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代安全政策》(Contemporary Security Policy)是国际冲突与安全领域历史最悠久的同行评议期刊之一,旨在促进对武装冲突、干预和冲突解决等政策问题的理论研究。自1980年创刊以来,《当代安全政策》已确立了其作为理论与政策交汇点研究的独特
期刊简介
《当代安全政策》(Contemporary Security Policy)是国际冲突与安全领域历史最悠久的同行评议期刊之一,旨在促进对武装冲突、干预和冲突解决等政策问题的理论研究。自1980年创刊以来,《当代安全政策》已确立了其作为理论与政策交汇点研究的独特地位。主要关注领域包括:战争与武装冲突、维和、冲突解决、军备控制与裁军、国防政策、战略文化等。五年影响因子为:4.6。
期刊目录
1
Cooptation in great power rivalrie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大国竞争中的拉拢:一个概念框架
2
It pays to be generous: How cooptation transforms power rivalries
慷慨是值得的:拉拢如何改变权力竞争
3
Complex cooptation: How regime complexity affects the stability of cooptation bargains—the case of China and the World Bank
复杂的拉拢:制度复杂性如何影响拉拢协议的稳定性——以中国和世界银行为例
4
The quest for leadership in multilateral institutions: Great power rivalries and middle powers in the WTO
在多边机构中寻求领导力: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大国竞争和中等强国
5
From rivals to partners: The cooptation of emerging powers into the climate regime
从竞争对手到合作伙伴:新兴大国加入气候机制
6
How informal inter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facilitate cooptation and promote peaceful change in times of power rivalry
非正式政府间组织如何在权力竞争时期促进合作和促进和平变革
内容摘要
大国竞争中的拉拢:一个概念框架
题目:Cooptation in great power rivalrie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作者:Gadi Heimann,希伯来大学国际关系系副教授;Andreas Kruck,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学副教授;Deganit Paikowsky,希伯来大学博士;Bernhard Zangl,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学教授。
简介:本文探讨在当代大国竞争中,拉拢(cooptation)作为制度建构工具的重要性与多样性。作者提出,“拉拢”是一种通过交换制度性利益以换取秩序支持的合作方式,具体分为四类:驯服反对者、稳固伙伴、寻求庇护、争取领导者。作者采用概念建构与理论推演相结合的方法,旨在将原用于国内政治分析的拉拢理论扩展至国际关系语境;并且指出,大国竞争不仅塑造了拉拢的制度形态,且在特定条件下,拉拢机制既可能激化竞争,也可能起到缓和作用。这为理解大国互动中的制度安排与秩序演化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80/13523260.2024.2430022
慷慨是值得的:拉拢如何改变权力竞争
题目:It pays to be generous: How cooptation transforms power rivalries
作者:Andreas Kruck,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学副教授;Bernhard Zangl,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学教授。
简介:为何霸权国家通过“拉拢”将不满的大国转化为满意伙伴的行为有时能够成功,而有时却会失败?作者认为,强调“慷慨”(generous)的拉拢提议至关重要。当霸权国家在制度特权上的让步超出对手预期(即“overpay”),就能在被拉拢国家的内部营造良好氛围,启动“良性循环”,推动对方接受并内化该秩序的规范,最终实现长期社会化融合;反之,若提议不够慷慨,则容易引发“恶性循环”,甚至激化权力竞争。论文通过三个历史案例——冷战后德国的制度融入、冷战后俄罗斯的拉拢,以及当代中国被吸纳进入国际金融体系,揭示了制度吸纳不仅是权力交换,更涉及对目标国认同的塑造,为理解大国竞争与制度嵌入互动提供了新的分析路径。
原文链接:
复杂的拉拢:制度复杂性如何影响拉拢协议的稳定性——以中国和世界银行为例
题目:Complex cooptation: How regime complexity affects the stability of cooptation bargains—the case of China and the World Bank
作者:Doron Ella,海法大学政治学院助理教授;Galia Press-Barnathan,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国际关系系副教授。
简介:在大国竞争格局变迁中,制度复杂性(regime complexity)如何影响拉拢协议的稳定性?文章指出,制度体系越复杂,拉拢协议谈判过程中的博弈空间越广,被吸纳者(cooptee)便能借助跨制度策略寻求备用选项、制度转移或创建替代机制,进而影响协议稳定性。通过对1980年以来中国与世界银行的拉拢协议的案例发现,冷战时期,中国与世界银行协议稳定性高,原因在于可选合作路径有限且权力差距显著;而在后冷战时期,中国依然缺乏实质外部替代路径,也难以通过制度转移获得突破;然而,亚投行的成立为中国显著削弱了与世界银行协议的稳定性。在大国竞争语境下,这一制度路径多元化对国际秩序具有深远影响,并为理解制度嵌入与秩序演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原文链接:
题目:The quest for leadership in multilateral institutions: Great power rivalries and middle powers in the WTO
作者:Lora Anne Viola,柏林自由大学肯尼迪研究所政治学教授。
简介:本文指出,中国加入WTO代表一种顶层设计式的拉拢方案,目的是驯服对美国主导国际秩序的反对并遏制中国在安全领域的竞争。其次,论文分析该协议为何未能持久,并产生反馈效应,使美国逐渐丧失继续维护强大WTO体制的兴趣。最后,它指出,WTO危机激发了中等大国的底层回应:通过“联合声明倡议”(Joint Statement Initiatives),试图促使美国重新承担领导责任,从而重建稳定机制。作者认为,美国对WTO的削弱及其他成员的制度反应,反映出一种由“失败拉拢协议”引发的反应性动态过程。通过这一分析,论文揭示了拉拢机制的生命周期,并强调制度稳定依赖于成功的合作设计与策略维护。
原文链接:
从竞争对手到合作伙伴:新兴大国加入气候机制
题目:From rivals to partners: The cooptation of emerging powers into the climate regime
作者:Alexander Thompson,俄亥俄州立大学默森国际安全中心的高级研究员。
简介:在全球气候治理制度中,传统西方强国如何通过“拉拢”策略将新兴国家转变为制度的支持者与合作者?文章指出,西方发达国家在推建立气候制度过程中,曾向发展中崛起国家提供制度性让步,以及承诺从北方向南方提供资源支持。通过这些制度让步,新兴国家不仅被驯服,而且被吸纳为制度盟友,并协助推动其他发展中国家参与气候制度。文章通过制度分配与政策分析,从逻辑上阐释制度设计如何影响行为者选择,首次将“拉拢”视角引入全球气候治理,揭示制度性吸纳不仅解决了参与障碍,更增强了制度稳定性,为理解气候制度为何得以持久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也为未来制度建构提供借鉴。
原文链接:
题目:How informal inter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facilitate cooptation and promote peaceful change in times of power rivalry
作者:Duncan Snidal,牛津大学国际关系教授。
简介:在大国竞争环境中,非正式政府间组织(IIGOs)能否比传统正规(正式)政府间组织(FIGOs)更有效地通过“拉拢”实现制度性变革与和平转型?作者运用制度比较分析方法指出,拉拢允许强国通过授予弱小或新兴国家更多话语权,吸纳其支持现有制度秩序,而这一机制的成效不仅取决于被吸纳方的意愿,也受制于实施机制的制度性质。本文为国际关系理论和制度变革研究引入新的视角,表明在面对权力竞争时,设计更灵活、非正式的协作平台可能是实现制度稳定与演进的重要路径,也为未来多边治理架构的完善提供了政策参考。
原文链接:
译者:张启峰,国政学人编译员,昆士兰大学国际关系+和平与冲突研究专业,主要关注澳大利亚外交政策、亚太地区安全。
审校 | 张潇文 赖永祯
排版 | 王楮文
本文源于《当代安全政策》,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来源:国政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