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里亲戚前段时间查出颈动脉堵了八成,脸色都变了,说赶紧去放支架。可我劝了他一句:先别急着做。结果他不太乐意,还觉得我这是耽误他命。
家里亲戚前段时间查出颈动脉堵了八成,脸色都变了,说赶紧去放支架。可我劝了他一句:先别急着做。结果他不太乐意,还觉得我这是耽误他命。
这话听起来可能不合常理,毕竟“血管都堵成这样了,还不治?”可很多时候,堵得多,不代表一定要动刀子。尤其是年纪一上来,身体的账单不是一张两张,而是一叠。
支架不是万能钥匙。很多人以为支架能把堵的血管一下疏通,就像通下水道一样,放进去就没事了。但身体的血管不是管道,放了支架,问题也不会就此结束。
堵80%,不等于快要爆。医学上说的“80%狭窄”,指的是血管内径变小,但这并不一定代表血流就不够用了。很多人80%狭窄,却照样没症状,能吃能走,甚至连头晕都没有。
这就像城市的马路,哪怕一条车道堵住了,只要车流不多,还是能顺顺当当地通行。症状的有无,远比数字本身更重要。
支架之后,不代表高枕无忧。放了支架之后,还得长期吃抗血小板药物,比如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这些药一停可能出问题,可长期吃又容易出血,尤其是年纪大的人。
有些人胃本来就不好,这么一吃药,不是胃出血就是黑便,还可能影响肾功能。支架不是把事解决了,而是开启了另一个新的“任务”。
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的事。血管堵,不是只堵一处。
哪怕你这次放了支架,别处的血管也可能在慢慢变窄。支架能治一段,但不能治全身。
很多人放完支架后,心里踏实了,就觉得可以吃点喝点、少动会儿,反正“支架已经放好了”。其实正相反,这时候才更需要改变生活方式。
支架手术也非零风险。特别是上了年纪、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病的人,做手术风险更高。放支架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斑块脱落,引发脑梗或心梗。
手术后也有再狭窄的可能,有些人一年不到,支架那一段又堵上了。那时候再操作,难度就更高,身体也更吃不消。
有些堵,身体能“习惯”。有个词叫“侧支循环”,意思是当一条血管堵了,身体会慢慢建立起“绕路”的小血管,让血液从旁边流过去。这不是什么神奇现象,是真的可以在体检中看到的变化。
也就是说,身体不是一堵就完的,它有能力去适应,去“修补”,只要我们别一上来就着急拆墙。
情绪本身,也会“加压”。有时候,听到“堵了80%”这五个字,比堵本身还让人紧张。一紧张,血压就飙上去,吃不好、睡不好、想太多,反而让血管更受不了。
人一旦站在“我要去抢救”的心理状态里,就很难放松下来。但其实,很多“重度狭窄”的人,在没有症状的前提下,通过药物控制、规律作息、少油清淡,完全可以维持稳定。
中老年人更在意结果。很多人不是不知道这些道理,而是怕“万一”。怕万一堵了引发大事,怕万一不放支架就是不负责任。可医学这事,从来就不是“堵了就一定会出事”。
真正要担心的,是不动、不改、不管吃药的事。而不是有没有放支架。
吃药这事,别嫌麻烦。很多人觉得吃药太久了,想靠“一个支架”来一劳永逸。可真要说起来,控制血脂、降压、抗凝这几件事,才是保命的主线。
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这类他汀类药物,是为了让斑块别再继续堆;贝那普利这类降压药,是为了让血管别再受伤;这些药吃得稳,比支架管得久。
吃的东西,其实也在堵血管。有些人看着瘦,血脂却高得很,就是因为爱吃肥肉、内脏、蛋黄、奶茶……这些东西不见得立马出事,但血管就像水管,一点点积着,也会出问题。
如果你已经有80%的狭窄,再继续吃高脂的东西,斑块可能会破裂,血栓随时可能形成。别觉得“我吃得不多”,关键是吃的东西对不对。
运动不是年轻人的专利。不少人觉得上了年纪就该“养着”,其实轻度活动反而能促进血流、增强心肺功能。即使是每天快走半小时,也比一天坐着强一百倍。
那些能靠自己走路去买菜、去跳广场舞的人,血管通常比整天窝在沙发上的人更“通透”。不是说跳舞能治病,而是身体一动起来,血流它也就跟着顺了。
焦虑本身,也能“堵住路”。有些人一听到“堵了”,晚上睡不着,白天心烦意乱,连饭都吃不下。其实真正的危险,不是那段堵住的血管,而是你不肯过正常日子这件事。
身体有问题,当然要重视。但一味地紧张,只会让神经兴奋、血压升高、睡眠紊乱,反而加速斑块的不稳定。
医生说“可以不放”,不是不管你。
而是根据你的症状、血流、风险评估,综合判断出来的。如果医生明确告诉你:暂时不用放。那就是相信你能用更稳妥的方式,控制住这个局面。
别把“保守治疗”当成敷衍,它其实是一种更安全、更长期的选择。
如果你现在身体还算稳当,走路不累、吃饭正常、头也不晕,药也在吃,指标也在控,那就别急着动刀。放支架这事,早了不是好事,晚了也不一定坏事。
血管这个事儿,说到底,是身体几十年生活方式的账单。你今天的堵,不是昨天的事,是二十年、三十年积出来的。
改一口饭,稳一组药,睡好一个觉,远比放一个支架更重要。
支架不是不能放,但放之前,应该把该做的都做了。不要总想着“那个支架”能解决一切,它只是工具,不是替你养生的捷径。
有些事要慢慢来,尤其是身体的事。越是急,越容易出错。别让“数字”吓住了自己,更别让焦虑成了真正的堵点。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指南(2023年修订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 国家心血管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摘要》. 中国循环杂志, 2023, 38(3): 209-220.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
来源:健康科普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