任。
可反观自家的老父亲,那份对比带来的忧虑更深了。母亲的伤痛,就是无视风险最醒目的警示牌。老话常言:“小心驶得万年船。”该正视的风险,容不得半点侥幸和轻慢。就像出门带伞,不是盼雨,而是深知淋雨受寒后可能会生病。这不是庸人自扰,而是对生活无常最基本的敬畏。
你无视风险,它就有可能趁虚而入,带来切肤之痛;你敬畏风险,踏踏实实做好防护,想清楚后果,那些看似“多事”的谨慎,正是在为平凡日子增添最实在的保障。
说到底,一家人齐齐整整、平平安安,才是这烟火人间最稳当、也最值得守护的福气!这份福气,需要每个人,尤其是如父亲般固执的长者,用一份对风险的小心敬畏,去稳稳地托住。
老人安康,儿女心安!
心存敬畏,行有防备!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