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委一届十次全体会议系列解读三】城乡融合织锦绣 生态赋能绘新篇 莱芜加快构建城“新”乡“兴”发展新格局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6 23:17 1

摘要:莱芜区有近百万人口规模、全市最大的区域面积,这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坚实基础。8月7日召开的中共莱芜区委一届十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区委常委会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统筹生产、生活、生态整体联动,加快构建城“新”乡“兴”发

莱芜区有近百万人口规模、全市最大的区域面积,这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坚实基础。8月7日召开的中共莱芜区委一届十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区委常委会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统筹生产、生活、生态整体联动,加快构建城“新”乡“兴”发展新格局。

按照中央一号文件“顺应人口变化趋势,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的要求,莱芜区不断加快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将城乡协同发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力促“城市能级跃升”与“乡村全面振兴”同频共振。一幅生机勃勃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在鲁中大地加速铺展。

城市更新:精雕细琢筑品质,人居蝶变焕新颜

城市更新,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经济发展,城市更新正成为提升区域能级的强劲动力。莱芜区系统推进规划、建设、管理全链条升级,以入选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为契机,统筹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全力打造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明确城市更新“路线图”,完善城市更新顶层设计 。《济南市莱芜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正式获批,聚焦“一主一副、两团多点”城市发展格局,全力提高产业布局质量、设施服务等级、居住环境水平,进一步提升区域影响力。

安居工程托举民生福祉。聚焦群众“住有所居、住有优居”期盼,城中村改造项目全速推进,改造地块率先破土动工,房票政策效果显著,稳稳托起百姓“安居梦”。

宜居环境提升幸福质感。老旧小区改造按下“快进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0%,老街区焕发新活力;多个棚改项目齐头并进,矿煤阳光花园项目圆满交付,居民喜迁新居;供热“一张网”建设加速延伸,新增管网3.3公里,一举解决了困扰4365户居民的冬季供暖难题,民生温度持续提升。

精致管理塑靓丽城区。城市管理七大攻坚行动剑指顽疾痼疾,累计解决各类问题1.3万余件。公共服务持续优化,16所学校体育场地免费向公众开放,100处全民健身场地完成改造提升,新建停车场、创意微景观、共建花园9处,“干净、方便、有序、活力、安全”的城区新形象日益鲜明,市民生活品质迈上新台阶。

乡村振兴:沃野逐梦谱新曲,和美乡村展画卷

广袤乡村是莱芜区高质量发展的深厚根基。凭借连续两年全市乡村振兴现场会考核第一名的优异表现,莱芜区“五图振兴”持续释放活力,片区式开发、组团式推进模式成效斐然,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现代农业激活产业引擎。围绕“2+3”农业主导产业,扎实推进“齐鲁情·映山红”泉韵乡居、济莱粮食仓储物流园等重点农业项目,86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稳步发展,规上农产品加工营收、农产品出口额稳居全市首位;莱芜·遥晟01、02号卫星发射升空,建成智慧农业应用基地11家,数智农业加力提速;累计培育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4个、“三品一标”持证182个,生姜种植系统、独路古板栗园纳入山东省第三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名录,莱芜农产品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和美乡村留住诗意乡愁。乡村建设行动让家园更美丽、生活更便捷,规模化供水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设施全面整合,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生态原乡·筑梦雪野”、杨庄镇龙湾沟综合治理项目成功赢得上级资金支持,生态价值有效转化。乡村魅力持续绽放,王老村、中科北斗数字农业示范基地成为国际粮食减损大会的唯一参观现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乡村的现代图景;高庄街道曹家庄村、大王庄镇大下河村荣膺“全国文明村镇”称号,乡风文明蔚然成风。

强村富民拓宽增收渠道。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4321”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精准发力,实施衔接项目23个,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实施村企共建,310家企业团体与507个村结对发展,带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600余家,强村富民之路越走越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脱贫群众人均收入实现稳定增长。

生态建设:青山绿水映底色,绿动能澎湃向未来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莱芜区一以贯之的战略选择。全区上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生态环境治理从“治标”加速向“治本”转变,绿色日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污染防治攻坚守护蓝天碧水。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向纵深推进,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国控断面平均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II类标准;土壤环境安全无忧,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为发展筑牢了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修复构筑绿色屏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积极探索推进矿坑生态修复回填试点工作,大力实施黄河下游环泰山区域国土绿化示范项目,累计栽植各类苗木超160万株,为区域构筑起坚实的生态防护网络,绿色空间持续拓展。

绿色转型积蓄发展动能。聚焦工业、建筑、能源等重点领域,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绿色发展示范引领作用凸显,省市级绿色工厂、节水示范企业、绿色制造体系示范企业分别达到46家、8家和66家,产业“含绿量”显著提升。节能降碳成效显著,万元GDP能耗较2020年同期累计下降19.6%;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规模攀升至80.5万千瓦,为现代产业体系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高质量发展的基底更加厚实。

莱芜区正以系统观念擘画城乡发展新蓝图,用绿色笔触描绘生态宜居新画卷。随着城市更新提速、乡村振兴增效、生态屏障筑牢,一个更具活力、更富魅力、更可持续的现代化新莱芜,正奋力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璀璨篇章。

来源:莱芜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