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是许冠文的“许氏影业”,正好也是喜剧,可以对上“新艺城”,但是许冠文精益求精的精品化路线,出片率实在是太慢了,指靠不上。
本文作者: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
前面聊了“新艺城”的崛起,对老牌巨头“嘉禾”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嘉禾”的应对有三个策略。对应了嘉禾的三条核心业务线。
一个是许冠文的“许氏影业”,正好也是喜剧,可以对上“新艺城”,但是许冠文精益求精的精品化路线,出片率实在是太慢了,指靠不上。
二一个是洪金宝的“宝禾”,这就是前文聊的内容,说的就是在成龙的《A计划》难产后,“嘉禾”拉来三毛哥的应对方法。
三一个是成龙的“威禾”,这是“嘉禾”的另一个拳头,成龙那时候最火啊。
前文讲过了洪金宝与《奇谋妙计五福星》,还有“嘉禾”的临时导演徐克的《蜀山:新蜀山剑侠》。“嘉禾”的两张牌,砸向了“新艺城”,尽管没能胜出,但也撼动了它的势头。
现在,回到成龙身上,聊聊这部迟到的《A计划》。我知道,这是大家期待已久的成龙故事,这里就展开一下,好好为大家聊一下。
话说,成龙加入“嘉禾”的第一部作品是《师弟出马》,轻松创下香港影史纪录,皆大欢喜。
但是,因为成龙与罗维的矛盾,“嘉禾”将成龙打发去了好莱坞,经过不成功的《杀手壕》《炮弹飞车》两部片的打磨,虚度了两年时光之后,重返香港,回到了嘉禾,开拍第二部电影《龙少爷》。
结果,好莱坞的两年,成龙不仅错失了香港电影新浪潮大潮的发展红利,回来依旧走古典动作片路线,开拍的《龙少爷》在多次超支的情况,终于完成。票房表面上看还不错,拿到了1793.6万,但与成本比起来,并没怎么赚钱,而且与竞争对手“新艺城”的《最佳拍档》的2604.3万票房相比,差了一个量级。这对于成龙来说,等于是上升势头上遭受了重磅一击。
成龙呆住了,难道我的古典动作片路线过时了吗?
好莱坞也算学习过了,怎么可以这样?
失败之后,痛定思痛,成龙总结了一下经验。
想想自己风风火火带着《龙少爷》摄制团队跑去韩国勘景,饭都吃了几十万,却没有早点开机,导致赶上了冬季,最后只拍了两个废镜头,时间与金钱全废。
这说明成龙缺乏驾驭一个大型项目的能力。
在台湾执着于“抢包山”和“踢毽子球赛”的拍摄,收获了自己的武术指导班底,打造出了“成家班”,但效果其实并没有很好。在拍摄中途丢了女主角之后,影片的结尾并不好。
更别提成龙各种天马行空的动作理想,和现实中剧本的契合度了。
《龙少爷》在剧本层面的割裂程度不用多说了哈。看过我们前文的应该都已经总结出来了。
成龙大哥这时候虽然有点飘,但他有三个优点。
第一,他很自卑。“谁演都可以啊,岳华、罗烈都可以啊。”在古龙饭局旁边的厕所里抱着姜大卫痛哭。
但是换句话说,自卑让成龙很谦卑。他并不固执,接受能力很强。
第二,他的态度很端正。只是缺乏项目管理的经验,导致花超了预算,“嘉禾”给成龙的承诺是预算无上限,但大家都知道,什么事情也不可能真的无上限。你的电影能卖1000w票房,那你最好最多花400w把片子拍完,不然你就得亏本,哪怕你干爹何冠昌可以忍受你这一次,问题是你还有几次这样的机会?
一般来说,飘的人会选择性忽略这个问题。
但成龙不会,他有一颗藏在自己心里的愧疚之心。
比如他在拍《龙少爷》的时候,龙虎武师离场他给遣散费。
这不合规矩哦。以前没有过的哦。
别小看这句话的杀伤力哦。这一方面是警告你预算花多了,一方面又是提醒你有些规矩是要守的。
成龙还是给,既然不合规矩,那就自掏腰包给。
用他自己在《我是成龙》里的原话说:
电影预算必须要用在制作上,这方面我有我的原则,不能因为老板在预算上不限制我,就拿公家的钱去做人情。
第三,他还是有货的。至少在动作设计上,他交出的答卷可圈可点,他的眼光也颇为独特。之后的这部电影将会证实这一点。
经过和成龙的磨合之后,制片人兼编剧邓景生有一个项目,被抬上了日程。
新影片的路线,已经改了赛道,不玩古典动作片路线了,尽管那条线上有成龙尚未完成的志业。形势逼着人改,“新艺城”的势头实在是太猛了,“新浪潮”的来势也太猛了,由不得不跟随。
改。
玩大的。
“新艺城”可以的,我们也可以。
就玩时装动作片路线,剃掉代表民国功夫片的嬉皮士发型,果断换赛道。
007警匪戏不是火嘛,麦嘉不是在玩嘛,大师兄三毛哥也在玩了,咱们也要玩, 不就抓匪嘛,搞它。
新项目叫《海上剿匪记》。
成龙和邓景生一起搞的。邓景生负责故事,成龙负责。。。。。。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
成龙到底负责什么。
这也是我们读者的问题。他的原话大概是这样的,最近网上有大V逐帧的看成龙的老电影,试图分析哪些是成龙自己拍的,哪些是替身拍的。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
这一切,最后似乎都要集火于《A计划》,集火于那个钟楼。
也就是邓景生的这部《海上剿匪记》。
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成龙风格”的开始,也是“成龙电影”的开始,更是“嘉禾三宝”的开始。
1983年是个神奇的一年,也是功夫片这一细分片种最后的辉煌。
说着好听,实际上已经半截入土了。
因为这一年上的片子都很革命。
而且于占元师父的三位高徒,都交出了自己的大作。
三毛哥开了港影历史上的传世名作《奇谋妙计五福星》,将自己去年试验的港式时装动作片发扬光大,成为“嘉禾”决战“金公主”的绝对主力。
成龙拍了《A计划》,算是正式开启了自己的玩命生涯,也算是正式确立了自己“成龙电影”的风格。
元彪混进了嘉禾找徐克开的超级大制作《蜀山》,表现亮眼,一跃成为“嘉禾新锐”。
同年,还有一部《波牛》,也是“嘉禾”出品,由“袁家班”里的大眼袁和平策划,堂弟袁振洋执导,元彪主演,这是一部披着足球运动外衣的功夫片。也算是开启了“时装动作片”之后,港影开始把功夫元素植入各种类型片的初期尝试。后来周星驰的《少林足球》的灵感就来源于这部影片。
“元家班”师兄弟三人都有美好的未来。
这时的三兄弟,称为“嘉禾三宝”。
前面在介绍“德宝”篇的时候我们已经科普过这个概念,其实这是三毛哥《五福星》系列的延续。
“嘉禾”开创“五福星”系列这棵摇钱树以后,觉得这么庞大的阵容不可持续,于是将其分拆,由成龙、元彪、洪金宝作为上三常,开启“嘉禾三宝”战略,主打喜剧动作大片。而岑建勋和吴耀汉组成的“嘉禾二傻”则开启纯喜剧的《神勇双响炮》。
后续你们都知道了,我就不多说了。
但“嘉禾三宝”这个概念,或者说洪金宝、成龙、元彪三兄弟的合作,是从《A计划》开始的,早于《奇谋妙计五福星》开机前。
为什么说《A计划》是“成龙电影”的开始,因为我们可以大致上把《师弟出马》和《龙少爷》列为成龙前期的“蛮荒”时期。这时候的成龙还懵懵懂懂的,在吴思远创立的“动作喜剧”上打转,并没有自己的风格。
大家普遍认为的具备成龙电影风格的片子,其实就是从《A计划》开始的。
同样的,相对于《龙少爷》“抢包山”的被动,《A计划》的“钟楼跳楼戏”,也是成龙第一次主动拥抱玩命的开始。
所以。他的黑粉们才会集火攻击这部电影。因为他是一切的起源。
黑粉们不遗余力的挖掘电影的拍摄花絮,终于让他们在当年的旧报纸上,挖出了所谓《A计划》的真正导演---丁善玺!
丁善玺,我们的老熟人。
你翻开他的履历,会知道他导演过台湾的战争大片《英烈千秋》和《八百壮士》,拥有掌控大场面的先进经验。
但其实,他是胡金铨的小弟,在胡金铨那部武侠片开山力作《大醉侠》的字幕上就有他,你可以去翻翻他当时的职务。
(《大醉侠》里客串的丁善玺)
这也是个武侠片老炮儿。
对于嘉禾来说,这正合适。
既然邓景生要拍《海上剿匪记》,既然之前已经确认了成龙缺乏掌控大场面的能力,那么引进一个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但《A计划》的字幕里写的,编、导、演,都是成龙。丁善玺在字幕里的职责是“统筹”。
这就给很多妄图获取流量的大V很大的操作空间了。
他们开始兴风作浪,试图炒作《A计划》所谓“真正”的导演之类的话题。然后,得出了成龙啥也不是,他的结论才是正统的所谓“结论”。
这个结论他们自己都不带信的,何况你们呢?
所以读者朋友就义愤填膺的出来跟他对线,他也不相信自己的所谓“结论”,但还是披挂上阵,浑身上下嘴嘴硬的和你死犟。
你说服不了一个装睡的人,他却因为你的义愤填膺而获取流量。
啥叫“双赢”,就是喷子赢两次,而你啥也不是。
哪怕你的论据再硬,只要他的嘴硬,你就说服不了。
你也就不可能赢。
何况,在你还真在第一层寻思如何对线怼死他的时候,他却站在第三层把你当成流量吸粉。
所以啊,这样逐帧看片的人才会越来越多。
所以,让我们一次把事情讲清楚。
首先,成龙在拍摄《A计划》的时候,确实已经发现自己缺乏驾驭大场面的能力。他干爹何冠昌也发现了。
何冠昌是谁啊?他可是嘉禾娱乐集团副主席、金牌电影策划,邹文怀之外嘉禾的二老板,嘉禾出品的电影基本都得过他的眼,厉害着呢。
因此,何冠昌就觉得有必要引进一个大场面专家,来帮助他。
这个人就是丁善玺。
丁善玺拍摄了当时中国影坛上数一数二的战争片,而且之前也参与过著名武侠片的拍摄,是个不错的选择。
第二,《A计划》是不是丁善玺的项目?是不是外来的项目?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这个项目是不是成龙的项目。
黑粉大V们最大的论据,就是一段洪金宝的访谈,说:
这个原来是丁善玺的项目,但后半部分因为盖一艘战船要400w,没谈拢,由我接手。
这句话的原意,我觉得并不是说“项目”,而说的是职位,至于这个职位是策划,导演,副导演,助导甚至是助手?洪金宝没明说。
但是这段话在别人眼里,就变成了整部电影都是丁善玺的项目,因为钱花的太多崩盘了,成龙的“威禾”才接手。
换句话说,整个项目的立项都和成龙没关系了。
而这一切,没有任何证据,只源于洪金宝的那句话。何况,那句话本身可能还是曲解的。
有趣的是,还是同一阵营的另一个大V,翻出了当年的报纸,从丁善玺到港开始筹备电影开始,到丁善玺留港过年,再到电影杀青关机,反而证明了丁善玺全程参与了电影项目,何来项目失败被接手一说呢?
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一个人物选择性失明。那就是编剧邓景生。
这是“威禾”的编剧,专属于成龙的编剧,而且,编剧和故事在片尾字幕里,写的很清楚,是成龙和邓景生。前文我们也聊过了,邓景生是成龙的贵人,是他多年的合作伙伴,是他的铁子。
我们这里贴一段成龙自传的原话,大家看一下,
《龙少爷》之后,我与合作至今的编剧、老搭档邓景生想做一部充满枪战动作和特技打斗的电影,最终我们一起创作出了《海上剿匪记》,在发行的时候改名《A计划》。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尝试在编剧方面进行团队创作。
故事背景是20世纪初,一伙海盗摧毁了一支香港舰队,我饰演的水警队长马如龙只好转做陆警,但他一直设法寻找海盗们的线索,最终将他们一网打尽。这个剧本里面还有两个重要角色,一个是一本正经的警官,另一个是当地的无赖骗子,他们的加入为这个紧张的故事带来很多幽默元素。我们讨论剧本的时候就很清楚,只有两个人能够胜任这两个角色,就是我的大师兄洪金宝和师弟元彪。这不仅因为我们三个人都已经在片场摸爬滚打很多年,擅长特技动作表演,更是因为我们非常熟悉对方,只要一个眼神,或者一个细微动作,就知道对方在想什么,这种无敌的默契会让动作戏的拍摄事半功倍。
这里说的很清楚,剧本是邓景生写的,但故事是成龙和邓景生一起琢磨的。
理由有两个:一个是故事很明显的是为当时还不存在的“嘉禾三宝”设计的,一个外来的项目似乎不大可能未卜先知。
第二,就是电影的风格,那种英式资本主义的腐朽气息,给电影带来了一种非常奢华的感觉。和之前刘家良和洪金宝的“烂衫戏”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为什么成龙会突然选择这么一部“伪时装”风格的电影?
我这里给一个解释。
刘家良师傅是洪拳正宗,从小在武馆和片场厮混长大,因为他父亲刘湛就从事这两方面工作。洪金宝的电影主要瞄准底层小人物,而且在道德价值观方面比较随性,这和他的童年价值观形成也有很大关系。
那么,谁还没有个童年呢?
你龙叔小时候是在哪里长大的?
对喽,龙叔的爸爸是港英政府高级场所,使馆区的厨师。注意,使馆里的厨师可不是地摊上的掌勺师傅,那可是名厨,属于社会上游人物。他从小在一群名流绅士的生活办公区里长大,他见过纸醉金迷是什么样子。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年之后,成龙能开那部《奇迹》的原因。
而这一点,对于泥腿子出身的刘师傅和三毛哥来说,单靠想象,是想象不出来滴。虽然三毛哥洪金宝的爷爷是洪济(洪仲豪),他是南洋影片公司的老板,而且是著名老牌导演,但是他奉行苦难教育,加上三毛小时候性格顽劣,便早早被其送进“元家班”,任由于占元管教,签了生死契,死活不论,挨了师傅不少打。所以三毛哥的记忆里儿时可没享过啥福,更多的师傅严厉的管教,是打骂教育。
成龙也早早进入了“元家班”,可是他相对比较乖,与家庭的联系也多。
人一般来说,无法想象不是自己阶层的细节,除非他真的身在其中。
《A计划》这一仗,成龙打出了和刘师傅和三毛哥的差距。
一战定乾坤。
从此,成龙和三毛在电影价值观层面就拉开了差距,三毛哥一如既往地把视角放在底层,模糊正向价值观,三教九流都可以当主角。而成龙则一直坚持正向价值观,在自己老了之后才在《新宿事件》里难得演了一次边缘人群,而且这是不是尔冬升的原因还两说。
然后。。。。。。
《新宿事件》就没在大陆上映。
其实成龙大哥很谨慎,他在几年前的《宝贝计划》里就尝试过演一演坏人。
当然,你们看过片子,知道正能量满满的坏人应该怎么演。
这就是成龙。一个演小偷都演的正能量满满的男人。
这一切,都源自《A计划》里成龙第一次演警察。
而且,这个故事大概率也是成龙的。
因为在广东地区,有个非常出名的海盗---张保仔。
大家对于这个人物最熟悉的应该是徐克系的《黄飞鸿之龙城歼霸》,但其实张彻也拍过一个《大海盗》。狄龙演张保仔。
这部电影不用看哈,简单的要死,说的是张保仔一出场和外国武装商船互相炮战,打胜后上岸修船,然后碰见恶霸见义勇为的故事。
属于开头起的荡气回肠,然后。。。。。。
但是不得不说,前面那场海盗大战拍的还是有模有样的,有战列舰侧舷对轰,有接舷作战,拍的有模有样。
我们这代人能看到这样的接舷作战要等到《加勒比海盗3》了。
而这版《海上剿匪记》,据说重点就是最后的海上接舷作战。
也就是洪金宝说的所谓“项目”。
而丁善玺,是被请来“指导”这个项目的人。
毕竟成龙在《龙少爷》里的表现,太让人印象深刻了。
至于你偏要认为远在台湾拍战争片的丁善玺会凭空诞生一个邓景生编剧的《海上剿匪记》项目,还是个广东海盗张保仔为原型的项目,那你觉得可能性大么?
不过,很多人的怀疑也不是毫无道理,那就是相对于怎么看都很稚嫩的《龙少爷》,《A计划》成熟的可怕。
他和《龙少爷》相隔的时间并不长,但是那个成长幅度仿佛过去了十年时间。
所以黑粉们就会觉得,成龙一定不可能有那么大幅度的成长。所以《A计划》一定就不是成龙导演的。
但他们选择性失明的是,《A计划》之后,成龙没几年时间就推出了不少大项目,比如《龙兄虎弟》《警察故事》,他们的成熟度都很高。
而丁善玺,只是参与了《A计划》而已。后面的那几部戏他可没参与。所以,这个经验值是加在谁身上的,不言而喻了吧。
不然你怎么解释,丁善玺离开以后,增益效果还在呢?
那么,最早的《海上剿匪记》讲的是个什么故事呢?
首先,他的风格应该和《A计划》一样,极尽奢华,半民国半时装的风格,充满了资本主义的纸醉金迷。因为哪怕是黑粉总结的谣言,也是说丁善玺的项目失败以后,成龙的“威禾”心疼服化道和布景的投入和看上了这个故事而接手。
说明这部戏一开始就不是“烂衫戏”。
第二,洪金宝说丁善玺因为要盖个战舰,要花400w,花不起,最后他才接手。说明原剧本的重点就是关于战舰的戏。
蛋柿,蛋柿哈。
是什么战舰的戏?这很重要。如果你看过原片,你会发现,其实片中英国海军少将坐的那艘“利物浦号”战列舰其实已经做好了。
但洪金宝说的又很清楚,是需要400w来盖战舰,嘉禾评估后觉得还是不要了。
有些人,比如黑粉,会觉得这是不是有矛盾,然后自作聪明的认为一定有一边说谎了。
我不这么认为,
因为如果你看过张彻那版《大海盗》的话,对比一下和《A计划》的不同,就会发现,《A计划》的海战,其实不如张彻那版。
虽然张彻版《大海盗》的剧情水的要死,但是起码它把海战拍全了。我甚至怀疑,他的全部预算都拿来拍这段海战戏了,以至于导致剧情那么水。
张彻版的《大海盗》,海战严格来说分两部分,一个是两艘战列舰线列对轰,也就是炮战。然后接舷,肉搏战。
风帆时代的战舰就是这么作战的。
具体可以参考好莱坞彼得·威尔那部《怒海争锋》,奥斯卡影帝罗素·克劳主演。
张彻当然没有好莱坞的投资,但起码把海战戏拍全了。接舷作战还十分有创意地让海盗们游过船底,从另一边上船,打了一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高,实在是高啊!
而《A计划》,只拍了接舷作战,也十分有创意,让海盗藏在中式帆船巨大的帆后面,直接放倒中式帆来接舷,让这场海盗大战英国海军少将的戏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
发现了没有,少了一个元素。
就是战舰互相对轰。炮战。
而炮战,需要两艘装备线列炮的战舰。
显然,《A计划》盖好了海军少将的“利物浦号”。但罗三炮的座驾,就叫它“飞翔的山东人”吧。还没影呢。
我估计400w盖的就是它。
所以,丁善玺要盖的,应该是至少两艘战舰,然后拍摄炮舰对轰的场面,向张彻的《大海盗》看齐。
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毕竟“利物浦号”已经盖好了,应该是这个时候资源控制出现了问题,被及时止损了。
洪金宝就是这个时候被叫回来解决问题的。所以他才会说,这原来是丁善玺的项目,我就拍了个结尾。
这才是洪金宝“接手”的真正原因吧。
我们可以在《A计划》的结尾大战里,看到很多明显的洪金宝风格,比如元彪的匕首直接刺入海盗的胸膛,虽然没有像张彻那样见血,但这么赤裸裸的暴力场面在之后成龙话事的电影里是很难看见的。
这就是师兄弟两人最明显的不同。
现在,大家在接触公开资料的时候,会被灌输,成龙是拍压轴那场跳钟楼的戏份的时候,在上面唯唯诺诺的呆了一个星期不撒手,才让洪金宝去“鞭策”他的。
肯定是有人想要掩饰什么。
当然,这事肯定是真的,因为成龙的自传里写的很清楚,洪金宝也多次在采访里说的很清楚,区别只是当时上场骂街的时候用的是“丢雷老母”还是“扑雷个街”的区别。
既然话说到这份上了,那我们就好好聊一聊钟楼吧。
“跳钟楼”这场戏其实并没有很危险。在之前有一场戏比钟楼危险多了。
那就是“去钟楼”那场戏。
还记得成龙是怎么去的钟楼么?
对咯,是被手铐拷在旗杆上,然后爬上旗杆顶端,飞身跳去的钟楼。
这个镜头的危险系数其实比钟楼掉下更高。
那为什么大家都在关注钟楼跳楼呢?
因为这场戏真的很经典。
因为话题多。
《A计划》贡献了两场纳入世界电影史的精彩戏份,一场是“钟楼跳楼”,另一场是“自行车追逐”,都被全世界电影人反复致敬,当然大家最熟悉的还是《小黄人大眼萌》致敬自行车追逐战里开门杀的场景,毕竟离我们最近嘛。
但“钟楼跳楼”非常有话题性,因为他牵扯到---“替身问题”。
一直以来,有一种说法是,成龙拍电影都是亲自上阵,绝不用替身的。
这个说法很早以前就有,而且王晶在《鼠胆龙威》里还让李连杰和张学友亲自调侃了一把。
只能说有够胆。
蛋柿,蛋柿哈。
成龙自己的自传里明确提到,他是有替身的。
但他危险镜头亲自上阵也是真的。
对,两者都是真的。
这就让黑粉很不高兴了。
大概是因为他们的脑容量不足以接收那么庞大的信息量吧。
这一切,都源于早年记者的刻板印象。
我手里有两本成龙的自传,一本是2022年第一版的《我是成龙》,一本是英文转译的,1999年出版的《我是谁,成龙自述》。
其中《我是成龙》里明确承认了火星参与了这次钟楼跳楼的拍摄,而且跳完之后“两三天没办法动弹”。
但同时也说《A计划》打造了成龙电影生涯的最重要的标签---亲自表演极度危险的特技动作,不用替身,“这也成为我至今不同于别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所以,这两件事都是存在的,这有这么难理解么?
在较早出版的《我是谁》中,就没有火星的论述。但是对于成龙的表述也差不多,就是“不用替身,亲自上阵”。
那火星不是替身吗?
(左一为火星,右一为元彪)
这就是成龙黑粉们用杀手锏。也是他们少的可怜的脑容量能想到的唯一证据。
这个锅我看只有语文老师可以背,用广东老话讲,叫鸡同鸭讲。
他们的论据是,成龙不用替身,危险动作亲自上阵。那就是成龙电影的每一个镜头都必须是成龙拍的。这样才符合“不用替身”的说辞。
那有没有一种可能,这句话应该这么理解,就是这个场景,这个镜头,这个危险动作,成龙没有用替身,而是选择亲自上阵,完成了这个镜头呢?
重点在于,黑粉们把焦点集火在“不用替身”。而实际上焦点应该在“亲自完成”。
简单点说,就是这个镜头到底是火星跳的还是成龙跳的。
黑粉们逐帧看,发现火星跳了,就宣布自己胜利了。并且选择性失明了后面成龙自己跳了两次的事实。
而成龙粉丝不存在选择性失明,他们清楚的看见了成龙自己跳了两次。并且也没有否认火星跳过(毕竟这是成龙自己自传里就说的很明白的事情。)。
一方认为只要成龙“亲自上阵”跳了,那这事就结束了。
另一方则是看到了火星跳了,然后就蒙上眼睛,自己脑补了一个“成龙一定没有跳”的结局。然后宣布胜利。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火星和成龙都跳了,就像《我是成龙》里说的那样。
成龙这句话的原意是,“这一个”危险镜头,我决定亲自上,这不代表替身就没上过。成龙说,“这一次危险动作,我亲自做”。有没有一种可能别人也做过?
(《龙少爷》里的成龙与火星)
正是因为《A计划》是第一次,所以才备受瞩目,才有各种大V逐帧的看原片去考证。但考证出来的事实是,电影里一共放了三个跳楼镜头,都不一样,正片里是成龙一次,火星一次。花絮里还有一次没掉准篷布,在边上滑下来的。那也是成龙。
事实上还有一次,是“神风特技队”的专业特技人试跳的,效果很差,因为是试跳,就没有拍镜头,也就没被放进正片及花絮里。
我不得不佩服成龙黑粉们“脑补”的能力。
尤其是某大V,他“脑补”的跳楼顺序居然都和成龙自传不一样。
在他们的“脑补”中,火星是最后一个跳的,大概是觉得他跳的最完美,以营造成龙之前的两跳都很失败,不得不用火星这个“替身”的脑补。
这个说法目前我只有看到他提出,但未见任何直接证据参考。
而成龙自传里的顺序,火星的试跳排在前,因为跳完后三天不能动,让成龙更怂了,于是吊在钟楼上6天没跳,最后洪金宝敢来“扑雷个街”。
这一段在成龙的自传和洪金宝的访谈里是多次证实的。而且细节完整,情节跌宕,说的有鼻子有眼的。
还说了很多成龙犯怂的细节。比如成龙自称,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他希望自己吊在钟楼上,吊到筋疲力尽的时候,自然掉落,这样比较真实。
现代的人可能觉得“有道理哦”。
那是你们这个年代的思维惯性。
在成龙拍片的1980s,这是绝对错误的。
因为现在的摄像机是数码的,可以像监控一样,陪你玩,你吊八小时他也可以续航八小时,只要电池不抗议的话。
但那个年代用的可是胶片摄像机。一本胶片十分钟,哪有空开着机器等你筋疲力尽,你开了机就必须马上跳,不然浪费胶片。何况胶片拍完就要停机换一本胶片,如果在更换途中你“筋疲力尽”了呢?那不就白摔了么。
这种蹩脚的理由都说出口了,也难怪三毛哥要“扑雷个街”了。
但有一个细节成龙说的没错,也得到了洪金宝和元彪的证实。
就是成龙在实打实的不用替身跳了一场之后,懵了一会儿,然后说了一句震惊在场所有人的话:我要再拍一条。
在场的人都觉得成龙肯定是摔傻了。
但成龙有板有眼的解释,这个镜头太短,他希望这个镜头有10秒以上,所以再来一遍。
事后我们看成片,火星的镜头因为效果不错,被放了上去,而且所有跳楼的镜头被慢放,似乎就是为了满足成龙对于片长的要求。
这应该也侧面上成龙确实导演了这一场戏的事实吧。
这就是电影《A计划》在黑粉眼中争议最大的两个问题。那就是丁善玺和替身的问题。
所以坏话我们已经讲完了。
接下来说好话。
明天见。
来源:邑人电影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