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树机器人“撞人逃逸”火到国外,王兴兴回应:下次不遥控了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16 22:36 1

摘要:宇树机器人“撞人逃逸”的视频,最近真的是刷爆了国际社交平台。YouTube、Reddit、X上各种角度版本疯传,全世界网友围观这场“机器人“肇事”的闹剧。有人担心机器人是不是要“脱轨成怪物”,有人感叹科技进步带来的尴尬瞬间。最疯狂的是,这位“肇事者”还一脚踏进

宇树机器人“撞人逃逸”的视频,最近真的是刷爆了国际社交平台。YouTube、Reddit、X上各种角度版本疯传,全世界网友围观这场“机器人“肇事”的闹剧。有人担心机器人是不是要“脱轨成怪物”,有人感叹科技进步带来的尴尬瞬间。最疯狂的是,这位“肇事者”还一脚踏进了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首金宝座。

听起来像科幻电影情节,但这就是现实。

而当这颗“炸弹”扔进公众视野后,宇树机器人创始人兼CEO王兴兴也迅速发声——坦陈事实,承认机器人确实仍需完善,“下次比赛肯定让机器人自主跑,不再用遥控”。

这场跨界的科技与体育、舆论的狂欢,到底发生了什么?深挖背后真相,现实比科幻更精彩。

2025年8月15日,世界首届人形机器人运动会1500米决赛进入高潮。宇树机器人H1,在这场盛事中以6分34秒刷新了纪录,斩获首金。顺便一提,人类1500米世界纪录是3分26秒,想想机器人离人类还有多远的距离,你会更震撼于科技速度发展的巨大跃进。

然而,正当机器人展现威风时,比赛现场爆出惊人“事故”:宇树机器人在即将超越对手的关键时刻,突然“失控”,直接撞上了工作人员,然后迅速脱离现场,没有像传统运动员一样停下来确认对方状况,这一幕让在场人员哗然。

这段“撞人逃逸”视频迅速在网络火爆传播。一时间,这“机器人肇事逃逸”事件引发无数网友热议,有人调侃“机器人学坏了”,有人担忧“科幻世界变噩梦”,还有人质疑“机器人规则到底谁来定”。

火爆的辩论中,更冷静的分析开始显现。据现场消息与后续调查披露,撞人事件的“元凶”很可能并非机器人自身的完全失控,而是出在两名机器人操控员交接遥控器时,忽视现场状况,未及时发出避让指令。

也就是说,这场“肇事”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失误”。

有网友戏称:“机器人想要赢,就靠遥控手动‘开挂’”,这背后的“干扰赛”味道十足。

不过,机器人运动为何还要依赖人工遥控,甚至在比赛过程中短暂脱控就造成“事故”,这个问题值得深究。

我们先来聊聊机器人为什么还不能完全脱离遥控自主奔跑。

1. 动态平衡挑战:跑步对人体协调与平衡能力要求极高。机器人需要在极短时间内调整身体姿态保持稳定。相比人类大脑极为复杂的神经系统,现有机器人传感器、执行器响应速度和算法精度仍在快速追赶阶段。

举例来说,宇树的另一款机器人G1,今年4月在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中就出现了摔倒状况,显示现阶段技术仍未达“完美”。

2. 环境感知不足:快速奔跑时,机器人依赖的3D激光雷达和深度相机等传感器虽能捕捉信息,但数据传输和计算存在延迟,机器人难以做到像人类一样快速判断和反应。

因此,人工遥控能在机器人失衡或错误轨迹时,及时介入调整。

宇树机器人H1诞生于2023年8月,是宇树科技首款通用型人形机器人。看看参数你就知道它多“豪华”了:

身高1.8米,体重47公斤拥有360牛·米扭矩的M107电机单腿5自由度,单臂4自由度装载3D激光雷达与深度摄像头移动速度可达3.3米/秒,潜能甚至超过5米/秒(约18公里/小时)本赛事中平均速度3.8米/秒

作为前沿科技的“代言人”,H1的移动表现已经屈指可数。但要完美实现自主高速奔跑,还需要克服许多技术壁垒。

这次人体机器人大比拼为何依旧需要人类操控?

王兴兴透露了核心原因:

第一, 机器人关节、电机及整体硬件还需在高强度冲击和高速度运动中保持稳定,现阶段自主算法虽进,但无法完全胜任突发情况处理。

第二, 人类遥控在快速反应、突发平衡调整上仍有优势,能避免机器人跌倒甚至伤人。

举个例子,这场运动会另一个重头戏——自由搏击项目,需要人类操控机器人出拳、踢腿、闪避——这不仅考验机器人硬件极限,更考验人类操作员的“神经反射”。

这次宇树H1虽然撞了人,但更多的是技术成长的“试金石”。在不断迭代中,机器人自主运动能力不断提升。

另一款同场参赛的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天工Ultra机器人,在1500米赛中完全自主奔跑,荣获亚军!

这个机器人没有靠遥控,完全靠自主算法判断动作节奏。它的表现虽然欠缺宇树H1那么“爆发力”,但是操作更稳定,让人对未来自主机器人充满期待。

王兴兴表示:“下次让机器人全程自动跑,不遥控,照样拿金牌没问题。”

这不仅是信心,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技术竞赛。

面对外界质疑与“黑声”,王兴兴在采访中语气坦然:“机器人犯错引发关注是正常的,人类对新技术本身就存在抵触,这种争议能让我们更专注于改进。”

他表示,机器人领域的发展速度远超想象,每一次跌倒都是前进的动力。“前几个月网络上的黑声让团队很受打击,但成绩告诉我们方向没错。”

王兴兴透露,未来一年,宇树机器人将在稳定性、速度和自主性上有更大突破,计划重返半程马拉松赛道,向世人展示中国机器人黑科技。

人形机器人技术,正成为国际科技竞赛的“新战场”。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2025年数据显示,全球人形机器人研发资金同比上涨30%,亚洲尤其中国和韩国投入显著增加。中国企业通过资本和技术双轮驱动,正逐步缩小与欧美顶级科研机构的差距。

在应用场景方面,人形机器人特别适用于复杂危险工作环境、医疗护理及多任务协同。赛事本身正是最直观、最极限的测试场。

宇树机器人此次虽闹出“撞人事故”,但背后体现的是中国机器人技术“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明确信号。

美国、欧洲、日本等老牌劲旅也正收紧研发资源,赋能下一代更智能、更安全、更高效的机器人。

科技进步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回顾历史,汽车诞生初期也多次酿成“事故”,但最终科技改变了交通行业,创造了现代文明。

机器人撞人是不希望看到的“意外”,但这正如给新技术打了个预防针——创新的道路上,安全、责任、伦理都必须如影随形。

这个事件提醒社会、企业和监管者:技术要进步,规则也要跟上。机器人自主性越来越强,智能安全、伦理合规成了不可回避的议题。

我们不能让未来科技成为“黑科技”,也不能固步自封。正确的态度是拥抱挑战,提升研发水平,保证科技的良性发展。

宇树机器人的“撞人逃逸”事件,将机器人运动会与科技安全讨论集中爆发,刷爆朋友圈,成为2025年机器人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

技术还在成长,问题还在暴露,但未来无限光明。

你怎么看待机器人需要遥控才能跑?这是真正的技术瓶颈,还是一场“人类良心”的躲避?机器人“肇事逃逸”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时代的灰色地带?你支持让机器人全程自主奔跑吗,还是觉得安全第一,遥控不可或缺?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刷出你的观点,多多互动,让我们一起见证这场机器人科技的全新革命!

来源:戴六号半的高大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