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就是,每天特别努力,真的,早出晚归,项目一个接一个地做,班一个接一个地加,从来不敢停下来。你觉得自己就像一个陀螺,被一根看不见的鞭子抽着,不停地转啊转。
一旦掌握这6个人生复利公式,你的人生将开始快速成长!这6个复利人生公式,99%的人没发现,一旦启动变富如同喝水一样简单。
大家好,我是老杨。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就是,每天特别努力,真的,早出晚归,项目一个接一个地做,班一个接一个地加,从来不敢停下来。你觉得自己就像一个陀螺,被一根看不见的鞭子抽着,不停地转啊转。
你以为你在前进,但偶尔在深夜回家的地铁上,看着窗户里自己那张模糊又疲惫的脸,你会突然问自己:我这么拼,到底是为了什么?我的人生,真的在变好吗?还是只是在原地打转,转得越来越快?
我们身边总有那么一两个人,好像没我们这么“卷”,但人生就像开了挂一样。三五年前大家还差不多,但一晃眼,他已经遥遥领先,无论是财富、认知,还是整个人的状态,都把你甩开了一大截。你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是运气?是背景?
其实,可能都不是。你和他之间,差的可能仅仅是几个你从未听说,或者听说过但从未真正理解的“人生算法”。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套“算法”——6个人生复利公式。
这玩意儿,学校里不教,父母可能也不懂,但它却像物理定律一样,默默地支配着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轨迹。99%的人,一辈子都没发现它的存在,只是在低水平地重复努力。
而一旦你掌握了它,并且开始在生活中启动它,你会发现,成长和变富,真的会像呼吸和喝水一样,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
这条视频会很长,信息量会很大,但我保证,如果你能耐心看完,它可能会彻底改变你对“努力”和“成长”的认知。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
我们先从最基础,也最容易被误解的一件事说起:学习,或者说,知识。
很多人一听“学习”,头都大了,觉得那是学生时代的事儿。上班了,哪有时间?就算学,学个啥?考个证?学个新软件的操作?这些当然也算学习,但它们更像是“点状”的努力,是“一次性”的收益。今天我们聊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知识复利”。
什么叫知识复利?我打个比方。你学英语,最开始背50个单词,可能要花一整天,而且忘得飞快,这个过程极其痛苦,回报率低到你怀疑人生。但当你咬着牙,背下来500个单词的时候,你再去看一篇简单的文章,你会发现,嘿,我能猜出另外50个单词的意思了。
因为这500个单词为你构建了一个最基础的“语义网络”,它们之间会互相解释、互相连接。当你掌握2000个核心词汇的时候,你学习新知识的速度会呈指数级上升。
你看一部美剧,查5个生词,可能就能多“解锁”50句台词的真正含义。这就是知识的“利息”。你最初投资的那些“知识本金”,开始自己产生“知识利息”,然后利滚利。
很多人为什么学习没有效果?因为他们一直在“存本金”,却从来没等到“利息”出现的那一天。他们今天学Python,明天听说区块链很火,又去啃白皮书,后天看人家做短视频赚钱,又去研究运镜和剪辑。
每一个都浅尝辄止,每一个都是在重复那个最痛苦的“从0到1”的阶段,却从来没有在一个领域里,积累到那个能产生“复利”的临界点。
真正厉害的人,他们的知识结构,往往是“T”字型的。那个“T”的一“横”,代表他们知识的广度,什么都懂一点,保证自己不和世界脱节。但更重要的,是那一“竖”——他们在某一个核心领域的深度。这个深度,就是他们的“复利引擎”。
我认识一个朋友,他最开始只是个普通的公司职员,做数据分析的。每天就是用Excel拉表,做报表,枯燥得不行。但他没有止步于此。
他下班后,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把Python和SQL从基础到高级,系统地学了一遍。这个过程非常痛苦,但他扛过来了。然后,他发现新世界的大门打开了。
过去要用Excel点一下午的活儿,他写个几十行代码,五分钟就搞定。他省下来的时间干嘛呢?他没有去打游戏、刷剧,而是开始研究业务。
他开始思考,这些数据背后,到底反映了公司的什么问题?哪个渠道的用户质量最高?哪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快到头了?
因为他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他的“知识本金”),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数据利息”。他的分析报告,总能一针见血。很快,他就从一个“做表哥”,变成了老板离不开的“业务军师”。
两年后,他跳槽去了一家更大的公司,薪水翻了三倍。现在,他已经是那个领域小有名气的专家了。
你看,他的财富增长,只是他“知识复利”的一个结果。那个让他痛苦了一年的学习过程,就是他在铸造属于自己的“印钞机”。
之后,这台机器开始日夜不停地为他工作。很多人只看到了他薪水翻三倍的结果,却没看到他启动“知识复利引擎”的那个过程。
所以,从现在开始,问问自己:我的“T”字那一“竖”在哪里?我有没有一个能为我带来源源不断“利息”的知识领域?如果你还没有,别慌。
找到你最感兴趣、也最有潜力的那个点,然后像我那个朋友一样,忘掉那些急功近利的“风口”,花上一两年时间,安安静静地,把它的“本金”攒够。
当你感到知识开始在你脑子里互相连接、自动生长的时候,恭喜你,你的第一台人生复利印钞机,已经开始启动了。
聊完了知识,我们来聊一个更更更重要,但几乎被所有人当成“消费品”的东西——健康。
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每天少睡一个小时,用来工作或者学习,是赚了还是亏了?很多人,尤其是年轻的朋友,会下意识地觉得“赚了”。我用一小时的睡眠,换来了一小时的“产出”,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啊。
这就是最典型的“线性思维”。而用“复利思维”来看,这简直是亏到姥姥家了。
我们先不说那些大道理,什么熬夜猝死之类的。我们就说最实际的。你今天少睡一小时,明天精神是不是会差一点?注意力是不是会不集中一点?做事的效率,是不是会低一点?可能你没啥感觉。但连续一周、一个月、一年呢?
我给你描述两个平行世界的人生。A先生,每天坚持11点前睡觉,保证7-8小时睡眠。早上起来,神清气爽,思维敏捷。他工作4个小时的效率和创造力,可能比别人吭哧吭哧干6个小时还高。
B先生,信奉“睡眠是懦夫的行为”,每天凌晨一两点才睡,靠咖啡和功能饮料续命。白天大部分时间,他都处于一种“低电量模式”,大脑像塞满缓存的电脑,运行缓慢,容易出错。
短期看,B先生好像每天比A先生多了三四个小时的工作时间。
但长期看呢?A先生因为精力充沛,情绪稳定,他做决策更清晰,跟同事沟通更顺畅,学新东西更快。他的身体,在为他的事业“增加杠杆”。
而B先生呢?他长期处于“精力赤字”状态,这会直接影响他的情绪、决策能力和创造力。他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同事吵架,可能会因为脑子不清醒而犯下致命的错误,更别提学习新知识了,他连保持现状都觉得费劲。
五年,十年后,你再看。A先生可能因为持续的高效率和高质量产出,成为了公司的核心骨干。而B先生,很可能还在底层挣扎,甚至因为身体垮掉,连挣扎的力气都没有了。
这就是“健康复利”和“健康负复利”。你的身体,是你人生唯一的“底层资产”。你所有的知识、财富、人脉,都构建在这个资产之上。
当你每天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度运动时,你不是在“浪费时间”,你是在给你的“底层资产”支付“利息”。
这个利息,会以“充沛的精力”、“稳定的情绪”、“清晰的思维”这些形式,在未来的每一天,给你带来超额的回报。
反过来,每一次熬夜,每一次暴饮暴食,每一次久坐不动,你都不是在“享受”或者“拼搏”,你是在从你未来的“健康账户”里,透支“本金”。
而且,这个透支,是带着高利贷的。短期的小病小痛,就是高利贷的警告;长期的慢性病,甚至重病,就是这个高利贷的“利滚利”让你彻底破产。
很多人的人生悲剧,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健康账户”过早地清零了。他们用前半生透支健康去换钱,又用后半生花光所有的钱去买健康,结果往往是两手空空。
所以,别再把健身、早睡当成一种“任务”了。你要把它理解成一种“投资”,是回报率最高,且毫无风险的投资。
你今天多睡的半小时,多走的半小时路,就是为你明天的认知能力、赚钱能力,存下的最宝贵的“本金”。别等到身体拉响警报,才追悔莫及。那个时候,你想启动“健康复利”,可能已经没有“本金”了。
聊完了内在的知识和健康,我们来聊聊外在的,也是很多人最关心的话题:人脉,或者说,关系。
一提到“人脉”,很多人脑子里出现的画面,就是各种饭局、酒局,点头哈腰,交换名片,然后那个名片就躺在你的抽屉里,再也没有然后了。
这种“集邮式”的社交,是在用“线性思维”理解人脉。我认识一个人,我的人脉库就+1。这有用吗?微乎其微。
真正的人脉,同样遵循“复利”的逻辑。它的“本金”是什么?不是你的头衔,不是你认识谁,而是两个字——“信任”。
我给你讲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做设计的年轻人,我们叫他小C。他刚入行的时候,没什么名气,接的都是一些小活儿。
有一次,一个客户半夜三点给他打电话,说有个PPT急用,能不能帮忙改几页。这个活儿钱少,又折腾人。很多人可能就直接拒了,或者拖到第二天。但小C二话没说,爬起来就干,一个小时内改完发给了客户。客户特别感激。
就这么一件小事,发生了什么“复力效应”呢?
首先,这个客户后来把公司所有设计相关的活儿,都给了小C。这是“利息”的第一层。
其次,这位客户把小C推荐给了他生意上的伙伴。他说:“你找小C,放心,这个人靠谱。”于是,小C的客户名单上,多了好几个优质客户。这是“利息”的第二层。
更重要的是,因为小C“靠谱”的名声传出去了,一个业内的大佬听说了他,给了他一个参与大项目的机会。在这个项目里,小C的能力被彻底激发,身价倍增。这是“利息”的第三层,也是最重要的一层。
你看,整个过程的起点,不是小C的设计能力有多么惊为天人,而是他用一次“超预期的交付”,成功地把自己的“信任本金”,存进了客户的心里。然后,这笔“信任本金”,开始像病毒一样,自我复制,自我传播,为他带来源源不断的“人脉利息”。
很多人搞反了。他们拼命地想去认识“牛人”,想从牛人那里“索取”资源。但他们没想明白一个最基本的道理:牛人为什么要帮你?社交的本质,是价值交换。
你身上没有值得别人“信任”的价值,你认识再多牛人,也只是人家通讯录里的一个名字。
所以,什么是“人脉复利”的正确启动方式?
停止无意义的“集邮式社交”。把那些混饭局、到处加微信的时间,用来做好你手上的每一件小事。每一次的交付,都争取做到“超出预期”。
别人让你做到80分,你努力做到90分,甚至100分。这个多出来的10分、20分,就是你在为你的“信任账户”存钱。
当你的“信任账户”余额足够多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你不再需要主动去“社交”了,机会会自动来找你。
你的口碑,就是你最高效的“业务员”,7x24小时,在全球范围内,为你寻找合作伙伴。这,才是人脉的最高境界。
记住,你的人脉价值,不取决于你认识多少人,而取决于有多少人“信任”你。把“打造个人信誉”,当成你最重要的社交活动。这个“信誉本金”一旦建立,它所产生的复利,会让你受益终生。
我们讲了知识、健康、人脉。这三样东西,要怎么去积累和维护?都需要一个底层的能源,我称之为“心力”,或者说,专注力。
在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感觉自己“没时间”。但你仔细想一想,你真的没时间吗?还是你的时间,都变成了“碎片”?
你打算看一本书,看了两页,手机响了,你拿起回了个微信;放下手机,又想起来有个邮件要处理;处理完邮件,又忍不住刷了十分钟短视频。
等你终于想起来还要看书的时候,一个小时过去了,书还停留在第三页。你感觉自己忙活了半天,但什么都没做成,而且心特别累。
这就是“心力耗散”。你的大脑,就像一个开了无数个应用程序的手机,每个程序都在消耗你的CPU和电量。结果就是,运行速度极慢,而且很快就没电了。
什么是“心力复利”?就是反过来。你能在一段时间内,关闭所有不必要的“后台程序”,把全部的“心力”,聚焦在当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上。
这有什么神奇的效果?
第一,效率指数级提升。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心流”。当你高度专注的时候,你会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状态,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达到顶峰。在这种状态下工作1小时,产出的质量和数量,可能远远超过你“碎片化”工作3个小时。
第二,你会获得巨大的“认知红利”。当你能静下心来,完整地读完一本书,深度地思考一个问题时,你才能真正把知识“内化”,形成自己的体系。而在碎片化阅读里,你得到的只是一些“信息噪音”,这些东西今天看了明天就忘,根本无法形成“知识复利”。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专注本身,就是一种可以锻炼的“肌肉”。你今天能专注30分钟,明天你就可以挑战45分钟。当你能做到连续2-3个小时不分心,去做一件高价值的事情时,你就已经拥有了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超能力”。
拥有这种“超能力”的人,和没有的人,人生轨迹会怎样分化?
一个能高度专注的人,他学习新技能的速度会比别人快几倍。别人要一年才能掌握的东西,他可能半年就够了。他的“知识复利”引擎,转速就比别人快。
一个能高度专注的人,他做出来的东西,质量会远超同行。他的代码bug更少,他的文案更打动人心,他的策划更周密。他的“人脉复利”中的“信任本金”,积累得就比别人厚。
所以你看,“心力复利”,是前面我们讲的所有复利效应的“加速器”。
那怎么启动这个“心力复利”呢?
其实方法很简单,但也很反人性。就是“刻意隔绝”。
在你需要专注工作或学习的时候,把你的手机,物理隔离。关机,或者放到另一个房间。关掉电脑上所有不必要的网页和软件。告诉你的家人或同事,接下来的一个小时,请不要打扰我。
给自己创造一个“信息茧房”,一个只属于你和当前任务的“神圣空间”。
一开始可能会很难受,你会总想去摸手机,总觉得有什么重要信息错过了。但相信我,地球离了你照样转。只要你坚持下去,你会慢慢尝到“深度工作”的甜头。那种完成一项任务后的巨大成就感和掌控感,是刷再多短视频都无法比拟的。
从每天一个30分钟的“无干扰时段”开始。在这个时段里,只做一件事。坚持一周,你就会发现,你的“心力”正在被重新凝聚起来。这,就是你人生全面加速的起点。
讲到这里,我们已经有了知识、健康、人脉、心力。但要把这些要素串联起来,让它们发挥出最大效能,还需要一个总的“操作系统”——你的思维模式。
很多人觉得,思维这东西,太虚了。但实际上,它比你银行卡里的余额,还要真实。它决定了你看到什么,相信什么,以及最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什么是“思维复利”?简单来说,就是你每掌握一个更高级、更接近事物本质的“思维模型”,你解决所有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一个“维度的提升”。
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什么叫“机会成本”?
假设你下班后有两个小时的空闲时间。你可以选择去打游戏,很爽;也可以选择去看一本专业相关的书,很枯燥。
用“享乐思维”的人会怎么选?当然是打游戏。因为当下的快乐是确定的。
但如果你脑子里安装了“机会成本”这个思维模型,你就会多想一层:我选择打游戏的这两个小时,我失去的“机会”是什么?是那本书里可能让我升职加薪的知识,是提升自己未来竞争力的可能性。
当我把这个“看不见的成本”算进去之后,我可能就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你看,只是多了一个小小的“思维模型”,你的决策天平,就发生了倾斜。
再比如说,“第一性原理”这个思维模型。
马斯克为什么能造出可回收的火箭?因为他没有去想“怎么把现有的火箭造得更便宜一点”,这是在现有框架下的“优化思维”。
他问的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造一枚火箭,最基础的材料是什么?这些材料在市场上值多少钱?”他一算,发现原材料成本只占火箭总成本的2%。
于是他意识到,真正贵的是制造和协作的流程。所以他要做的,不是优化,而是从零开始,重新发明一套制造流程。
这就是“思维模型”的力量。它能让你跳出固有的条条框框,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路径。
厉害的人,他们的大脑里,都安装了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这样的“思维模型”:复利效应、概率思维、系统思维、逆向思维……遇到任何问题,他们都能从自己的“思维工具箱”里,调取最合适的工具来分析和解决。
而大部分人,脑子里可能就只有一两个“锤子”——比如“别人都这么干,我也这么干”、“我以前就是这么干的”。所以他们看所有问题都是钉子,解决方式自然单一、低效。
掌握一个“思维模型”,就像给你的人生开了一张“地图”。没有地图,你只能在黑暗的森林里凭感觉乱撞,走了很多冤枉枉路。而有地图的人,能清晰地看到哪里是捷径,哪里是悬崖。
这个“思维复利”怎么启动?
答案是:多读那些“无用之书”。
什么叫“无用之书”?就是那些不教你具体“术”的书,比如心理学、哲学、历史、物理学、经济学经典。这些书里,藏着人类几千年来,最顶尖的头脑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型”。
你读查理·芒格,就能学到“多元思维模型”;你读卡尼曼,就能学到“前景理论”;你读塔勒布,就能学到“反脆弱”。
每读懂一个,你的“认知操作系统”就完成了一次升级。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就会变得更清晰、更深刻。然后,这种认知上的优势,会像“复利”一样,体现在你人生的每一个选择里,最终,把你带向一个完全不同的终点。
别再只盯着那些“如何快速……”的工具书了。花点时间,去啃那些硬骨头。你为“思维”投资的每一分钟,都会在未来,以“智慧”的形式,百倍千倍地回报给你。
前面我们聊了五个非常重要的“复利公式”。但你可能会觉得,这些东西都太大了,知识、健康、人脉、心力、思维,我到底该从哪儿下手呢?
别急,我们来到最后一个,也是把前面所有公式串联起来的那个“总开关”——我称之为,“选择复利”,或者叫“微习惯复利”。
我们总以为,人生是被几次重大的选择决定的。考哪个大学,选哪个专业,去哪个城市,和谁结婚……这些当然重要。但决定你人生“质地”的,决定你最终能达到什么高度的,往往是那些你每天都在做的,成千上万个,微不足道的“小选择”。
你早上醒来,是选择赖床刷手机,还是立刻起床看几页书?
你午饭时间,是选择点一份油腻的外卖,还是选择吃一顿更健康的简餐?
你工作中遇到一个难题,是选择敷衍了事,还是选择多花半小时,把它研究透彻?
你跟别人意见不合,是选择立刻情绪化地反驳,还是选择先倾听,理解对方的逻辑?
这些选择,每一个,单独拿出来看,都屁大点事。今天赖床和不赖床,你的人生不会有任何可见的变化。但是,把这个时间维度,拉长到一年、五年、十年呢?
这就好比一艘在大海上航行的船。你把它的航向,只调转一度。一天两天,你看不出任何差别。但航行一个月、一年之后,它的目的地,可能已经和最初的航线,偏离了十万八千里。
我们的人生,就是这艘船。我们每天做的每一个“微小选择”,就是那一次次的“航向调转”。
那些我们前面讲的“复利公式”,都不是靠“立一个宏伟的flag”就能启动的。它们恰恰,就是被这些“微小选择”所启动的。
你选择每天看半小时书,而不是刷剧,你就在启动“知识复利”。
你选择晚上11点睡觉,而不是熬夜打游戏,你就在启动“健康复利”。
你选择把一件小事做到超出预期,而不是敷衍了事,你就在启动“人脉复利”。
你选择在工作前把手机关机,而不是放在手边,你就在启动“心力复利”。
你选择去读一本难啃的经典,而不是看一篇爽文,你就在启动“思维复利”。
所以,别再焦虑“我该怎么变好”了。答案,就在你的下一个“微小选择”里。
这个“选择复利”的威力在于,它会让“优秀”变成一种“习惯”,一种“惯性”。当“做正确的事”,像你每天要刷牙洗脸一样自然的时候,你的人生,就已经进入了“自动驾驶”的上升通道。
你会发现,你不再需要用意志力去“逼”自己了。因为你的整个系统,已经习惯了正向的循环。健康的身体让你有精力学习,学到的知识让你做出更好的决策,好的决策为你赢得了信任,这份信任又给你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这就是复利的最终极形态——你整个人生系统,进入了“正向循环”。
从今天开始,忘掉那些宏大的目标。你只需要,在每一个当下,比昨天的自己,做出一个稍微好一点点的“微小选择”。
就这么简单,也这么难。因为这考验的不是你的智商,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的“清醒”和“坚持”。
聊到这里,我们把这6个人生复利公式都过了一遍。从知识、健康、人脉,到心力、思维,再到最后那个总开关——微小的选择。
你会发现,它们没有一个是教你“走捷径”的。恰恰相反,它们每一个,都在告诉你,人生,是一场“长期主义”的胜利。那些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从来不是什么戏剧性的“逆天改命”,而是在漫长的时间里,用正确的“算法”,日复一日地,做着最“笨”的努力。
这个世界最大的公平在于,无论你是谁,复利这套“底层算法”,都对你有效。你的每一个选择,每一个习惯,都在塑造着你未来的样子。
你就是那个“本金”,你的日常行为,就是那个“利率”。你想在十年后收获一个怎样的自己?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未来,就在你现在的每一个,微不足道的选择里。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这期视频对你有一点点启发,别忘了点个赞,把它分享给你觉得需要的朋友。当然,也别忘了订阅我的频道,打开小铃铛,这样我们就不会错过下一次的成长思考了。
我们下期视频,再见。
来源:财富情报局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