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大任于“斯人”?还是“是人”?网友吵翻了,人教社回应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6 20:59 1

摘要:“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相信许多人对这段出自《孟子・告子下》的经典语句都耳熟能详。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其中 “是人” 还是 “斯人” 的争论,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相信许多人对这段出自《孟子・告子下》的经典语句都耳熟能详。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其中 “是人” 还是 “斯人” 的争论,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争议的源头主要来自于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一些 “70 后”“80 后”“90 后” 纷纷表示,自己当年所学的课文中,明确写的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而且印象深刻,在背诵时也是如此记忆。甚至有人翻出了自己学生时代的笔记本,上面清楚地记录着 “斯人” 版本。但与此同时,也有大量证据表明,现行的统编教材以及众多权威古籍版本,均采用的是 “是人” 的表述。

在流传下来的众多《孟子》版本中,无论是唐宋时期的刻本,还是明清时期的精校版,绝大多数都记载为 “是人”。例如南宋朱熹所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对儒家经典的重要阐释之作,其中对《孟子》这一篇章的注释中,采用的就是 “是人”。清代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这一版本被公认为是对古代经典最为精善的校勘本之一,其中《孟子注疏》部分同样是 “是人”。

对于究竟是天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后来人教社也是做出了回应,并说道该出版社从1961年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以来,历套教材文章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那么究竟是用“是人”合理,还是“斯人”合理呢?从训诂学的角度分析,“是”在古汉语中常作为指示代词,有“这”“这个”的意思,“是人”即“这个人”,在语境中指代将要承担大任的人,表意更加清晰合理。而“斯”虽然也有“这”的含义,但在《孟子》原文的语境里,其实“是人”更能契合原句的逻辑。

那么,“斯人” 的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呢?有学者推测,可能是由于古代书籍的传播主要依靠人工抄写,而在抄写过程中,可能因为笔误等原因,将 “是” 写成了 “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错误的版本在一定范围内流传开来。另外则是一些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在引用这一经典语句时,也可能采用了 “斯人” 的表述,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其传播范围,加深了人们对 “斯人” 版本的印象。

此外则是人们在回忆信息时,往往会受到自身情感、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倾向于选择那些更符合自己认知习惯,或者更具“美感”的表述。相比“是人”,“斯人”在音韵上确实更加朗朗上口,也给人一种文雅、古典的感觉,这可能也是很多人更容易记住“斯人”的原因之一。

写到最后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这场关于 “是人” 还是 “斯人” 的争论,无疑也是一次对经典文化的重新学习。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承载着先人的智慧,我们不能因为一些集体记忆的偏差,就随意篡改经典。所以大家以后在传播经典文化时,一定要保持严谨的态度,避免以讹传讹。

大家如果还有别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和讨论,同时也欢迎收藏和转发。(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来源:小橘子谈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