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有人将战争照片带回家,贴进本子。很简单的小本子,一页一页全是中国孩子的脸。照片里孩子眼神很呆,身上穿的衣服旧。
很多人都没有见过这种照片,看一次就忘不掉。
日本有人将战争照片带回家,贴进本子。很简单的小本子,一页一页全是中国孩子的脸。照片里孩子眼神很呆,身上穿的衣服旧。
有人在北京胡同捡到这样的本子,里面有名字,“满洲纪行”。日本士兵还盖了红色印章,本子没有包装。
照片旁边有写字,日期写着1939。另一本写着“华北回忆”。有人记得这些照片到现在。
旁边有人走过去,看见照片里的日本士兵手搭在孩子肩膀。孩子头发凌乱,鞋好像一大一小。没有人说话,照片静得让人发慌。
照片刚被拿出来,有人说这是“中日友好”的合影。还有人说这是“仁爱”的画面。照片下面没写事,只写地点。
1937年以后,日本人在中国各地拍照。场景有城市,有村庄,也有学校。日本士兵常摆在画面前,孩子站旁边。
有的日本人说,这些照片是“宣传照”。要送回家让家属安心。有人托人在日本市场上卖这类照片。
很多日本士兵很喜欢这些照片,把它带回日本。有人说这是“战争的回忆”,说得很轻松。照片传到民间,被人收藏。
照片里孩子最大可能也就7岁,身子僵硬,脸色苍白。手握拳头紧紧贴住胸口。那个日本士兵,看着照片时笑了一下。照片放大后,细节能看出来。
有老人说,照片拍完,孩子就被带走。没人见过他们回来。有人说这些孩子被带去当“杂工”。有口述记录,讲得很清楚。没有人知道他们最后去哪里。
有民间学者发现,这种照片被当作日本士兵之间的“交换品”。有的换吃的,有的送家人。照片数量多,在很多小市场出现过。
2015年BBC播出纪录片,里面出现类似的照片。字幕写着,“日本士兵展示占领区的生活”。镜头下没人笑,孩子表情呆滞。
战争结束后,照片还有人在售卖。有人用这些照片换钱。也有家属拿去展览,说是祖辈历史。
一张照片没有说话,什么也没写。可有的人只肯看日军士兵的表情,看不见孩子害怕的眼睛。照片一直被叫做“宣传品”。
当年有很多照片被遗弃,有的烧掉,有的撕烂。只有很少的照片保存下来。照片上的人没有留下真实名字。
很多人到现在看见这种照片第一反应是恶心。把孩子的痛苦印在本子上,没人觉得有趣。
日本士兵用相机照下很多类似的画面。有人把这些照片盖章、写字、包好。二战结束后,这些本子又被发现。有些照片进入档案馆,没再被公开。
有小姑娘的照片放在本子第一张,后面都是场景、村庄、部队。小姑娘站在最前面,后面军人脸都模糊。小本子很普通,没有图案。
有老年人说,自己小时候见过有人收集这些照片。市场上售价不高,但愿意要的人不少。有人买回去又丢掉。
照片数量最多的一本有124张。大部分没有留下具体细节。只有小姑娘紧张地站在那里,手一直放在自己身上,不敢动。
有学者说,这种照片本来是宣传用。让日本国内认为军人在中国受到欢迎。照片内容很单一,几乎都是军人与孩子的合影。
民间传说这些孩子没有回来。很多只留下一个面孔。无声地被带到别的地方。
有本子里夹了一封信,语气很平常,说“这是我们今天的生活”。但信里没有提照片背后的细节。只有一句“请家人放心”。
学者搜集这些本子,做了整理。发现不同本子的封面都差不多。内页照片粘贴方式也很随意。没人理会孩子的表达。
有些日本人至今还拿这些照片当历史纪念品。市集中偶尔会有人摆出来,有本子已经发黄。
照片不多,能确认日期的更少。大约只剩下几十张流传到现在。照片背后没有故事,只留下孩子的眼神。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