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夫妻吹空调猝死,6年后儿子给空调清灰发现遥控器里藏着遗书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6 05:20 1

摘要:2016年盛夏,退休老夫妻在开着26度空调的屋里猝然离世,警方认定为高温诱发疾病。身为儿子的李伟虽有疑虑,却查无实据。

“他们明明开着空调,怎么会中暑猝死?”

六年过去,李伟仍对父母的离奇离世耿耿于怀。

2016年盛夏,退休老夫妻在开着26度空调的屋里猝然离世,警方认定为高温诱发疾病。身为儿子的李伟虽有疑虑,却查无实据。

他保留着老屋一切,直到2022年清理旧空调时,维修师傅在遥控器电池仓发现一张折叠的纸 ——

01

2016年8月16日,一个让李伟印象深刻的日子。

连日高温预警,城市气温直接飙到38度,街上行人寥寥,个个躲在阴凉处。

中午出来吃饭的李伟,想到城北老宅的爸妈,心里不禁一紧——但愿他们舍得开空调。

李卫国和张翠兰两口子都已退休多年,生活作息规律。

李伟一再邀请他们搬来新小区同住,但老两口始终不肯离开那片熟悉的街坊邻里。

“你上班就忙,不用老往这儿跑。”父亲电话里总这么说,“我们身体好着呢。”

李伟也明白,他们不是不想住一起,只是不想拖累他。

下午三点半,母亲打来电话:“小伟啊,今天太热了,早点回家,别在外面晃。”

“您跟爸开空调了没?别图省电。”李伟放缓语气问。

“开了,调26度呢。你爸还说冷。”张翠兰笑着回应。

“行,明儿周六,我过去看看你们。”

“那我去菜场买菜,做你爱吃的。”

挂断电话后,李伟心头一阵暖意。

尽管年岁渐长,父母仍旧习惯性地牵挂着他。

他不由地想起上个月那个雨夜。

那天加班到九点多,刚出楼就天降暴雨。

没带伞的他刚走到大门口,手机响了。

“下雨了,你有带伞吗?”电话那头是母亲。

“妈,您怎么知道下雨了?”

“预报说晚上有雨,我怕你没注意,提醒一下。”

听到这句话的那一刻,他的喉咙微微发紧。

即使自己年过三十,依然是她眼中的孩子。

下班后,李伟去了趟超市,精心挑了两袋水果点心,又顺手买了两瓶老酒。

他打算明天带过去,陪父亲喝两口——虽然对方早已戒酒多年,但偶尔小酌一杯,未尝不可。

晚上回到家,他草草吃了点饭,洗完澡便早早上床。

第二天要赶早过去,他不想迟到。

这几年他逐渐意识到,陪伴父母的时间在慢慢变少。

不是因为工作太忙,而是以前总觉得来日方长。

可最近他发现,父亲走路开始慢了,母亲说话的声音也不如从前有力。

前阵子,他曾开口建议体检一次。

“检查啥?我们好得很。”父亲不屑地说。

“常规体检而已,几百块钱。”

“省下那点钱给你用。”母亲笑着摆手,“我们又没哪不舒服。”

李伟知道他们心疼钱,也不愿儿子为自己多费心。

周六早晨七点,他准时醒来。

简单收拾后,他把准备好的东西放进后备箱,发动汽车驶向城北。

窗外的阳光刚刚洒下,广播里播着老歌。

02

李伟的父母退休多年,生活一向安稳,偶尔只在家附近的公园散步。

李伟一直在心里盘算:趁他们身体还硬朗,或许该带他们出趟远门。

他驱车抵达父母居住的老小区后,将水果、点心和酒从后备箱取出,提着袋子走上楼。

这栋八十年代建的住宅没有电梯,三楼虽不高,但每次爬上去,李伟心里都提醒自己,再劝劝爸妈换个居住条件好些的地方。

“爸妈,我到啦!”他一边用钥匙开门,一边提高嗓音。

屋里却静悄悄的,没有回应。

他皱了下眉,把袋子放在门边,快步走进客厅。

空调运转的声音持续低鸣,电视开着,屏幕上放着一部老片子,音量压得很低。

沙发上,两位老人背对着他,姿势没有变化。

“爸,妈?”

李伟绕到沙发前,整个人愣住了。

父亲斜倚在右边,双眼闭合,头稍微后仰;母亲坐在左侧,身体向前倾,手中还握着遥控器。

他们都没有动静,脸色灰白,嘴唇干瘪。

“爸!妈!”他扑上前,伸手去推,“快醒醒!”

没有反应。他再摸向他们的颈动脉,指尖触到的,只有冰冷僵硬的皮肤。

李伟跪坐在地,声音发抖:“怎么会这样……昨天不是还好好的吗?昨天不是还在打电话吗?”

他强忍住情绪,颤着手掏出手机,迅速拨打急救电话:“我父母……他们好像……请快来!”

十分钟不到,医护和民警一同赶到。

医生做了检查,面色凝重地说道:“两位都已无生命迹象,死亡时间大致在昨晚十点至十二点之间。”

“昨晚?”李伟惊呼,“可我妈昨天下午还给我打过电话,五点多。”

民警开始走访房间,记录细节。

“您父母有基础病史吗?”一名警官边查看,边问道。

“我爸有高血压,不过一直吃药控制。我妈没什么问题。”李伟低声答。

屋内无外人入侵痕迹,门窗反锁,地面整洁,没发现异样。

警察初步推测为突发性疾病,“可能是热应激引发心脑血管事故,虽有空调,室内循环或存在问题。”

李伟听着,却觉得哪里说不通。

“可是我妈说空调开着,调到26度,我爸还嫌冷……”

他声音低了下去,内心被疑惑和不安填满。

可在现场看来,一切都太平静。

他们仿佛只是坐着看了一会儿电视,便永远停在了那个画面里。

03

这几天,李伟都在忙着处理父母的后事。

法医报告很快出来了:李卫国死于突发性心肌梗死,张翠兰则是脑部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性死亡。

医生在解释时提到,夏季高温对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系统负担极大,一旦诱发基础疾病,极可能在短时间内丧命。

“即使开了空调,如果温控不精准或设备老化,也无法真正降温。”医生的语气平静。

李伟回家后检查了客厅的空调,发现早已不堪重负,外壳发黄,运行声明显过大。

他心里一紧,这台机器用了十多年,早已超出使用年限。

“那天其实就该换的。”李伟懊恼地喃喃。

他记得那次回家刚好听到空调发出异常的响动。

“爸,这声音太吵了,是不是要修一下?”他当时开口问。

李卫国一边扇着扇子一边回答:“还能用,不至于修。”

李伟提出要买台新的,被母亲拦下:“你才买了房,别乱花钱,这机器还能转。”

最终他没坚持。

现在想起来,他只觉得悔意翻涌。

噩耗传开后,邻居纷纷上门慰问。

“你妈前天下午还跟我去买菜,说你要回来,她得多准备几道菜。”楼上的刘阿姨红着眼说。

她和张翠兰是老相识,平日常结伴出门。

“她还说要做你爱吃的红烧肉。”刘阿姨哽咽着。

李伟听得心口发紧。母亲已经提前计划好菜式,却再也没机会端上桌。

对门的赵叔叹了口气:“你爸血压高是有些年头,但看上去精神不错。前几天还在跟我下棋。”

“他说你工作太忙,不懂象棋,非要抽空教你。”赵叔又补了一句。

李伟记起这事。

父亲每次提起棋局都兴致勃勃,而他总是以“改天吧”敷衍。

如今,一句“下次”成了永远的错过。

小区门口的小超市老板娘也来了,说道:“你妈前天晚上来买水果,八点多吧,说是你第二天回来,买点你爱吃的。”

“八点多?她那时出门了?”李伟问。

“嗯,还挺有精神的。”老板娘点头。

时间线逐渐清晰。晚上八点一切正常,问题却在几个小时后悄然发生。

李伟越想越难接受,心里始终觉得有哪里不对。

丧事处理完,他去了父母曾工作的地方。

李卫国在国营厂里干了一辈子,职位虽不高,但为人稳重。

张翠兰虽无正式编制,常在街道服装厂打零工,贴补家用。

老同事们聚在一块,神情低沉。

“老李这人脾气好,不和人争,也从不抱怨。”

“他上个月还跟我们说,想带老伴去趟北戴河。”

李伟听着,手指轻轻扣着膝盖。

原来父亲并不是没有旅行的愿望,只是一直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

这个时机,再也没有了。

04

母亲生前打过零工的服装厂,现任厂长也表达了哀悼。

“你妈人很实在,干活麻利,从不拖拉。”

厂长回忆说,“上个月她还来问有没有适合她做的简单工。”

“她还想着干活?”李伟一愣。

“她说闲着也没事,做点活不光打发时间,还能帮家里贴补点。”

厂长叹了口气,“我们让她别再折腾了,她说闲下来反而不习惯。”

李伟听着心酸。

处理完相关手续后,他独自回到父母的住处,准备整理遗物。

屋内熟悉的一切让他情绪再度失控——厨房的围裙还挂在墙上,油渍未干;客厅茶几上的老花镜和未填完的数独还在原处。

空调仍在运转,电视播放着没换频道的老电影,遥控器还放在母亲曾经握住的位置。

他试着调节温度,空调反应正常。

他扫视了每一个角落,没发现明显异常。

“可能真的是个意外……”他低声自语,尽管内心仍有说不出的疑问。

他走进卧室,查看衣柜,看是否还有待处理的证件或文件。

在柜底的一个纸盒里,他发现了父母保存的存折与几份资料。

存折上还有四万多元余额。

他知道,这些钱本是父母为他攒的。

其中一份保险单吸引了他的注意,是父亲几年前买的意外保险,若符合条件,可赔付十五万元。

他记得曾劝父亲别浪费钱:

“爸,您身体好好的,何必买这个?”

“买个保险安心点,”父亲当时回答,“真有啥事,也不至于拖累你。”

李伟回想起来,喉咙哽住。

父亲早已为一切做了打算。

他将屋内稍作清理,却始终无法真正动手去整理太多东西。

每个角落都浸透着父母的生活痕迹,他暂时还无法面对那份彻底告别。

回到家中,他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

那天发生的一切在脑海中一遍遍重演——父母表情平静,没有挣扎痕迹;房间整洁,空调正常;母亲前一天下午还亲自打来电话。

他越想越疑惑。

母亲在电话里还说:“你爸嫌冷,还要我调到二十六度。”

如果父亲感到凉,那说明空调并未失效,室温也应该处于正常范围。

可医生说他们死于高温诱发的突发疾病,这似乎无法解释。

更让他在意的是,父母怎么会几乎在同一时间发病?

心梗与脑出血并非同步性的疾病,为什么会同时发生在两位老人身上?

警方的初步结论是非刑事案件,法医报告也给出了合理解释。

但李伟心中的困惑并未消散。

次日,他向单位请了假,又一次回到那座沉寂的老屋。

他决定仔细再查一遍——或许,还有什么,他忽略了。

05

这次回父母家,李伟查得更细致。

厨房灶台边,还放着切好的食材,冰箱里有刚买的鱼和水果,包装袋上还贴着昨日日期的收据。

显然,母亲在去世前仍在准备他的饭菜。

他走进卧室,再次翻查床头抽屉,发现了一本熟悉的笔记本——父亲的日记。

父亲多年坚持记日,翻开后,他读到了三天的记录:

8月13日:天气闷热,老伴说要买点李伟爱吃的菜。量了血压,有点高,150。

8月14日:和她一起去菜市场,买了排骨和鲈鱼。回来路上累得在楼下坐了一会儿。她说李伟要来了,心情不错。

8月15日:气温很高,开空调降温。她上午在厨房备菜,准备做红烧肉。

下午给李伟打电话,让他注意防暑。晚上我们一起看电视,说等他回来。

这是最后一篇内容,日期正是他们去世当天。

字迹一如往常,没有透露任何异常,生活似乎一切如常。

李伟看着熟悉的笔迹,泪水止不住地流下来。

他知道,父母最后的时光,是在等他回家。

之后的日子,他逐渐接受了现实。

工作重新步入正轨,同事的关心也让他感到支撑。

半年后,经朋友介绍,他认识了小林。

对方温和体贴,得知他的经历后格外关心他。

“你父母会为你感到骄傲。”小林安慰他说。

他们举行了简约的婚礼。

仪式上,李伟将父母的照片摆在一角,“爸、妈,我结婚了,她是个好人。”

一年后,孩子出生。

他抱着婴儿站在那两张照片前,喃喃道:“你们有孙子了。”

父母的房子一直没有转手。

他定期回来打扫,进门第一件事就是在客厅坐下,望着那台老旧空调,心里浮现出他们一起生活的片段。

屋里的摆设从未动过,连遥控器依旧放在茶几一角。

工作节奏变得更快,家庭压力逐渐加重。

他已没那么频繁回去,但那套房始终空着,整洁如旧。

有一次,孩子看着他的老照片,好奇地问:“爸爸,我怎么从来没见过爷爷奶奶?”

李伟停下手中的事,看着孩子认真的表情,缓缓说:“他们去了很远的地方,但他们很爱你。”

“我能去看看他们吗?”孩子仰着头问。

他点点头:“好啊,爸爸带你去。”

06

那个周末,李伟带着孩子先去父母墓前祭扫,又回到了他们曾经生活的旧居。

孩子对房子里的一切充满好奇,边看边问。

李伟则耐心地讲述父母的往事,也说起自己童年的生活点滴。

“爸,这个空调看起来很旧啊。”孩子指着客厅角落说。

李伟望着那台已经泛黄的挂机,点头道:“它用了很多年了。”

“那怎么不换掉?”

他沉默了几秒:“这台空调对我来说,不只是个电器。”

时间来到2022年8月,又是一年酷暑。

孩子已上小学,成绩不错,懂事听话。

妻子小林在外企工作,家庭经济稳定,日子逐步向好。

这几年,李伟一直定期回父母的房子打扫。

屋里不少老家电陆续坏掉,冰箱早已停用,洗衣机也无法运转,只有那台老空调还偶尔能启动。

“李伟,咱们是不是该清理一下了?”

小林有一天提议,“这些旧东西留着也是浪费,不如捐了。”

他想了片刻,终于点头,“也该整理了。”

那个周末,一家三口来到老屋,李伟第一次打算做彻底清理。

“我来帮忙!”孩子主动跑去搬东西。

夫妻俩开始分门别类地整理遗物,孩子也在一旁协助。

到了下午,天气闷热,李伟想开空调降温,试了几次遥控器却没有反应。

他走近检查,发现空调没有任何显示。

“是不是彻底坏了?”小林看了一眼。

李伟没有说话,目光落在那台机器上,神情复杂。

虽然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但真到了要说再见的时刻,心里还是堵得慌。

“要不要修一下?”小林问。

他摇头:“都六年了,用不上了,还是拆。了吧。”

他联系了附近的电器维修师傅。

不久后,一位姓孙的中年人上门。

“麻烦把这台空调拆下来。”李伟简洁地说。

孙师傅抬头看了一眼,“这型号的机子不少见,时间久了也算尽责了。”

他动手开始拆卸,李伟站在旁边看着,情绪越来越沉重。

“师傅,这台空调当年质量怎么样?”他忽然问。

“这牌子的挺耐用,当年也算高端。”孙师傅回话,“保养得还行,估计是电路老化导致短路。”

拆到遥控器时,孙师傅发现后盖有些松动。

他拧开盖子打算更换电池,突然停住了手。

“这里面怎么还有东西?”他皱眉看着电池仓。

李伟闻声靠近。

“什么?”

“这里塞着张纸。”孙师傅将遥控器递过来。

李伟接过遥控器,看到电池仓里确实塞着一张折叠得很小的纸。

他小心地把纸取出来,慢慢展开。

当看清纸上的内容时,李伟如遭雷击,整个人都僵住了。

那是一封信,上面是父亲熟悉的笔迹:

"小伟,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和你妈已经不在了..."

来源:雨林中猎奇诸君

相关推荐