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度,一个一掐脖子就翻白眼,一松手就吹牛皮的国家。所以,对付这样的国家,打是不行的,骂是不够的,只有捧杀才能让印度发自内心的认可,进而一往无前地跳进为其设置的陷阱。
印度,一个一掐脖子就翻白眼,一松手就吹牛皮的国家。所以,对付这样的国家,打是不行的,骂是不够的,只有捧杀才能让印度发自内心的认可,进而一往无前地跳进为其设置的陷阱。
话说2025年,那是一个秋天,在印度最火爆的新闻节目上,竟然上演了戏剧性的反转:曾被多次打断发言、甚至遭静音麦克风的中国学者高志凯,竟让以“暴躁”著称的印度主持人阿纳布全程安静倾听,甚至不自觉挺直腰板。而匪夷所思的戏剧性反转,直接原因是在这场围绕“印美关税大战”的辩论中,高志凯用一句“中国能反抗美国霸凌,印度当然也行”精准戳中印度人渴望被认可和肯定的心理,进而直接点燃了15亿印度人的民族自尊心,堪称国际舆论战的经典案例。
那么,为何印度的自尊心这么强,哪怕被忽悠进沟里也无怨无悔?静夜史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不得不说,英国对印度的300多年殖民,除了带来惨无人道的剥削和压榨,更给印度带来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版图,以及无可争议的迷之自信。
于是,印度自1947年独立以来,始终以“有声有色的大国”为奋斗目标,开国总理尼赫鲁甚至在其著作中表示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可谓雄心勃勃。然而,建国70多年,这个国家从未解决种姓制度、工业化滞后、国家撕裂等系统性问题,经济发展水平更是一言难尽,所谓的经济奇迹,主要拿牛粪和牛棚滥竽充数。但印度人却保持着一种独特的迷之自信。在静夜史看来,这种自信源于殖民历史的创伤与反弹 —— 英国殖民统治留下的“二等公民”烙印,反而催生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正如英国殖民时期印度知识分子泰戈尔所言:“我们被压迫得越深,就越渴望证明自己的强大。”
而这种心理在中印对比中尤为明显。一直以来,印度人都奉行“中国行,我也行”的信条,肯低头和中国做对比是印度唯一谦虚的事。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越贬低印度,印度人就越歇斯底里,并一再证明自己牛气冲天。例如,当中国成功发射载人航天飞船时,印度媒体立刻宣称其“月船3号” 将实现更复杂的月球软着陆;当中国高铁里程突破4万公里时,印度铁道部宣布将在2025年前建成 “世界最快高铁”;中国四五六代机鱼贯出世时,印度的光辉战机更是自动升级,主打的就是一个中国有,我也有。而这种扭曲的竞争心态,恰恰成为高志凯策略的突破口。
另外,历史经验一再表明,印度是典型的“畏威而不畏德”国家。英国殖民时期,印度人对殖民者的暴力统治敢怒不敢言;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中,中国军队的雷霆一击让印度至今心有余悸。但正如英国殖民者的皮鞭未能驯服印度,中国的善意示好也常被误解为软弱。于是深谙此道的高志凯,选择用“捧杀”代替打压,既满足印度的自尊心,又将其推向与美国对抗的前台。
在静夜史看来,高志凯对印度,至少采用了“三步走”策略,可谓环环相扣,精准拿捏印度人的心理:
一是先扬后抑,点燃印度的民族自尊心。
高志凯开场便夸印度“强大到不怕美国拿枪顶头”,直击印度人渴望被认可的心理。他指出:“美国正拿枪顶着印度的头,但印度是强大的!你们有权决定从谁手里买石油,美国没资格阻止印度选择俄罗斯!” 这种对印度主权的高调肯定,瞬间打破了印度媒体对中国学者的固有敌意。此前,印度主持人阿纳布在讨论印巴冲突时多次粗暴打断高志凯发言,甚至直接静音其麦克风;而这次,阿纳布罕见地全程紧盯高志凯,不自觉挺直脊梁,因为他已经完全被这种“民族尊严”牌所打动。
二是传授中国经验,展示印度对抗美国的现实路径。
吹捧完了印度,接着高志凯又开始分享中国如何逼得特朗普政府服软认输的经验:“当美国霸凌中国时,我们绝不屈服!若美国继续挑衅,中方已准备好让中美贸易归零!” 这并非虚言 —— 中国控制全球90%的中重稀土精炼产能,美国军工企业因稀土断供陷入困境:F-35战斗机生产线因缺少镝、钆等稀土材料被迫停摆,五角大楼甚至讨论“拆退役军舰取稀土”等极端方案。这种现实威慑让美国嘉宾哑口无言,所以不管印度手里到底有没有扼住美国喉咙的杀器,高志凯就是要套用中国经验,坚持为印度提供对抗美国的“操作手册”。
三是点燃情绪炸弹,激活印度的大国野心
铺垫得差不多以后,高志凯抛出致命一击:“中国能捍卫贸易自由,印度当然也能!你们完全可以做到!” 这句“中国行,印度更行”的具象化表述,彻底点燃了印度人的血脉 —— 此前印度网友总被调侃“中国行,我也行”是典型的自欺欺人,如今“中国行,我也行”被中国学者亲口认证!印度人怎能不当场血脉觉醒?于是印度主持人直接对美国嘉宾咆哮:“中印俄三大国联手,美国能怎么办?” 然后,俄罗斯专家低头掩住笑意,美国嘉宾脸色铁青却无力反驳。
众所周知,高志凯参与的这场辩论,核心背景是“印美关税危机”。美国因印度2024 年进口俄油量激增30%(日均进口180万桶,占总进口量的39%),威胁对印加征25%关税,使总关税达50%。而印度虽高喊对美硬刚,实则缺乏反制筹码:
首先是印度对能源的高度依赖:印度国内探明石油储量仅占全球0.3%,是名副其实的贫油国,2024年进口依赖度高达89%,其中俄罗斯是最大供应国(占比35%-40%)。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若切断印度的能源进口渠道,将对其经济造成致命打击。
其次是仿制药业的极端脆弱性:印度虽虽然号称“世界药房”,但 60%的原料药依赖进口,其中中国是主要来源。更关键的是,印度仿制药企业依赖美国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美国若暂停专利授权,印度仿制药业将瞬间崩盘。
相比之下,中国恰恰抓住了这一战略机遇:一方面,中国稀土出口的全球占比(尤其是中重稀土)构成对美国的 “战略威慑”;另一方面,印度15亿人口的市场潜力对中国重塑多极化贸易体系至关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高志凯的“鼓励”成了莫迪政府最需要的台阶:既能借中国背书提振抗美底气,又可顺势降低民众对华敌意,为后续政策转向铺路。
虽然不知道印度最终在对抗美国的道路上到底会死得多难看,但从当下的情况来看,高志凯的策略迅速在印度引发了连锁反应:
首先是舆论的沸腾:节目播出后,“高志凯节奏”再成热词。无数印度网民纷纷泣不成声,他们争先恐后地表示,终于有人说我们行!言语中充满了“你太懂我”的激动,相关话题阅读量更是突破了10亿次。而印度媒体也罕见地没唱反调,直接吸收中国观点,甚至将高志凯称为“印度的朋友”。
其次是政府的转向:莫迪政府借高志凯表态缓解公众对华偏见,为政策转向营造氛围。此前,印度奉行“远交近攻”的外交战略,在美俄之间寻求平衡,同时对华保持防范;如今,印度开始释放与中国合作的信号,如印度防长紧急呼吁“永久解决边界问题”,回应高志凯此前提出的“以恒河划界”的“高志凯线”。
最后是国际格局的变动:中印俄三国合作的潜在影响开始显现。俄罗斯专家在节目中虽憋笑却难掩喜色,因为印度的加入将增强三国在能源、贸易等领域的话语权。而美国在印太战略中试图拉拢印度制衡中国的计划,正被高志凯的“捧杀”策略悄然瓦解。
在静夜史看来,高志凯的策略之所以高明,根源在于他精准把握了印度的命门:
一是印度人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印度人对殖民历史的创伤记忆使其对“尊重”极度敏感,于是高志凯的夸奖比任何批评都更易入耳。
二是印度一直有着强烈的大国野心:印度渴望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有声有色的大国”,高志凯的“中国行,印度更行”表述,为其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剧本”。
三是印度存在着难解决的现实困境:印度在能源、医药等领域的短板使其急需精神支持,高志凯的言论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缺。
可以说,高志凯一席话,不仅让印度胜读十年书,更在国际上产生了不亚于十个师的可怕效果。历史终将证明,印度这种“畏威而不畏德”的国家,注定是被戏耍的棋子命。正如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中,中国用拳头让印度懂得“边界不可侵犯”;如今,高志凯用“捧杀”策略让印度自我膨胀,主动与美国硬刚,实则是更高明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在这场国际博弈中,中国以稀土为矛、以市场为盾,正悄然重塑多极化贸易体系 —— 而印度,不过是这盘大棋中的一颗并不关键的棋子。
结语
可以说,高志凯参与的,表面上是一场电视节目,实则是大国博弈的缩影。当印度在“中国行,印度更行”的口号中自我陶醉时,中国早已看透其本质:一个充满殖民创伤、怀揣大国野心却缺乏实际能力的国家,注定无法真正对抗美国。而中国,正以“捧杀”为手段,将印度推向与美国对抗的前台,同时为自己争取战略主动权。这,才是真正的高明之处。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来源:静夜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