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引领的融媒体传播实践取向

360影视 2024-12-18 08:00 4

摘要:学校肩负着文化传承、传播与创新的重要使命。新形势下,高校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融媒体时代,高校坚持党建引领,深度整合传媒资源,通过有效的舆论引导,使高校文化建设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旨归,不断适应变革的社会文化环境。

学校肩负着文化传承、传播与创新的重要使命。新形势下,高校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融媒体时代,高校坚持党建引领,深度整合传媒资源,通过有效的舆论引导,使高校文化建设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旨归,不断适应变革的社会文化环境。

重视高校党建文化的媒体赋能

以数智技术为依托的融媒体时代,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媒介技术支撑的传播方式正在消解传统线下单向、定点灌输的话语传播方式,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动态、激发式、多线程的数字交往实践样态,并能够及时做出技术层面的调整,以应对变化的形势。一些高校运用网络融媒体、微信公众号、VR/AR技术构建红色文化宣传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红色文旅产业,推广红色研学作品,引领学生的文化认同。一些高校利用UGC新媒体平台建设校园文化主题和模块,激发师生参与,推进校企合作,使师生群体成为校园文化的创造者与传播者。根据发展要求,具有竞争力、青年辨识度高的新型主流媒体矩阵,以“在地化”方式,通过有温度的微叙事,传递社会“大情怀”,激活师生情感认同、内化师生使命感,使高校治理效能得到显著提升。

融媒体为高校组织文化生态的提质升级提供了新的理念和实践场域。传统媒体和新兴数字平台的有机结合,为高校营造文化兼容与文化创新的氛围提供了新契机。融媒体聚合了高校的办学愿景、使命和价值观,增强了组织文化建设的可行性。高校的共同价值信念、行为准则、团队意识、工作作风、组织归属感等群体意识,通过融媒体平台被师生受众广泛感知并认同、接纳。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校园媒介化治理能力不断提升,虚拟会议室、平台问政、直播评论等方式让媒体参与到基层治理和政策实施过程中,在对话与在场性交往实践中,激活了校园主体积极向上的文化增长力量,调动了组织与师生之间进行民主、协商、共创、共享集体行动的积极性。在凸显个性化、合作性网络的沟通协作中,通过相互承诺、协调、组织的作用,学校组织与师生间的信任得到进一步强化,实现了高校治理与融媒体发展的价值认同。

融媒体塑造高校文化治理场域

融媒体背景下,新的传播技术推动了高校文化建设,塑造了“力—能—场”的新方式,让“力”通过“场”来实现高校文化建设的传播与创新。

一是从“力—能”维度而言,“融”言铸魂,助力高校重塑文化主体性叙事之魂。文化教育领导力建设要通过高质量党建,来驾驭、凝聚嵌入学校发展叙事中的复杂社会关系及相关知识和具体文化实践,并将这些裹挟着互文性的文本系统融入学校主流叙事整体关系中。高校融媒体平台通过多样化的媒介联合,将学校打造成拥有共同情感和集体记忆的信念共同体。文化领导力的维系与提升,不仅要讲故事,还要讲好故事。以沉浸式传播为特征的融媒体作为重要的治理工具,一方面,通过融媒体的辨识力、阐释力、影响力和感召力等鲜明的实践价值,强化高校的历史叙事、多线叙事、隐喻象征叙事表达,促进师生形成自觉的身份认知、自主的价值立场,提升文化能动性;另一方面,通过多模态融合场景,营造出虚实联动的新关系图景、新生活方式和新文化体验。在保持宏观主流话语系统结构稳定性的同时,利用平台动态交互、虚拟在场、数据仿真与设计等技术,对传统宏观叙事中的权力、制度、交往、心理等多元要素进行创造性联结与重构。如将科学世界观、传统文化、实践经验、集体记忆等要素融会贯通,在技术赋能和价值浸润协同并进中,塑造高校“多模一体”的叙事之魂,凝聚高校“党建引领—文化凝心—根魂一体”的深层文化共识。

二是从“力—场”维度而言,融媒体通过塑造场景,助力高校构建全景交互式文化意象场。话语符号负载的交流行动,必须在一定强度的文化能量场中才能“获得生命”,形成“在地性”与“脱域性”融通的新型实践复合体。融媒体是大众话语的生产者,也是主流话语系统与大众文化的联结纽带。融媒体个性化、交互性的传播设计,通过构建叙事性互动、体验式互动、象征记忆场景,进一步“活化”校园文化,不仅激活了抽象文化元素的内在灵魂,还通过鲜明生动的表达,构造寄情于物的校园新文化意涵。

融媒体颇具创意的场景链接方式,将情感个体带入某一行动过程,在激发社会记忆的进程中,促进了群体团结,强化了受众情感体验。近年来,党建工作持续得到融媒体赋能,建立起文化意象设计多彩平台,如“党建带团建”“党建+灯塔”“党小组+”“公转带自转”“党建12345”等特色平台。这些高品质的校园文化意象场通过可感知、可理解的方式,展示了个人、集体情感和国家民族情感的融合与呈现,映射出完整而充满意蕴的校园文化场域世界。

融媒体赋能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文化品牌是校园文化特色的体现,也是学校软实力的体现。高校要提升学校整体文化品质,引领文化品牌建设,就要充分发挥融媒体的作用,不断守正创新,以鲜明的符号构建更加生动的整体文化形象,为学校与公众架起情感联结桥梁。学校融媒体平台自身的服务意识、用户思维、流量思维、速度思维等特质,只有通过文化品牌建设,搭载内涵丰富的文化要素,实现表象与文化的创新性融合,才能产生“1+1>2”的整体效应。

近年来,高校高度重视融媒体建设,传播成效显著,颇具学校特色。主要表现为:整合学校热点、焦点和亮点,以系统思维组织文化资源,覆盖传统、网络、社交等全息媒介,多点布局,“融”贯全局。以“融”品牌传播引导“融”品牌构建,整合个性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促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塑造。

数字化时代,传播技术促使人们的认知方式发生改变,传统的视听认知转向具身认知。为适应媒介技术、社会发展的文化需要,高校要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教育资源的跨界整合,打造文化育人品牌矩阵,既要重视媒介的社会化功能,也要充分做好媒介系统建设。为此,高校融媒体平台要以“链式”“矩阵”“混搭”等多种方式,创新文化品牌形态,构建文化品牌秩序,从而延伸文化品牌价值。在媒介系统中对教育品牌进行有效整合,可以形成品牌传播合力,提升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在具体实践中,高校融媒体平台要注重打造一系列明星品牌,凸显高校精神标识和文化特色,推广流程化融媒产品,同时跟踪目标受众个性化需求,探索定制化传播内容,更好地激发受众参与感和互动性。在此过程中,高校融媒体平台还应根据自身特色与优势,重视培育潜在孵化品牌,在高校的媒介场域中塑造师生认同,切实提升校园文化影响力。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