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13日,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华北大区选拔赛就在北京市海淀区五一未来实验小学拉开帷幕。作为经教育部批准的全国性竞赛,此次赛事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百余位参赛选手,而五一未来实验小学不仅是人工智能场景设计方向下月球基地主题设计专项赛的考点校,更在本次赛
如今,国家要科技人才,升学看科技素养。
初升高的赛道上,科技特长的分量越来越沉。今年不少名校都在加码,把编程、机器人等能力纳入考察重点,手握科技奖项的孩子,升学路明显更宽。
到大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前沿专业成了“香饽饽”,多所顶尖学府纷纷新增相关专业,就是要早早锁定有科技潜力的好苗子。
可以说,孩子的科技素养无论是升学还是未来发展、就业,都是实实在在的 “硬通货”。
7月13日,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华北大区选拔赛就在北京市海淀区五一未来实验小学拉开帷幕。作为经教育部批准的全国性竞赛,此次赛事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百余位参赛选手,而五一未来实验小学不仅是人工智能场景设计方向下月球基地主题设计专项赛的考点校,更在本次赛事中斩获佳绩——37人参赛,收获12个一等奖、20个二等奖和5个三等奖,获奖率100%。
三年前的今天,隶属五一小学的欧洲公馆分校独立建制为五一未来实验小学,践行了海淀教委赋予南部地区内涵式提升的重任。短短三年,学校便能承办这般高规格赛事、取得如此亮眼成绩,绝非偶然。在当地老百姓眼里俨然已成为金沟河畔名校,五一集团明珠。
这所率先布局 AI 教育的学校,早已把 AI 教育揉进日常:一年级拼积木机器人练逻辑,五年级写代码解决实际问题,连操场大屏都在教孩子用数据思维看世界。
作为北京市海淀区首批“智慧校园”达标校,五一未来实验小学正用“全场景赋能、全学段覆盖、全学科融合”的实践,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不搞超前学,只做实打实的科技启蒙 ——
Part 01
说到学生培养,课程是重中之重。
学校构建的“基础普及—社团拓展—跨学科融合”三阶课程体系,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搭建了清晰的成长路径。在1—6年级开设每周2课时的人工智能必修课,从根源上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与数字素养。
“我们是跟着北京市3月份发布的人工智能课程文件提前布局的,1-6年级分阶设计课程,一二年级学无屏化编程课程,三四年级主攻单片机编程,五六年级尝试软件编程课程。”张雪刚副校长解释道,“作为新建校,‘未来’二字是我们的目标,必须给孩子能立足未来社会的数字素养,才能达成我们的使命:为每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
回到赛场上,三年级的刘同学正在调试他的机器人,这个10岁的男孩提起作品眼睛发亮:“老师先给我们讲机器人的工业发展史,再让我们练基础模块,比如推能量块用新马达,抬雷达靠小圆圈结构,最后把这些拼起来。我的机器人能同时卡能量块、抬雷达,老师说我们队是最好的,拿省一没问题!”从搭积木到操控钢质零件,他觉得“比数学英语课有意思多了,动手能力蹭蹭涨”。
可以说,这里的 AI 课程像阶梯一样精准对接成长规律:
一二年级在“玩中学”,无屏化编程课程通过构架+积木组合搭建一个机器人、学习一个科学知识点、认知一个程序。比如玛塔编程机器人用图形化积木块代替代码,学生能直观看到指令对机器人行为的影响。
三四年级进阶到单片机图形化编程,用拖拽模块的方式设计程序,让机器人根据光线强弱调整行动,还会结合科学课知识计算感应距离,理解技术背后的原理;
五六年级则挑战代码编程,学生开发小游戏、数据可视化应用、AI小程序等用数据处理分析校园植物生长情况,甚至尝试开发简单的 AI 应用 。
这种“阶梯式”培养并非为了产出“小程序员”,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科技切入点。
参加比赛的五年级学生举着自己设计的机器人表示:“我不一定会成为程序员,但用代码解决问题的过程,让我觉得自己像个‘小工程师’。”
Part 02
和校长打视频、骑车PK赢勋章……在五一未来实验小学,科技能玩出太多花样!
走进学校,科技教育的氛围便藏在各处细节里,创客空间里,学生们可以用3D打印机制作自己设计的笔筒;VEX机器人教室里,散布着孩子们研究的机械臂。这里最不缺的就是各种研究需要的材料,几十箱人工智能交互套件供学生使用。
可以说在科技投入上,学校十分“大手笔”。
据了解,学校共投入140多万元打造了10个专用科技教室,从机器人实验室到编程工作坊,每个空间都为科技学习提供着专业支撑。
依托创客空间、3D打印实验室、VEX机器人、MakeX机器人等专用教室,学校还组建了8个AI社团,为学有余力的孩子提供拓展平台。
2024年底,在金艳校长的牵头推动下,学校获批成立海淀区中小学中为数不多的“科学技术协会”,这个“科技加油站”不仅整合了中科院计算所等机构的资源,还带着学生走进企业实验室,让课本上的“人工智能”变成可触摸的实物。正如相关负责人所说:“我们要做的,是打破校园围墙,让最前沿的科技资源成为孩子的‘课外教材’。”
AI 的赋能还延伸到课堂内外的多个场景:
· 语文课堂上,“你的动作细节可以更生动,试试加上‘XXX’这样的描写?”AI 批改系统正给学生的作文提建议。教师提前输入评价标准后,系统不仅能生成星级评分,还会针对 “人物描写不具体” 等问题给出修改示例,细节感拉满。
· 数学学习中,智慧分析系统会记录每道题的解题轨迹,自动生成 “个性化错题本”。如果班级在某知识点的正确率只有30%,老师会进行集中突破;要是某个学生总在一道题上栽跟头,系统会推送针对性练习。
· 英语学习上引进AI英语听说课堂软件,提供丰富的听说教学与练习资源,学生可进行一对一随机PK、文段朗读等,软件能即时反馈,教师终端可查看数据分析。
· 智慧体育更具代表性,就在今年,海淀区正式启动智慧体育建设工作,学校设备、流程、管理齐发力,操场上的“阳光跑”系统不仅计数精准,还会进行排行,让原本不爱运动的孩子为了“解锁新成就”主动锻炼。AI跳绳系统能精准计数,还能回放视频帮孩子纠正动作。学期末家长能收到一份包含体质分析和运动建议的成长报告。
此外,劳动、心理上也有科技助力,孩子们用传感器搭建智能滴灌系统,用CAD建模做太阳能展示牌,实时监测土壤的氮磷钾含量;校园里还有个24小时在线的“心灵伙伴”叫TOM猫,孩子和它聊天,它会帮他们疏导情绪,后台生成的 “情绪晴雨表”能让心理老师及时介入。
谈到最喜欢的校园AI设施,刘同学表示,最喜欢教学楼里分布在各处的 AI 魔镜,“有体育锻炼游戏,甚至还能和张副校长打视频通话!”。日新楼负一层还有模拟骑行比赛的电动自行车,“有个大屏能看谁骑得快,能和同学 PK”。
朱同学则喜欢图书角的智能下棋机器人,“特别有意思,课间经常和同学一起玩,这些设施让我的课间时光充满科技趣味。”
Part 03
现在的社会缺什么样的人?不是只会刷题的做题家,而是能把图纸变成实物的实践者,能在混乱中理出逻辑的思考者,能带着团队啃下硬骨头的合作者。
企业抢着要的、时代需要的,正是这些能解决真问题的硬核人才,而这些能力,得从小在实践里“泡”出来。
走在五一未来实验小学的走廊里,时常能感受到“AI不是让孩子远离生活,而是学会用科技的眼光看世界。”
这所学校的科技教育,从一开始就没走寻常路——不跟风“超前学”,而是靠“全链条布局、全场景渗透、全素养培育”的实在功夫,把逻辑思维、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这些“硬通货”,悄悄种进孩子心里。
当三年级学生为了让机器人精准运送“物资”,争论如何优化机械臂角度时,他们锻炼的是团队协作;当五年级小组为调试智能灌溉系统,反复修改传感器参数时,他们培养的是抗挫折能力;当全校学生通过AI系统看到自己的运动数据和作文进步曲线时,他们理解的是“数据如何帮助成长”。当孩子们趴在图纸上绘制机器人结构草图,反复修改尺寸比例时,他们打磨的是空间想象力与精细规划能力,也是在动手、争论、试错中,悄悄长出解决问题的“真本事”。
“我们不保证每个孩子都成为科技精英,但能确保他们在 AI 时代到来时,不只是技术的使用者,更是有思考、会创造的主人。” 金艳校长告诉我们,“要立足未来的需求来办今天的教育,锚定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与成长,让人工智能成为每个学生的优势学科,让未来少年更自信,增进学生的幸福感,真正实现‘幸福教育,成就一生’的教育使命。”
从海淀区智慧校园达标校的认定,到承办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五一未来实验小学的科技教育之路正在加速布局。
往·期·推·荐
来源:炫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