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歌史上的巅峰之作5首,值得品读!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16 23:42 3

摘要: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0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欣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圣杜甫的成圣之作。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它是诗人在人生中最苦困的情况下,写出的诗句,杜甫一生都是理想与命运逆行、悲苦与傲骨相伴,即便是到了人生最低谷,他也仍然不忘以诗歌为天下的寒门士子发声。它就是诗圣杜甫的成圣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首千古名篇诞生于公元761年,安史之乱的烽火尚未熄灭,诗人杜甫漂泊至成都,栖身于浣花溪畔那间在风雨中飘摇的茅屋。一个萧瑟的秋日,狂风骤起,无情撕碎了茅屋的顶盖,冰冷的雨水随之倾泻而下。正是这切肤之痛与彻骨之寒,催生了这首震撼灵魂的诗作。

全诗语言质朴而力透纸背。无华丽辞藻,却字字泣血,句句含情,尤其是结尾的呼告与誓言,具有穿云裂石、震撼灵魂的力量。

此诗超越了对一己困苦的哀叹,将个体命运置于乱世苍生的大背景中审视。杜甫在自身濒临绝境之际,其心灵却突破了有形茅屋的束缚,升华至对普天下寒士乃至所有苦难者的深切关怀。“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自我牺牲精神,正是儒家“己饥己溺”、“仁者爱人”思想的璀璨结晶。这份由切肤之痛升腾起的无疆大爱,使得简陋茅屋在诗歌殿堂中屹立为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千载之下,仍以其博大的温暖,映照着我们共同的人性星空。

02

《芙蓉楼送辛渐》

(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最好的一首送别诗。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它是唐诗中的七绝名作,也是王昌龄最好的一首送别诗。传闻这首诗还和孟浩然的死有着莫大的关系,诗人特地借此诗以明志。它就是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名篇,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诗人被贬为江宁(今南京)丞期间,虽处逆境,他却以诗明志,以寒雨孤山为背景,在离别的愁绪中托出高洁自守的赤子情怀,外界的寒雨孤寂,反衬出内心玉壶冰心的璀璨光华,语言凝练而意境深远。

此诗透出王昌龄的傲骨。在寒雨浸透的吴江秋晨,他将贬谪的苦涩、离别的萧瑟,淬炼成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七字如冰晶坠玉盘,清音裂帛——世间寒凉终会散去,唯有灵魂的纯度,能在时光长河中永恒闪耀。更成中华文化中昭示高洁品格的经典符号,穿越千年仍熠熠生辉。

03

《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欣赏:

《黄鹤楼》:唐代诗歌史上的巅峰之作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它是能让诗仙李白都服气的一首诗。作者仅靠这一首诗就名扬天下,同时也成就了“天下第一楼”黄鹤楼。它就是仙才崔颢的作品,被誉为“唐人七律第一”的《黄鹤楼》。

崔颢的《黄鹤楼》被誉为“唐人七律第一”(严羽《沧浪诗话》评),是唐代诗歌史上的巅峰之作。全诗以黄鹤楼传说为起点,融合时空变幻、乡愁旅思,形成苍茫悠远的意境。

崔颢以天才笔力将神话、历史、个人际遇熔于一炉,打破形式束缚而直抵盛唐气象的核心——雄浑与自由。其“文以气为主”的创作观(前四句如口语倾泻),印证了严羽“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的论断。诗中“烟波江上”之愁,早已超越个体,成为中华文化中羁旅精神的永恒意象。

04

《早发白帝城》

(唐代·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欣赏:

《早发白帝城》:三唐压卷之作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它是被誉为李白最惊风雨泣鬼神的一首诗,是唐诗寓情于景的巅峰,是纵贯唐初、盛唐、晚唐三个时期的唐诗压卷之作。它将诗人重获自由之后,那种惊喜和畅快的心情,体现得淋漓尽致。它就是诗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于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途中遇赦返回之时,其意在于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全诗把诗人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运用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早发白帝城》是李白七言绝句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精炼的语言、奇妙的想象、极致的夸张和奔放的情感,生动地描绘了长江三峡水流湍急、舟行若飞的壮丽景象,更酣畅淋漓地抒发了诗人绝处逢生后难以抑制的狂喜和轻松快意。短短二十八字,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意象(彩云、千里、猿声、轻舟、万重山),运用夸张、衬托等手法,语言极其凝练,却营造出恢弘的气势和一泻千里的节奏感,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清新俊逸的浪漫主义风格。

全诗气势飞动,境界开阔,洋溢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被誉为“神品”。

05

《游子吟》

(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欣赏:

《游子吟》:被誉为“中华第一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它是公开评选出来的中华第一诗,世界各国都将它当做优秀读物,推荐给自己的学生们。它语言朴实,但却感人至深,是千百年来广为传颂的母爱颂歌。他就是“诗囚”孟郊的代表作《游子吟》。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代表作,以朴素深情的语言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入选《唐诗三百首》,成中华母爱诗巅峰之作。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此诗为《世界记忆名录》。

此诗之所以穿越时空,正在于它用最平凡的针线,缝补了人类共通的情感裂痕:我们终其一生行走,始终走不出母亲用牵挂编织的经纬。

来源:静墨守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