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茑屋书店在中国大陆关第四店!网友:打卡≠消费、拍照≠认同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6 23:27 1

摘要:8月11日晚,TSUTAYA BOOKSTORE茑屋成都仁恒置地广场店贴出闭店通知:“因公司业务调整”,这家西南首店将于8月31日22:00终止营业。一位现场排队的消费者感叹:“这家书店才开了3年就要关门了,成都又一处城市记忆即将挥手作别。”

日式美学为何难敌中国本土市场?!


失业君小编 | 文
网络 |

成都仁恒置地广场内,茑屋书店收银台前排起长队,但这次不是为了购书,而是赶在8月31日闭店前清空储值卡的最后一波顾客。

8月11日晚,TSUTAYA BOOKSTORE茑屋成都仁恒置地广场店贴出闭店通知:“因公司业务调整”,这家西南首店将于8月31日22:00终止营业。一位现场排队的消费者感叹:“这家书店才开了3年就要关门了,成都又一处城市记忆即将挥手作别。”

这已是茑屋书店自2024年以来在中国大陆关闭的第四家门店。此前,西安迈科中心店、上海静安MOHO店和天津仁恒伊势丹店已相继停业。

2020年,茑屋书店以“全球最美书店”光环登陆杭州天目里,首日便吸引3500名预约读者满额到场。彼时,这个日本书店巨头雄心勃勃地宣布:十年内将在中国开设1100家门店。

五年过去,现实与理想差距巨大。截至目前,茑屋在中国大陆实际开设门店仅15家,关闭4家后仅存12家。最新开张的无锡惠山映月里店于2024年底开业,但扩张速度已明显放缓。

特许加盟模式成为茑屋的致命软肋。与日本直营模式不同,茑屋在中国采取轻资产扩张策略——由加盟商承担投资与运营成本,品牌方仅提供供应链与品牌支持。

“茑屋的加盟模式更像是‘千金买马骨’。”上海本地书店品牌“神兽之间”创始人蒋巍一针见血地指出,“商场为吸引国际品牌入驻,愿意提供优惠租金甚至补贴,但开业后茑屋仍然是一家‘书+咖啡+文创’的零售店,未能真正引领商业街区生态。”

这种模式导致茑屋对门店实际经营掌控力薄弱。成都仁恒置地广场店作为加盟店,由商场自营,茑屋仅提供品牌授权与供应链支持。当加盟商业务调整时,书店便面临闭店命运。

选址失误成为茑屋的“硬伤”。闭店的四家门店均存在位置与客群错配问题:西安迈科中心店位于高新区边缘,远离年轻人聚集的商圈;上海静安MOHO店因商场定位模糊、周边配套不足,最终被健身房取代。

成都仁恒店虽处核心地段,但高端商场定位与大众阅读需求存在天然断层。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这些选址更多体现商业地产逻辑而非文化消费逻辑。”

价格“傲慢”劝退消费者。在茑屋成都店内,一本普通书籍的售价可能比网上高出60%,日式文具溢价更是高达2-3倍。

文化体验水土不服。在日本,茑屋通过“文化商业平台”模式成功融入生活场景;但在中国,“书店+咖啡+文创”公式却沦为拍照背景。“更像打卡地而非生活空间”,飏帆如此评价。

一位西安读者在小红书吐槽:“茑屋的阅读氛围被打卡人群冲淡”。当消费者发现近200元的帆布袋与80元的咖啡无法带来相匹配的文化体验时,复购率必然断崖式下跌。

茑屋在日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母公司CCC集团强大的T Point积分系统。该系统覆盖日本15万家商店,会员超7000万——相当于每两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个会员。T Point积累的用户数据涵盖衣食住行等370多项偏好,使茑屋能精准设计门店与选品。

这套系统在中国完全失灵。国内数据监管环境下,茑屋无法复制通用积分策略。尽管尝试街头采访等方式采集数据,但在庞大复杂的中国市场面前只是杯水车薪。

更根本的是商业初心的偏离。创始人增田宗昭最初将茑屋定位为 “生活方式的提案场所” ——通过书本知识链接商品与生活方式。但在中国实践中,是先赚钱,而不考虑消费者感受和加盟商利益。

房地产下行更让问题雪上加霜。西安茑屋背后的迈科集团去年破产重组,4500平方米门店、3000万元装修投入瞬间失去支撑。当开发商削减文化预算时,依赖其输血的茑屋门店自然难以为继。

当茑屋节节败退时,一些本土书店却实现逆势增长。云南大理的32年老店大方书店客流量提升35%,会员复购率达68%,成为实体书店转型的鲜活样本。

大方书店的转型策略直击痛点:通过三个月深度调研,依据 “78%消费者不盲目为品牌溢价买单” 等数据调整方向。书店增设沉浸式阅读区,策划读书会活动,使读者平均停留时间从30分钟延长至2.5小时。

新华书店体系的数字化转型更具系统性:浙江新华打造“1+10+N”线上矩阵,三年内一般图书线上销售占比提升至近50%,孵化“千人主播”团队;湖北新华构建“平台电商+新媒体电商+教育服务”架构,2025年上半年直播营收达1400万元;河南新华建立220万会员的数字化生态,打通线上下单、门店履约体系;福建新华启动“抖音本地生活”项目,将86家门店定位为 “智能基站”,锁定周边4公里读者群。

这些转型背后是脱胎换骨的组织变革。浙江新华实施“小前端、大中台”机制,赋予地市团队灵活决策权;湖北新华组建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直播团队,3年孵化40支区域分队。实体书店员工正从“柜台服务者”转变为 “文化传播者” 。

面对线上渠道46.58%的市场占比(实体零售仅占7.03%),实体书店的生存之道日益清晰。

建立私域流量池成为生命线,复合营收模式是生存基础。调查显示超过87%的实体书店依赖单一售书收入,抗风险能力脆弱。中版书房与银行合作为高端用户提供知识服务,单笔订单达10余万元;大方书店通过“五代店理论”向 “文化精神地标” 进化,均展现收入多元化的必要性。

实体书店的生死从来不只是商业问题。当茑屋成都店闭店前夜灯光熄灭,读者在社交媒体写下“又一处城市记忆消失”时,那些逆势而上的本土书店正点亮新的灯光。这些灯光照亮的不只是书架,更是一个共识:在互联网时代,实体书店的生命力不在于复刻异国情调,而在于扎根社区土壤,用本地化叙事连接人与书的温度。

网友热议

@守望着的飞(IP粤):
开在高端商场里的书店注定曲高和寡。成都不缺文化消费者,但仁恒的定位和普通读者的消费力根本不匹配——茑屋这次是输给了地产逻辑,不是输给市场。

@荞麦至简(IP川):
加盟商扛不住就关店,品牌方稳赚授权费?这种‘甩手掌柜’模式在餐饮界都玩不转,茑屋居然想靠它征服中国市场?

@ArronShuang(IP沪):
同本书比京东贵60%,咖啡够买两杯瑞幸。日式美学溢价我能理解,但把消费者当冤种就是自绝后路。

@大草乐悠悠(IP粤):
T积分在日本是王牌,在中国却是死穴。没有本土化数据支撑,所谓‘生活方式提案’就像对着空气写情书。。

@83届不佛系(IP京):
看看云南大方书店!会员复购率68%才是实体店的出路。与其迷信日系滤镜,不如学新华书店搞数字化——主播带书比摆拍书架实在多了。

@岳校彦xiaoyan(IPHK):

打卡≠消费,拍照≠认同。当咖啡区比阅读区还大,文创价签比书价还显眼时,茑屋早就忘了书店的本质是书!

最后一条,
十分有理……

来源:汉语言文学中文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